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九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九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十九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44讲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目标要求.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目标要求.TIF" \* MERGEFORMAT
知识脉络 考点清单 素养解读
1.不同文明发展阶段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3.保障战略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4.世界各国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 1.综合思维: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的历程,说明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说明我国实施战略资源保障的主要措施。2.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实施环境安全保障的主要措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3.地理实践力:举例说明在防治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问题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知识特训.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知识特训.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 1 走向生态文明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不同文明发展阶段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文明发展阶段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产生的原因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采集渔猎文明 原始的①____关系 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②______环境能力微弱 人类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农业文明 人类与环境的③______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稳定可靠,人口开始增长 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④______认识
工业文明 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⑤______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寻找⑥____的发展道路
2.现代社会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⑦______,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⑧______、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
(2)内容
本质 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⑨______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避免 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⑩______发展构成威胁
应避免资源安全和 ______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2.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 ______为目标,变革 ______模式。
(2)主要途径
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 ______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加快形成勤俭节约、 ______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知识点1答案:①平衡 ②改造 ③对抗 ④科学 ⑤尖锐 ⑥人地协调 ⑦生命共同体 ⑧经济建设 ⑨可持续 ⑩可持续 环境安全  生态建设  发展  绿色  绿色,  
知识拓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1)整体部署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②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活。
(2)具体要求
思想上 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
政策上 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措施上 实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知识拓展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需要把握的原则
(1)环境影响最小化原则。
(2)资源消耗减量化原则。
(3)优先使用再生资源原则。
(4)循环利用原则。
(5)原料和产品无害化原则。
知识拓展 绿色消费的含义
(1)人类的消费活动于环境无害。
(2)人类的消费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和综合利用。
(3)人类一切消费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因畸形消费而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知识点 2 国家战略与决策
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1.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
(1)国家资源环境战略、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方面的基本态度和行动方向,不仅对①______利用、环境保护活动产生直接作用,而且也会对一个国家的②______、社会、技术等产生全面的影响。
(2)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持续、可靠和有效地供给,其中③______的开发、储备和运输尤为重要。
2.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1.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
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⑦______、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2.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3.推动公众参与
(1)推动公众参与的背景
资源、环境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参与防治 ______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行动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2)推动公众参与的意义
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 ______、环境观,推动公众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行动,是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3)推动公众参与的措施
【素养微探究—人地协调观】“十四五”期间我国环保行动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污染物减排,抓环境治理,抓源头防控,另一手抓大力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加强对生态保护的监管力度,努力扩大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与此同时,也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十四五”我国环保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
知识点2答案:①资源开发 ②经济 ③战略资源 ④战略资源 ⑤战略资源 ⑥战略通道 ⑦大气 ⑧生态保护 ⑨环境风险 ⑩突发环境  环境污染  资源观  法律义务  环境意识 社会监督
能力拓展 制定战略资源储备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根据本国战略资源特点,综合考虑国内资源耗竭状况、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外储量、全球供需趋势、进口依存度、获取成本、综合国力、国际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此明确储备资源的种类及其储备规模。
知识拓展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范围 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
类型 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要求 在生态红线内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
知识拓展 公众参与
作为公众,我们应有的环保义务:
(1)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2)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3)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4)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知识点 3 国际合作
