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家的意味”,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风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意识到孝亲敬长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感恩、知恩,将孝亲敬长落实到行动中。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体谅、理解父母的苦衷。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的丰富内涵、了解在中华文化中家有深厚的意味和内涵、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能力目标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弘扬好家风、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教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演示讲解学法情景感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上课所用的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 视频:《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为有效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提供了法律依据。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家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习《家的意味》,期待大家对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过度到对家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讲授新课第一目生命的居所 【话说家】结合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家是房子、住所、地域,家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小结:家庭的含义: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相关链接:家庭确立的四种情形【理解家】 1.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还承担着多种功能。(图片展示)家庭的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抚养赡养功能以及情感交流功能。 小结:家的意义: ①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故事分享:通过“阅读感悟”中的两个小故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房子不是家”“为什么找到女儿就有了家?” 小结:家的意义: 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对“家”的含义、功能、意义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比重要,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家”进行建设的动机,引导落实对家庭进行建设的行动,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讲授新课第二目中国人的“家” 【懂得孝】 1.播放视频:《不管多远,回家过年》现在我们还在家的庇护下成长,还没有真正体验过离家的感受。当我们离家在外漂泊的时候,你会更加想念家。古往今来,中国人惯于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表达着对家的想念与牵挂,古人用文字表达思家之情,今天的人们用春运承载回家的路。小组讨论:为什么中国人不管多忙、多远、多累都要赶回家过年?小结:春运壮观景象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儿的浓浓亲情。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家不仅是一所避风港,它还是一所天然的学校。每个家庭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家规、家训,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家风,比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其中,百善孝为先。故事分享:关于“孝”的故事。图片展示:三部关于孝亲敬长的法律 小结: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践行孝】 1.播放视频:《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分享观后感小结:孝亲敬长必须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因为父母长辈的生命等不起,我们应尽孝在当下。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学会尊敬父母,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多和父母进行沟通法,最后还得知恩、感恩,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结束语:同学们,趁我们尚小,莫要有“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趁父母健在,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希望同学们尽孝在当下,把爱带回家! 【实践作业】 1.爱要大声说出来:放学回家后,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 2.坚持做家务活,替父母分担家务。 看视频后小组讨论,思考回答问题故事分享和看图感悟,了解相关法律。 通过展示春运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人对家的向往,从而感受家在人们心中深厚的意味。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家风,好的家规家训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担当。 激发学生尽孝在当下的觉悟,从而真正将孝心转化为孝行【评测练习】家的意味 一、选择题 1.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它与家庭有关。一般来说,家庭是由组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横线处应填( ) ①婚姻关系 ②血缘关系 ③收养关系 ④同学关系 ⑤师生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这首《乡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思念远方家人是因为( ) A.家中的生活舒适 B.诗人独立生活能力差 C.外面生活条件艰苦 D.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家是什么?是避风的港湾,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远在他乡所思念的地方,是每逢佳节总想回去的乐园......”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 ) A.回到家里就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B.家里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供我们享用 C.家里有亲人,家里有割不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是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矛盾的天堂乐园 4.下图的漫画启示我们( ) A.父母做什么,子女就应该跟着做什么B.家庭教育只需要行动,不需要言语交流 C.良好的家风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D.中国的家文化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5.春秋时期,有个叫颖考叔的小官把郑庄公赐给他的肉食拿回去孝敬自己的母亲,让郑庄公十分感动。这个故事之所以世代流传是因为这种行为( ) A.符合我们的孝的传统,理应被人们称道 B.小题大做是小官讨好的典型事例 C.是对父母的愚孝 D.太让母亲丢人 二、材料分析题 1.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举行“最美孝心少年”的评选活动,你认为符合孝心少年要求的是( ) ①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②满足父母一切要求 ③只管努力学习,让父母高兴 ④多与父母交流,理解关心父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歌曲《让爱住我家》中唱道:“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让爱天天住我家,让爱天天住我家,不分日月,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让爱天天住我家,让爱天天住我家,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天天住我们家的。” (1)你认为家最主要的是什么? (2)在你的家庭中,你体会到父爱和母爱了吗?分别举一例说明。 (3)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让爱天天住我家,让爱天天住我家,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天天住我们的家。”谈一谈你对这句歌词的理解。【教学反思】家的意 这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可以,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视频和图片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 导入课题激趣独特新颖。结合当前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引出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进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将最新的时政资料与教材内容进行巧妙结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设计完整清晰。本节课通过“话说家”“理解家”“懂得孝”“践行孝”四个环节层层深入,最后达到情感的升华,实现“孝亲敬长”的知行合一。 通过对“家”多角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结合探究与分享“中国春运”这一独特的“回家潮”,引导学生体会背后流淌的是最具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从情感的角度进一步激发学生体验假的温暖、亲人之情;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家风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我国家庭的传统美德,尤其了解孝亲敬长的美德,让学生知道孝亲敬长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最后在行动方面,让学生知道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 实现德育目的明理导行。从内心逐渐改变,慢慢到行动改变、到内心情感、语言表达、行动改善三者结合,把美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心灵需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生明理导行。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展示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发言比较多,那些本来在课堂上发言就少的学生,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偶尔会参与。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去认真地研究,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