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 植被与土壤INCLUDEPICTURE"目标要求.TIF" INCLUDEPICTURE "目标要求.TIF" \* MERGEFORMAT知识脉络 考点清单 素养解读1.运用图表资料,识别主要植被、土壤类型,说明植被、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分析主要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植被、土壤的特征。(★★★☆☆)3.运用图表,说明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特征。(★★★★☆)4.会解读土壤的剖面结构,认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措施。(★★★☆☆)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植被类型图等相关资料,掌握不同区域的植被和土壤的类型、特点及分布。2.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的图文资料,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3.地理实践力:通过视频、景观图片及野外考察,识别主要植被、土壤类型及特征知识点 1 植被1.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可分为天然植被与①______植被。(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a.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b.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c.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②______的特征。2.森林类型 分布 特征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③________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3.草原(1)热带草原a.分布: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b.特征: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4.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④________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素养微探究—综合思维】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提示: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知识点1答案:①人工 ②环境 ③海洋性 ④灌木知识拓展 喜光植物与喜阴植物(1)喜光植物:要求有充足阳光照射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的植物,多生长在旷野、路边等光照条件较好地区。(2)喜阴植物:要求在适度荫蔽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的植物,多生长于林下及阴坡。知识拓展 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1)旱生植物:叶子退化或成刺状,根系发达,肉质茎并且外层有角质膜。(2)水生植物:叶子硕大,根系退化,茎内有孔。知识拓展 我国草原的划分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南方草山草坡区。南方草山草坡区:我国南方有大片的草山草坡及大量的零星草地,这些统称为南方草山草坡区。南方草山草坡区牧草种类繁多,可以放养牛、羊等牲畜。知识点 2 土壤1.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物质组成:矿物质、①________、水分和空气。(3)野外观察内容a.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b.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c.土壤的剖面构造自然土壤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耕作土壤 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因素 作用 备注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生物 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和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是土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地貌 通过影响②________条件和成土母质的颗粒等,影响土壤的发育 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自然土壤在人类耕作培育下,形成耕作土壤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a.联系③________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b.为植物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c.具有重要的④____________功能。d.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2)土壤的养护a.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b.注重种养结合: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素养微探究—综合思维】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中国东北平原。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及形成的气候环境。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知识点2答案:①有机质 ②水热 ③有机界 ④蓄水、保水能力拓展 气候条件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能力拓展 不同地形的土壤特点(在气候条件一定的情况下)①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②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③迎风坡:降水多,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④在纬度高(海拔高)的地区,地下永冻层发育,再加上气温低、蒸发弱,苔原植被下会形成冰沼土。⑤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水、气组合较好。⑥地形平坦地区: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INCLUDEPICTURE"素能特训.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特训.TIF" \* MERGEFORMAT特训点 1 【基础探究】植被典例1.(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2)题。(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解法指导]答案:(1)D (2)B[素养落实]区域认知 根据苔原带分布及海陆位置,从区域认知上可判断其大体范围,从而能够分析其主要区位及其变化综合思维 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运用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苔原带影响因素,判断植被带的成因及影响解题延展:影响植物种类多少的因素(1)气候:热量和降水。(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显著。(3)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4)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5)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密集区远近。INCLUDEPICTURE"整合构建.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1.