一、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1.必要性
(1)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①______,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②______共同行动。
(2)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③______、跨地区的影响。
(3)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④______,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2.途径
(1)当前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具有意愿高、⑤______、影响面广、活动频繁等特点。
(2)国际社会围绕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实施了⑥______的国际合作。有些国际合作进展良好,有些国际合作虽进展有限但仍在艰难前行。
二、中国在行动
1.已经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一个学习者、⑦______、受益者,逐步变成分享者、⑧______、贡献者。
2.批准了关于臭氧、⑨______、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弃物⑩______等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
3.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 ______、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4.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 ______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
知识点3答案:①全球性 ②全球 ③跨国 ④国际视野 ⑤涵盖面广 ⑥多种途径 ⑦参与者 ⑧推动者 ⑨气候变化 ⑩跨境转移  多渠道  绿色
知识拓展 五个角度理解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
(2)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3)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4)根据公平的原则,造成全球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5)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
知识拓展 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不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责任有别,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异巨大。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素能特训.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素能特训.TIF" \* MERGEFORMAT
特训点 1 【能力探究】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典例1.(2021·全国甲卷)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的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
阶段 主要“关键词”
1951~1992年 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
1993~2020年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
归纳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
[解法指导]
答案:研究主题: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素养落实]
综合思维 本题通过表格关键词提供信息考查地理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人地协调观 地理兴趣小组的研究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渗透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解题延展:某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分析思路。
提示:分析某地生态环境问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引发环境变迁的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
生态问题的分析思路
1.生态问题的成因(同资源问题的成因)
2.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分析方法
(1)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恢复植被和水域,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
(2)不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生态破坏问题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封山育林;合理采伐(采伐量不超过更新量);采伐与抚育相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退耕还草;封育草场;合理放牧;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养;实施禁渔、休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耕地为梯田
土地荒漠化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生态退耕;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严禁采伐
土壤盐渍化 合理排灌;杜绝大水漫灌,采用喷灌、滴灌;引淡压盐;地膜和秸秆覆盖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
考向 结合某种生态问题考查生态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2022·泉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N县探索出“修筑梯田+梯壁种植百喜草”的治理水土流失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到当地考察,为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小组成员设计模拟实验。下表为小组完成的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的实验报告(节选)。
实验用品 矿泉水瓶、量杯、木槽、支架各2份;水、枝叶、土壤各若干
实验目的 测验植被因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验方法 设定相同的坡度、土壤性质、降水强度等要素,分组对比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下的水土流失量的变化,确定植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验操作步骤 ①将两个木槽放置在水平台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选择相同的土壤填满两个木槽,模拟相同土质;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将2个矿泉水瓶均匀扎孔,倒入相同的水量,分别悬挂在两木槽上方,模拟降水;⑥分别用两个量杯收集冲刷后的流水,沉淀后,测量水量和泥沙量并记录
实验结论 略
(1)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补齐实验中的②④操作步骤,并指出这两个步骤模拟的自然要素。
(2)请在“修筑梯田”和“梯壁种草”中选择其一,并说明水土保持效果良好的理由。
答案:(1)步骤2:将两个木槽的一端垫高使其倾斜相同角度。
模拟:地形要素中的坡度;木槽或倾斜;相同角度坡度。
步骤4:在一个木槽土壤表层铺设枝叶,另一木槽土壤保持裸露(或在两个木槽土壤表层分别铺设不同数量的枝叶)。
模拟:植被要素中不同的植被覆盖度。
(2)修筑梯田:梯田的坡度减小,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或流速减慢);田埂稍高于梯田面,能够保证水肥不易流出(或促进泥沙沉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或植物根系加固土壤),减轻土壤侵蚀。梯壁种草:截留(滞留)水分,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解析:(1)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降水、土质、坡度、植被覆盖率等。②为坡度模拟,应将两个木槽的一段放置在相同高度的物体之上,保持倾斜角度一致,所以②模拟的是地形要素中的坡度或者是木槽倾斜的角度;④为地表植被覆盖率模拟,一个木槽中放置杂草、枝叶等(模拟有植被覆盖的情况),一个木槽中保持土层裸露,因此④模拟的是植被要素中的植被覆盖度或者两个木槽杂草、枝叶覆盖度的区别。(2)修筑梯田主要从改变坡度、截留泥沙以及提高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改善水土保持。梯壁种草主要从减少坡面径流以及提高土壤含水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特训点 2 【能力探究】环境保护措施与国家安全
典例2.(2021·湖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位置。
(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
(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水污染?
