资源简介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第一部分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作者是鲁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师生。师:谁是师?谁是生?说具体一点。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师:所以,这是一篇讲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文章。藤野先生是日本的一位老师。鲁迅先生一共写过三位对他影响很深的老师,我们初一阅读《朝花夕拾》时还认识一位寿镜吾老先生,在哪篇文章中读到的?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高中我们还要认识一位章太炎先生。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看看鲁迅先生对他的恩师藤野先生倾注了怎样的深情,同时我们也走近两个伟大的灵魂,看看他们两位相遇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本节课第一个目标是借助比读,理解藤野先生正直无私的品质,第二个目标通过拓展阅读,深入体会鲁迅先生赤诚爱国的品质。第二部分 初级挑战 整体感知 我们先看看这样一段文字:【投影展示】1934年,日本岩波书店计划在“岩波文库”收入鲁迅的作品,编成《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问应当收入哪些作品,鲁迅回信说:“都可以,只要你们觉得好就收;不过,只是希望能将《藤野先生》收入。”(指名学生朗读。)师:这句话它的核心要点是什么?生:《藤野先生》这一篇不能丢,别的都可以随便。师:那你说说这篇文章在鲁迅先生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生:不可被替代的,必须要发出去的。生: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意义重大。师:下面请大家默读全文,请有理有据地证明鲁迅先生希望能将《藤野先生》收入《鲁迅全集》的N种理由。每个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来谈。(生默读思考。)师:好,我们现在来交流。生:藤野先生让鲁迅先生把讲义拿给他看。师:给藤野先生批改讲义,而且是每周都要这样。好,请坐。生:作为日本老师,很尊重中国留学生。生:毫无民族偏见。师:日本一些学生还是很歧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留学生的,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却完全不歧视,反而怎么样?生:帮鲁迅先生修改讲义,什么事都很认真去对待,鲁迅先生即使不是他们国家的公民,他也会很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师:公正公平且非常的严谨负责,值得铭记。生:听说中国人很敬重鬼,非常担心我,怕我不肯解剖尸体,师:这种担心其实也是蛮温暖的。生:藤野先生非常严谨,指正我因为想画得好看改变血管的位置。师:这是对科学极度严谨认真的精神,后面我们还会细细探讨这个问题。生:日本学生认为鲁迅先生是得到教员泄露题目才及格的,然后跟藤野先生形成对比。师:同学们在陈述《藤野先生》收入《鲁迅全集》的N种理由时,已经初步感受到藤野先生的某些形象特质。藤野先生总是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担心我、关心我、无比地信任我,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特别是一个日本籍的老师,毫无民族偏见、公平公正地对待中国留学生,是让人感动的。我们中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是非常非常痛恨的,但是对藤野先生,我们跟鲁迅先生一样是充满深情的。第三部分中级挑战 咬文嚼字 现在我们来认识认识藤野先生,鲁迅先生初遇藤野先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快速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语段,在第几段?生:第六段。师:你到讲台前面来模拟一下。(学生表演,一手挟着几本书,一只手推推眼睛,开始介绍,众生大笑。)【投影展示】 活动一:情境还原读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改句:“我叫藤野严九郎……。” 师:语速有点快了,注意提示语,语速是“缓慢”的,语调要表现出“顿挫”的感觉。生:“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师:这个“的”能不能丢掉?再请一位同学演绎一遍。生:“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师:两位同学在介绍时都觉得有些拗口,那是不是周老师的改句更合常理。你们怎么看?师:我们把“叫作”和“的”丢掉,一起读一遍。生:“我叫藤野严九郎……。”师:我们再模拟藤野先生介绍齐读。生:“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师: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先生?从他的自我介绍中,是不是好像有一种藤野先生真的来到了我们课堂的感觉?生:是,藤野先生很幽默。师:这个“就是”一加进去,有什么言外之意?生:藤野先生会把自己和学生看成平级的样子,所以自我介绍就会比较倾向学生。师:我还想听听,来,你说。生:威严。生:很有气势。生:幽默开朗的老师。生:有亲切和蔼的感觉。师:同学们,我如果和你们初次见面,我就说我就是那个叫作周忠玉的人,你有什么感觉?生:就感觉听过这个人。师:来这学校之前听过吗?生:在爸妈口中听说过周老师的名字。生:听学姐介绍过。师:就感觉听过这个人,但是没见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藤野先生这个名字可能在全校院系里面大家都知道,但是新生没有见过。我们一方面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幽默、亲切,同时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学养。我们再来看看第九自然段。刚刚是第一次相遇,藤野先生留给鲁迅先生的直接印象。那第九自然段呢?这分明就是一个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八卦”老师。现在,你作为一个新生到了仙台的医学院,听听到这位留级的学生是如何八卦的。我们找同学来演绎一下,注意你现在用八卦的语气来介绍介绍藤野先生。【投影展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生以八卦语气演绎第九自然段。)生:你知道吗?