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地区 主要作用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考向 结合景观图示分析,考查主要植被的分布及其特点(2022·蚌埠期末)齿稃草耐旱、耐高温能力极差,为北疆伊犁、塔城及准噶尔盆地周围的荒漠和草原上常见的短命植物(如图所示)。短命植物又称短营养期植物、短期生植物。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短短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据此完成1~2题。1.齿稃草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特征为( )A.叶片厚 B.植株高 C.根须细 D.花期长答案:C解析:齿稃草为草本植物,加之其生长环境水肥不足,植物无法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叶片不厚;植株也并不高大;因其生长期也短,所以花期也不可能长;齿稃草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结籽,而且生长时水分就在地表浅表,因此长成较细的根须,故选C。2.相比南疆,北疆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较多 B.热量较高C.温差较大 D.风力较大答案:A解析:物种多样性和水分关系紧密,且北疆水分条件优于南疆,故选A。特训点 2 【基础探究】土壤典例2.(2022·浙江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解法指导]答案:(1)B (2)B[素养落实]区域认知 图示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从区域认知上看,陡坡和缓坡对自然要素的影响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综合思维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土壤的形成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在土壤形成的各种因素当中,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其次是气候,成土母质和地形比较稳定。缓坡相对于陡坡,水流速度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较高解题延展:土壤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土壤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分析(1)土壤的形成过程①土壤是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a.在风化作用下,养分释放与流失;b.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c.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②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影响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 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气候 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地貌 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动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考向 结合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土壤的构成及其分布特点(2022·新乡一模)以色列卡梅尔山区1月均温为11.2 ℃,8月均温为24.7 ℃,山顶年降水量为750 mm,年潜在蒸发量为1 500 mm,某些月份常发林火。专家发现,上一次林火发生的间隔时间对该次林火后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卡梅尔山区位置,下表示意2010年发生的林火中,不同林火间隔年限下,不同样地的植被恢复情况。植被指数指能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指数,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数越大。不同样地受所在地水热条件的影响,植被指数差异较大。据此完成1~3题。样地 近30年林火次数 2010年林火与上一场林火的间隔/年 2010年林火之前 2011年 2012年植被种类数 植被指数 植被种类数 植被指数 植被种类数 植被指数H 2 21 39 124 41 70 79 94L 3 4 91 112 68 78 81 86M 1 0 52 192 36 100 43 1031.林火的形成需要积累一定的可燃物,在干燥的季节出现概率较大。下列月份中,卡梅尔山区最易发生林火的是( )A.1~2月 B.4~5月 C.6~7月 D.9~10月答案:D解析:以色列山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开始积累枯枝落叶等可燃物,而一定可燃物及其干燥程度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蓄积过程,因此9~10月最容易发生山火。故D选项正确。2.2010年林火发生之前,与L样地相比,H样地植被种类数较少,主要是因为( )A.土壤水分条件较差 B.少数物种竞争优势大C.植被恢复时间较短 D.林下光照条件较差答案:B解析:林火之后,随着先锋植被对土壤条件的改良,更多的物种可以繁衍,物种数量增加,但随着物种数量进一步增加,对水分、养分的竞争加剧,少数物种由于在种间竞争中取得优势,部分物种可能退出,物种数又会下降。与L样地相比,H样地2010年林火与上一次林火间隔时间长,有充足的时间演替,少数物种在种间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物种数量减少。故B选项正确。3.M样地植被指数恢复较慢,主要是由于( )A.土壤贫瘠 B.火灾间隔时间较短C.植被茂密 D.火灾强度较大答案:B解析:与其他样地相比,M样地最大的差别在于2010年林火与上一次林火间隔时间不足一年,根据文字材料“某次林火之前一次的林火对该次林火后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推测该地频繁遭遇林火,严重制约了植被覆盖率的恢复。故B选项正确。INCLUDEPICTURE"课时训练.TIF" INCLUDEPICTURE "课时训练.TIF" \* MERGEFORMATA级(练考点 过基础)(2022·淮安四模)北极棉花,在北极又称“雪绒花”,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下图为北极棉花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最主要的作用是( )A.扩大种子传播距离 B.保护种子少受冻害C.吸引昆虫传播花粉 D.减少叶面水分蒸腾答案:B解析:材料“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说明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是为保护种子的安全,结合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寒冷,生存的植物极易发生冻害,故选B。2.关于北极棉花的推测,合理的是( )A.根系发达而深长 B.叶面具有蜡质层C.叶片常年呈绿色 D.抗病虫害能力强答案:C解析:北极棉花属于草本植物,根系一般较浅,由于北极地区冻土广布,不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处发育,A错误;北极棉叶面细小,可以耐寒,而蜡质层一般是植物耐旱,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B错误;叶片常年呈绿色,有利于北极棉在短促的暖季迅速进行光合作用,而不必耗费能量生长新叶,C正确;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因此北极棉的抗病虫害能力弱,D错误。故选C。(2022·唐山二模)土壤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一面镜子,其在发育过程中一般会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不同的层次,获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土壤剖面,是土壤野外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图为某同学参加土壤野外调查时手绘的素描图。据此完成3~4题。3.在图示地形区,最为理想的自然土壤剖面取样点为( )A.人为干扰较少的阶地上B.侵蚀作用强烈的坡面上C.基岩裸露的平坦台地上D.收割完农作物的农田内答案:A解析:人为干扰少的阶地,受外界影响小,研究准确度高,阶地利于观察土层垂直分布;侵蚀作用强烈,受外界影响大,准确性受影响;基岩裸露,土层薄不易观察土壤情况;收割完作物的农田,因收割完的农田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土壤结构不具有代表性。