[解法指导]
答案:(1)位置:位于排水沟的下游。优点:便于集中处理(处理量大),效率高,成本较低;有利于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
(2)种养结合;施用有机肥;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素养落实]
人地协调观 本题以水环境治理为载体,结合生态沟渠的概念考查水环境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实践力 本题通过减少氮素水污染措施的提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解题延展: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分析方法。
提示:(1)从预防和治理两方面寻找对策和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环境污染管理等类型。
(2)共同的对策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加强绿化,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加强全球合作,治理全球性环境污染。
(3)不同污染类型的防治对策存在一定差异。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
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 根据本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费需求,结合国际市场,国家制定战略资源开发的战略,并通过具体的规划进一步细化该战略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制定战略资源储备政策,需要根据本国战略资源的特点,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储备资源的种类及其储备规模
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为保障石油运输安全采取了掌控强大的油轮船队、运输通道多元化和紧急状态下的军事保障等一系列措施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
考向 结合水污染考查环境保护的措施
1.(2022·东莞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化工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大量化工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对当地生态和人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京津冀是重化工产业地区,拥有大型化工园区20余个,具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上万家,潜在的化工污染源数量多、分布广。下图示意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概况。
分析京津冀地区化工厂地下污水危害人体的途径以及修复治理面临的挑战。
答案:途径:作为饮用水源直接摄入人体;作为灌溉用水污染农作物,由农作物传输至人体;化工废弃场地重新开发时可能产生的直接接触。
面临的挑战:化工厂数量多,多为复合型污染;化工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不可逆性的特点;分布范围广,协调治理难度大。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化工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对当地生态和人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分析,地下污水危害人体的主要途径有:人类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水源受污染,通过饮用直接摄入人体;污染的地下水作为灌溉用水灌溉农作物,农作物吸收污染土壤的营养,人类食用后,污染物由农作物传输至人体;化工废弃场地释放污染,重新开发时,人体与之直接接触。修复治理面临的挑战主要从化工厂分布、化工厂对地下水的污染过程以及被污染的地下水的不可逆性等方面思考,随着经济发展,化工厂数量多,分布广,可能产生多种类型的污染,以复合型污染为主;化工厂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短期内难以降解、净化,污染程度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不可逆性的特点;化工厂污染分布范围广,区域跨度大,协调治理难度大。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课时训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教师用书word/课时训练.TIF" \* MERGEFORMAT
A级(练考点 过基础)
(2022·沧州市三模)生计脆弱性指家庭生计受社会经济、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甘肃省南部黄河水源补给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水系发达,草甸广布,农业以粗放的畜牧业为主。该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农户面临着自然、社会、经济等多重压力的冲击,这些压力不仅加剧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还威胁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据此完成1~2题。
1.与该地农户应对生计压力的能力呈正相关的有(  )
①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②人均农业用地面积 ③食物商品率 ④农作物病虫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谋生方式越多,应对生计压力的能力越强,①正确;人均农业用地面积越大,互相调节的稳定性越强,某一处农业用地遭到灾害还有其他农业用地可补偿,应对生计压力的能力越强,②正确;食物商品率越高,意味着与自给自足相比,食物更依赖购买,③错误;农作物病虫害越多,农作物产量越低,影响农户收成,④错误。
2.为降低该区域农户生计脆弱性,应(  )
A.全面转移人口
B.大力发展临河工业
C.改善河源水质
D.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答案:D
解析:全面转移人口过于绝对,A错误;大力发展临河工业易污染黄河水源补给区的水质,影响下游用水,且该地受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工业条件较差,B错误;该地位于黄河源头,水质较好,C错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改变粗放的放牧形式,扩大牲畜舍饲规模,减轻对天然牧草的依赖,降低该区域农户的生计脆弱性,D正确。故选D。
(2022·威海市一模)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跨皖浙两省,是目前国内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流域是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下图示意休宁县SO2、COD两种主要污染物含量的年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分析(  )
A.SO2、COD的含量波动下降
B.COD 2009年减排总量达最高
C.SO2 2009~2010年减排速度最快
D.2007~2008年COD减排量低于SO2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SO2和COD含量是持续下降而不是波动下降;由COD含量的年变化可知,2008年减排总量达最高;SO2 2009~2010年含量减少最多,减排速度最快;结合图中纵轴刻度可知,2007~2008年COD减排量高于SO2。
