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能力训练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培养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板块分布的记忆。
六、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
(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
(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
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
(二)学法设计
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
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七、教学用具
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时间分配
导 入 新 课
展示一些水生生物的化石图片,学生思考:许多水生生物的化石都是在陆地上被发掘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 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变化?我建议在这里加一段沧海桑田的flash吸引学生的注意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1)案例探究: 案例1:科学家发现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东海海底有古河道,请你对此作适当的解释。 案例2:科学家认为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是由海底上升而成的。假设你是科学家,你会从哪些方面寻找证据? 案例3:太平洋岛国图瓦卢被迫举国迁移 图瓦卢总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由9个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的环形小珊瑚岛组成,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人们将构成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并不过分,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图瓦卢真的像一个世外桃源。然而,就在本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并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 你认为导致图瓦卢举国搬迁的原因是什么?
过渡提问:人类活动能否直接引起海陆变迁? 展示澳门填海造陆的动画。
辩论: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受否对人类生存有利?
(2)探究:观察非洲、南美洲轮廓,并尝试把他们拼合起来,说出自己的发现。 上个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发现世界一些陆地轮廓极为相似,似乎能够拼合起来,经过系列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展示动画:大陆漂移
提出挑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撞出思维的火花。分组进行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后老师提升补充,层层递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直观显示大陆漂移的过程,是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学 讨论: 为什么将鸵鸟、海牛等生物以及古底层作为非洲同南美洲当初是一块陆地的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充分证明维格纳的说法吗?
过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地证明地壳变化的证据,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3)学生阅读“板块的运动”课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课件展示:板块分布 回答: 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那六大板块? 板块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板块边界相互挤压、碰撞或拉伸会造成什么结果?你能否用书本模拟一下? 拿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对比板块分布让学生自己总结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状况
利用趣味话题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掌握难点不在于文字的不理解,而是对板块构造理论基本观点的运用。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课堂练习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2、现代测量表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运用有关板块构造的知识加以解释。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少但比较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大洋的知识,对他们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为板块的分布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因此,我减少教师讲述,增加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案例,结合课件,提供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一刺激有助记忆,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记忆的帮助更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读图、拼图、分析、想象等多种活动形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头、手、口、眼、耳动员起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实现有效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拼图等操作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这恰巧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力求让自己去组织、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学习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如何对活动时间的适时控制,如何保证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拼图时其他学生的活动怎样安排更合理,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助学习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情进行适度调节等都是令我疑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