故选A。4.在获取的自然土壤剖面中,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出其含量自上而下减少的是( )A.空气 B.矿物质C.水分 D.腐殖质答案:D解析:图中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水分、矿物质和空气含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的是不同土层之间的腐殖质含量的多少。腐殖质指新鲜有机质经过酶的转化所形成的灰黑土色胶体物质,通过颜色可以观察出不同土层的含量多少,故选D。B级(练能力 过素养)(2022·广西摸底)土壤有机碳浓度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 000 m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据此完成5~6题。5.同一土层深度,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比南坡大的原因是北坡( )A.热量条件好,植被茂盛B.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度高C.蒸发强,植被少D.微生物分解旺盛,有机质积累多答案:B解析: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度高,产生的有机质多,且北坡气温低,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较少,土壤有机碳积累较多,所以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故选B。6.下列推测同一坡面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高的部位及其分析,正确的是( )A.沟谷,水分汇聚,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B.坡脚,地表起伏较小,植被茂盛C.坡肩,热量充足,植被覆盖度高D.坡脚,温度低,有机质分解缓慢答案:A解析:沟谷土层深厚,水分汇聚,植被覆盖度高,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坡面径流带来有机质在沟谷沉积,增加沟谷有机碳含量,所以沟谷有机碳浓度最大,A正确。坡肩处地表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土层薄,土壤含水分少,植被覆盖度低,有机碳浓度小,C错误。坡脚地表起伏较小,植被覆盖度介于沟谷与坡肩之间,土壤有机碳也介于沟谷与坡肩之间,B、D错误。故选A。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被称为土壤热通量,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7~8题。7.地表至地下40 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 )A.吸热量增加 B.散热量增加C.日均温减小 D.日温差减小答案:D解析:根据图例,地表至地下40 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热通量数值变化幅度不断减小,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昼夜的热量收支趋于稳定,说明日温差减小,却不能很好地显示日均温减小(且注意图中信息,地下40 cm处热通量几乎一直大于0,表明该深度土壤在接受上层土壤向下传导的热量,也反映了地表至地下40 cm范围内,日均温不一定减小),D正确,C错误;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根据横轴时间,白天表层土壤的土壤热通量远大于0,较深层土壤的土壤热通量数值较小,表明白天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吸热量减小,A错误;同理,夜晚表层土壤的土壤热通量远小于0,土壤散热量很大,而深层土壤的土壤热通量数值相对较大,散热量相对较小,所以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夜晚土壤的散热量减小,B错误。故选D。8.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下列关于土壤温度日较差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A.浅色土壤大于深色土壤B.阳坡小于阴坡C.干土大于湿土D.平地小于山地答案:C解析:白天,浅色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相对较少,土壤温度不是很高,而深色土壤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强,土壤温度较高;夜晚,浅色土壤和深色土壤均大量散失热量。所以相比而言,浅色土壤温度日较差小于深色土壤,A错误;阳坡白天热量收入多,夜晚,阳坡和阴坡均散热较快,所以土壤温度日较差阳坡大于阴坡,B错误;干土受热更快,散热也快,土温日较差大于湿土,C正确;与山地相比,平地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更大,白天单位面积土地获得的热量多,夜晚散失热量快,热通量较大,所以平地土壤温度日较差大于山地,D错误。故选C。9.(2022·葫芦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苔藓是一种生长于永久冻土带的植物,而苔藓覆盖的地貌被称为苔原(又叫冻原,在冰岛语中意思是“无树的平原”)。苔原的足迹遍布了冰岛四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冰岛地貌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连绵的山坡,还是荒蛮的火山岩地,甚至在墙头、树干上,到处都生长着一层厚厚的苔藓,它比冰岛人先一步成为冰岛的拓荒者。图Ⅰ、图Ⅱ分别示意冰岛位置及苔原景观。(1)岛人先一步成为冰岛的拓荒者,分析苔藓对冰岛自然环境的改造作用。(2)苔藓比冰岛人先一步成为冰岛的拓荒者,分析苔藓对冰岛自然环境的改造作用。(3)我国某校学生小明在冰岛旅游时发现冰岛面积仅有10.3万平方千米,人口为36.67万人(2020年7月),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及其附近地区(占全国的2/3)。小明沿图示交通线路开始其旅途。图中的交通线路非铁路线,试说明理由。答案:(1)冰岛冬季长,夏季短,全年低温潮湿,土壤冻结,不利于树木生长;苔藓类植物可以生长在火山熔岩区冷却的熔岩上,汲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其他植物不适宜在此生长;位于高纬度地区,风力强盛,苔藓植物为抵御低温、大风的气候,紧贴地面或岩石表面生长,滋生大片苔藓类植被的天然冻原带,形成独特的生物环境。(2)苔藓的生长、繁殖、更替能够改善区域土壤发育条件(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密集,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够固定泥土,因此有助于保持水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苔藓植被带为其他生物生存创造条件,如可作为鸟类及哺乳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栖息繁衍场所等。(3)冰岛面积小,人口少,分布集中,对铁路运输需求小;修建铁路成本高,技术和维护管理难度大等。解析:(1)主要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考虑。(2)主要从改善环境、保持水土、促进生物多样性考虑,分析苔藓对冰岛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3)主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地质条件以及对交通的需求等方面,便知道冰岛面积狭小,人口较少,对铁路的需求较少。10.(2022·山西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地区。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盐生植物对土壤盐分具有明显的吸收积累作用,对盐碱地有明显改良作用。枸杞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物种,其生长较慢,覆盖面积小,枸杞间作其他作物,可充分发挥生物改良盐碱地的优势,有助于改良盐碱地,同时提高土壤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新疆沙湾县境内安集海垦区中心腹地下野地镇,通过设置实验:枸杞间作苜蓿、枸杞间作油菜、枸杞间作碱蓬、枸杞单作(对照),研究盐碱地枸杞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水盐的变化,为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材料二 枸杞间作模式下土壤平均含水率的变化特征示意图材料三 枸杞间作模式下土壤盐分变化特征示意图(1)简析新疆盐碱化土地面积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原因。