今天给我们上课的藤野先生之前他因为穿衣服太模胡,人家驾驶员以为他是扒手,甚至有时候来给我们上课都不戴领结。师(故作惊讶地、夸张地):啊?真的吗?能不能再说些新鲜的?生:有一次来给我们上课,穿了一件冬天的旧外套,他当时那个样子,真的太搞笑了,寒寒颤颤的。师:呀,怪不得呢!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听,周老师和他对话中添加了几个叹词,有什么效果呢?生: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情境。师:你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生:不拘小节,比如忘记带领结,正常情况下,教授都是比较注重外在形象的。师:对啊,比如我们教师上班,一般都会穿正装上课。还有一个小细节也能看出他不拘小节。生:穿个旧外套,寒颤颤的。师:一个是忘记带领结,还有一个是穿旧外套,让管车的人以为他是扒手,这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同学们,我们在留级生的“八卦”中又认识到了一个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的藤野先生。师:下面我们挑战又要升级一点点了,有同学说是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让鲁迅先生坚持把这篇散文收录进《鲁迅全集》,这有点道理。我们来看看先生的严谨。【投影展示】活动二:替换标点读。原文:“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改句:“拿来我看。” 师:亲切随和的藤野先生此时用陈述的语气说话,不是更符合他的性格吗?鲁迅先生是不是用错了标点?(指导学生模拟情境对话,读出感叹句和陈述句的差别。)师:在修改讲义的情节里,先生怎么说的?把先生说的话问一遍。学生读原文。师:我现在改了标点符号,你们再读一读。生读改句。师:感受到了什么?生:语气更强烈。师:语气强烈背后看到了什么?生:严肃。师:仅仅严肃吗?生:严谨认真。师:仅仅严谨认真吗?生:工作认真负责。师:仅仅工作认真负责吗?生:对鲁迅的关爱。师:“拿来我看。”难道对你不关爱吗?感叹号背后还有什么?不拿来是行还是不行?生:强势。师:强势的背后是什么?这既表现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对鲁迅先生的关爱,又看到了他严格要求学生,甚至到了严厉的地步,态度非常坚定。好,周老师还想让你们迎接一个新挑战。【投影展示】原文: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改句:“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师:我们来读一读原句和改句,来体会体会。是不是原句的语言啰嗦,改句更简明得体?你们怎么理解? (指导学生读原句和改句。)师:你来比较一下,改的行还是不行?生:不行。生:这看似啰嗦的背后是关爱。师:把原句和改句慢慢比较,哪些地方改掉了,为什么不能删改?生:“你看,”对话很亲切。“──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看出对鲁迅在耐心讲解。生: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师:哪些地方最能看出他治学严谨?生:“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解剖图不是美术”。师:这是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尊重客观事实的工作态度。前面还说藤野先生像扒手一样,不带领结,寒寒颤颤的,那时候感觉他不拘小节,那是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可是他在对待学术上却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生板书关键词。)师:大家来看一下,这是周老师在你们的基础上做的提炼,我们齐读:【投影展示】藤野先生对待自己的生活总是不拘小节,但是他亲切随和,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对待学术一丝不苟;对待科学执着坚持。 师:下节课我们会进入高级挑战。藤野先生对待鲁迅先生让你最印象深刻的是哪两件事?生:修改讲义和弃医从文事件。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之前还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生:中国人看着日本军枪毙中国人,高呼万岁。师:这就是“看电影事件”。还有一件是“匿名信事件”。这两件事对鲁迅先生触动很大。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到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的一面,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位伟大的先生,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藤野先生,鲁迅先生的伟大又体现在何处。请同学们晚上重点预习这两个事件,并在文中作批注。第二课时第四部分 高级挑战 平凡or伟大? 师:我们上节课一起走进藤野先生,感受到他在生活上的不拘小节,但是对待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对待学术能够一丝不苟,对待科学能够做到严格坚持,具备一位优秀教师的优质品质,他这样的品质我们一般的老师也能具备,但是在鲁迅先生看来,他却认为藤野先生是伟大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展示】鲁迅先生这样说: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我认为:藤野先生只是一位普通而平凡的日本教师,他和蔼,他严谨,他求真,他关心学生,都是一位称职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谈何伟大?你认为藤野先生是平凡还是伟大的呢? 师:我们齐读。师:少点感觉。我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1朗读。)师:你觉得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生:感激。师:感激,而且有点深沉的味道在里面。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2朗读.)师:“最”字重读,有点感觉了,你再来读一遍。(生3朗读。)师:刚才几位同学在朗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充分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除了感激,他还认为藤野先生在他心里是怎样的?伟大的。