4.关于新安江流域进行生态补偿,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安徽省是主要受益区,对浙江省进行资金补偿
B.上游区对下游区进行技术补偿
C.下游区投放鱼苗,维护生物多样性
D.建立严格的水环境保护责任制
答案:D
解析:新安江跨皖浙两省,安徽省位于新安江上游,浙江省位于下游,因此新安江流域进行生态补偿的受益区应是浙江省,其应对安徽省进行资金补偿;下游区应对上游区进行技术补偿;下游区投放鱼苗易破坏当地水质;为保护水资源,应建立严格的水环境保护责任制。
B级(练能力 过素养)
(2022·临沂市二模)赵家峁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收益低下,村庄空心化突出。2013年以来,赵家峁村以流转农户土地经营权、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如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M处的内容为(  )
A.地块分散,耕地撂荒
B.耕地匮乏,沙化严重
C.耕地集中,土壤肥沃
D.多中低产田,土地贫瘠
答案:A
解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导致地块分散,村庄空心化严重,青壮年流向城市务工,导致村庄劳动力不足,从而使土地撂荒,A正确;黄土高原土地沙化较少,B错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耕地分散,且黄土肥力低,土壤贫瘠,C错误;“多中低产田”并不是导致“人-地-业关系失调”的原因,D错误。
6.赵家峁村通过土地整治带动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是(  )
A.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B.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C.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D.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收益
答案:C
解析:该地只是将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没有增加耕地面积,A错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是农民致富的途径,B错误;材料中表明措施为“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C正确;黄土高原环境脆弱,不能随意对土地进行开发,且材料中未体现,D错误。
(2022·济宁市二模)青草沙水库位于长江南支入海口的长兴岛,圈围近70平方千米的水面,是上海市多个自来水厂的水源地。下图示意青草沙水库工程及其地理位置。据此完成7~8题。
7.与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比较,青草沙水源地的优点是(  )
①水质较好 ②水量稳定 ③输水泵站用电少
④上溯海水影响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易受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水质较差,青草沙水源地受陆地排污的影响较小,其水质相对较好。同时,青草沙水源地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过境的径流量更大,水量丰富且更为稳定,①②正确;青草沙水源地是上海市多个自来水厂的水源地,由于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输水泵站用电更多,而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地势相对较高,水动力条件更好,输水泵站用电少,③错;青草沙水源地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易受海水上溯的影响(所以图中建设了围堤),④错。故选A。
8.每年5~9月,青草沙水库采取“上游水闸引水,下游水闸排水”的运行方式,其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围堤安全度汛
B.减少库区泥沙淤积
C.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D.利用水位落差发电
答案:C
解析:每年5~9月水温较高,浮游生物以及藻类的繁殖速度快,青草沙水库采取“上游水闸引水,下游水闸排水”的运行方式,加快库区水体更新速度,减少水体在库区的停留时间,从而预防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保障围堤安全度汛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该措施主要加快库区水体的更新速度,与减少库区泥沙淤积关系不大,B错;青草沙水库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并不承担发电功能,D错。
9.(2022·广东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程建设开挖基、坑产生的弃土、淤泥等称为建筑弃土,包括表层弃土和深层弃土。与深层弃土相比,表层弃土具有土壤成熟、土质疏松、结构完好、肥力较高等特点,是优质的土壤资源。表层弃土在建筑基、坑中被开挖出来后,通常与其他建筑垃圾一起随意堆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建设施工过程中将表层弃土随意堆放可能带来的大气环境问题,并提出对表层弃土合理利用的措施。
答案:大气环境问题:表层弃土土质疏松可能带来扬尘;增加雾霾天气;降低大气质量(大气能见度等)。
措施:用于农业改良土壤;可用于城市绿化用土;施工后用于场地的回填、复垦(其他如土地整治用土)等。
解析:由材料“表层弃土具有土壤成熟、土质疏松、结构完好、肥力较高等特点”可知,表层弃土土壤颗粒较细小,与其他建筑垃圾一起随意堆放,相当于地表多了一些疏松的堆积物,若该地有大风天气,便会将这些细小、疏松的颗粒物吹向空中,增加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形成扬尘现象,降低大气能见度。因表层弃土“土壤成熟、结构完好、肥力较高”,可将其挪至合适位置稍加改良,继续作为土壤使用,种植适当的作物或作为绿化用土;也可在工程建设结束后复垦,整治之后继续使用。
10.(2022·广东省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动物园“环境丰容”指提供类似于野生环境,使动物能施展其物种特有的行为,拥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力,是对野生动物进行迁地保护和提升动物园品质的重要手段。某动物园开放于1994年,与一般动物园不同,该动物园仅在夜间开放,旨在展示夜行动物的生活习性。二十多年来,该夜间动物园始终致力于“环境丰容”,营造丰富多样的生境。下图示意该夜间动物园的内部布局。
简述该夜间动物园开展“环境丰容”的措施,并指出夜间运营的注意事项。
答案:措施:利用地势起伏,营造部分连通、部分封闭的河流和湖泊(水塘),满足动物的亲水需求;留有开阔草坪、成片树林,满足不同动物的栖息、活动需求;围绕各园区布局动物活动小径,提升动物运动习性与野生属性。
注意事项:控制灯光的亮度,既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又避免对动物造成打扰;控制游客数量,保障动物安全,减少干扰;仅开放夜间部分时段(如上半夜),给动物留有休息、自由活动的时间。
解析:结合材料“提供类似于野生环境,使动物能施展其物种特有的行为,拥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力,是对野生动物进行迁地保护和提升动物园品质的重要手段”,且根据夜间动物园的内部布局图可知,园内有水体、植被等自然事物,因此该夜间动物园开展“环境丰容”的措施可从营造动物的生存环境角度分析。夜间运营主要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