但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那周老师就这样想了,一个老师给学生认真地批改作业,是一个正常的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我认为他也是一个平凡的老师。藤野先生到底是平凡还是伟大呢?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争辩,在课文中找依据。交流时请你亮出你的观点。【投影展示】藤野先生:平凡?伟大 ? 师:好,你说。生:第15节,“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我认为他是伟大的,因为很少有老师能够从头到尾批改一遍,并且帮他一一订正,表现出对鲁迅先生的关爱。师:从头到末一一订正,我们能感觉到藤野先生批改作业非常认真,你觉得他很伟大。其实,你认为的伟大有很多老师一直在做。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发现?生:我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平凡的人。因为在第23节,藤野先生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可以看出他也不是无所不知的,所以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师:在你心目中一些什么都知道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吗?我们不妨看着这也是他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更可以看出作为学者的藤野先生的好奇心。还有哪些同学来说说看。生:第27-28节,“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很伟大的。师:藤野先生是帮他怎么解决的?生:“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师:诘责是什么意思?生:责问。师:你来想象一下责问的语气怎么问,可能会责问什么?生: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周树人?师:还可能怎么责问?生:为什么非要质疑他的努力,他明明很努力,不是我泄露了题目。师:通过你们两个人的想象看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什么态度?生:关爱。师:仅仅是关爱吗?生:关心。师:你们发现鲁迅先生是不是得到了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日本老师的有力的“撑腰”,这个“撑腰”是对他的一种信任,信任他不会做这种事。所以诘责干事的背后看到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的信任,藤野先生后来写了《谨忆周树人君》这篇文章写到了一件事,到仙台读书的时候只有一个中国人,就是鲁迅先生。所以他觉得只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是很容易会受别人的欺负。所以老师站在你的一边,你感到什么?生:信任。生:有底气。生:安全感。师:让我们备受鼓舞,至少心灵上感到一种安慰一种温暖一种力量。那刚才藤野先生诘责学生干事既是对鲁迅先生的信任,也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可以看出,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这是比普通老师伟大百倍的地方。还有没有伟大的地方?如果找不到伟大之处,找到平凡的也行。生:藤野先生好奇中国女人裹脚看出他很平凡。师:好奇的背后其实是对鲁迅先生的关心。人家说死者为大,安葬后尸体不能动,主要是怕打扰到逝者的魂灵,但是他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感受到藤野先生是一个非常细心、能够关心学生心灵的一个人。周老师认为普通但是也不普通,如果每个老师都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也是了不起的。这其实也是我追求的目标。还有吗?生:我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平凡的人,因为在第9节“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写出了藤野先会忘记带领结,冬天穿着寒颤颤的旧外套,穿衣服很模胡。师:他是不太注重生活细节的,所以你跟我们不站在一个阵营,你认为他很平凡。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你们要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思考。生:37节,“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很有大局观,没有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而带有民族偏见。师:非常好。他毫无国界之分,没有民族偏见,没有因为日本和中国是两个国家而只教日本人,这足见藤野先生的伟大。学术无国界、医术无国界,这才是大胸怀。师:我们再结合鲁迅先生创作时的背景来看他到底是平凡还是伟大的。【投影展示】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的士兵对奋起抗议进行示威游行的北京民众悍然开枪,造成数十人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事件”。“三· 一八事件”后,当局对鲁迅发出了逮捕令,鲁迅只能去外国人的医院避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对自己的生平进行了回顾,完成了一系列自传体散文,《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篇。 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处境。生:颠沛流离。生:四处躲藏。生:毫无安全感。师:当鲁迅先生回忆藤野先生的时候,你他的文字里格外感受到什么?生: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生: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生:藤野先生毫无民族歧视。生:藤野先生对我学医的鼓励。师:藤野先生是伟大的。伟大在他的正直无私。如果说,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是一位优秀教师对学生学术上的帮助,那么,诘责干事无礼污蔑则是心灵上的援助。他对弱国留学生的无比信任和无私帮助,是开在鲁迅孤独寂寞心田里最温暖的花。这份温暖,给正经受颠沛流离生活之苦的鲁迅先生以无比强大的战斗力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也曾深切地感受到过保姆长妈妈给予鲁迅先生的温暖与力量。我们现在再来读这段文字,你能把情感读出来吗?【投影展示】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是在艰难困苦岁月中给我鼓励最大的恩师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的恩师藤野先生给我继续战斗的勇气藤野先生给我振奋人心的力量 藤野先生是普通的日本教师但他是伟大的 伟大在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他是一位真正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颠沛流离中最温暖的记忆 (指导学生深情齐读。)师:但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继续跟温暖而伟大的藤野先生学习医学。后来,鲁迅先生又做了什么事情?生:弃医从文。师:这里有一个重要事件,看电影事件,因看电影事件,“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们把这段文字读一下。【投影展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活动指导:1.朗读,读出激愤的语气。2.演读:他们都拍掌欢呼“万岁!”学生读。指导“拍掌”“酒醉似的喝彩”,一起“欢呼”“万岁!”,注意感叹号。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观看电影的中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 师:你能想象在讲堂里的鲁迅当时的心理活动吗?生:中国人没救了。生:救得了身体救不了灵魂。师:我们看26页书下注释,齐读:鲁迅先生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师:大家再来看看清国留学生的状态。【投影展示】清国留学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指导朗读,体会两个反语“标致”和“精通时事”的讽刺含义。)师:你们看看“标致”和“精通时事”,这个“标致”本来是什么意思?生:漂亮。师:你们做一做“扭脖子”的动作,这是正语还是反语?生:反语,丑陋极了。师:再来看看所谓“精通时事”的人精通什么事?生:一听到“咚咚咚地响”,就联想到“学跳舞”,这是闲事知道太多。师:闲事,就是一些无聊的事,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正常的留学生应该学什么?生:学医。师:那他们有没有这样学?你看到了他们是什么样的状态?生:醉生梦死、麻木不仁。师:鲁迅先生有三十五年交情的挚友许寿裳先生这样深情回忆:【投影展示】鲁迅先生有三十五年交情的挚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仙台学医》中深情回忆:他的学医,是出于一种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宏愿,以便学成之后,能够博施于众。可是,他在日本却看到: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一群中国人精神麻木中国人精神疾病重于肉体疾病 师:他学医还有用吗?生:没用。师: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我们再来读一遍鲁迅《〈呐喊〉自序》的文字:【投影展示】于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 师: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鲁迅先生特别看重萧红,他给萧红的《生死场》亲自写序,把这位年轻又有思想才华的女子推出来。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读过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书里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一群“看客”一直在旁边大声喊“浇啊,浇啊,开水浇啊”,这就是中国看客的愚昧。所以要改变国民精神精神,鲁迅先生认为要首推文艺。师:弃医从文后的鲁迅先生常常想什么、做什么呢?【投影展示】“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他的病根何在?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骤然得到全部解决,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因之,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师: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等14篇小说,就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师:我们齐读这则材料——【投影展示】《呐喊》,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师:《呐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小说结尾,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小说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第五部分 拓展诵读,再读鲁迅 师:我们高声诵读毛泽东主席对先生的评价——【投影展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师:所以今天我们遇到的两个人,藤野先生爱学生可以说是正直无私的,我们看到了他的伟大,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这两位伟大的灵魂相遇,抒写了一个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学术界限的传奇故事。藤野先生是为了学术,鲁迅先生为了我们的民族、国家,为了解决中国国民劣根性而决斗。鲁迅先生深情回忆藤野先生,也是回忆自己用笔战斗的心路历程。先生的弃医从文灼照出一颗伟大的灵魂。这是周老师去鲁迅先生的故居拍的照片,呈现给你们的是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先生向我们全中国大众发出的邀请——【投影展示】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许广平敬献 师:最后,推荐两本书,一本是鲁迅本人深入剖析国民及民族的劣根性的力作《呐喊》,一本是许寿裳先生的《亡友鲁迅印象记》,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