(2)归纳四种枸杞间作模式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3)说明枸杞间作模式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光热充足,蒸发量大;大部分为内流区,地表积盐明显。(2)在0~100 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60 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平均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变化差异较大,且高于对照;60~100 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变化较为趋同,与对照差别不大。(3)间作耐盐植物覆盖土壤表面,降雨时可增强下渗,有利于表层土壤洗盐;晴天时覆盖作用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表层返盐;耐盐植物能吸收并带走土壤中的盐分,改良土壤结构;可有效抑制盐分的垂向运移,降低盐分在作物根系层的积累程度。解析:(1)新疆盐碱地面积广且积盐重应从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2)联系材料二的图进行分析可得,枸杞间作模式下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且0~60 cm高于对照组。其中,土层深度60 cm为一个界限,0~60 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大;60~100 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3)联系材料可知,枸杞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物种,生长慢、覆盖面积小,间作其他作物,雨天可以增加对表层土壤洗盐,降低土壤的盐分;晴天可以充当水汽蒸发的屏障,减少水分的蒸发,还可以吸收盐分,改良土壤结构,抑制盐分的垂向运移等,降低盐分在作物根系层的积累程度。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INCLUDEPICTURE"目标要求.TIF" INCLUDEPICTURE "目标要求.TIF" \* MERGEFORMAT知识脉络 考点清单 素养解读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3.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综合思维: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2.地理实践力: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3.人地协调观:通过野外考察结果和对整体性原理的理解,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人地和谐发展的认识知识点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与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等。(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①___________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3)意义: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②________的整体,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概念 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③______和营养盐,最终生产出有机物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④________及土壤中;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素养微探究—综合思维】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中海村6组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体滑坡。此次山体滑坡造成省道435线交通中断,9人被埋,其中7人遇难,2人失联。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提示: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水文状况的改变(形成堰塞湖),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知识点1答案:①生物循环 ②联系 ③水分 ④植物体知识拓展 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3)改善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能力拓展 两个词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关联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知识点 2 自然环境的演化与整体响应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2)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①______,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2.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②________发生改变。(2)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③________,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素养微探究—地理实践力】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提示: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知识点2答案:①协调 ②自然环境 ③增强知识拓展 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INCLUDEPICTURE"素能特训.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特训.TIF" \* MERGEFORMAT特训点 1 【能力探究】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典例1.(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解法指导]答案:(1)A (2)C (3)D[素养落实]综合思维 根据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和林线海拔快速提升,结合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综合分析岳桦林的构成,生长环境的变化,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地理实践力 能够对长白山岳桦林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获取和处理复杂的地理信息解题延展:分析长白山岳桦林形态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提示:岳桦林分布在海拔较高处,气候条件较为严寒,土壤较为贫瘠。因此,岳桦林分布稀疏、矮曲呈丛生状,根系发达。INCLUDEPICTURE"整合构建.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水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 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条件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2.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类试题答题思路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答题术语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考向 针对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考查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22·综合能力测试)坎儿井是干旱地区一项特有的、古老的水利工程,主要由暗渠、明渠、竖井和下游末端的涝坝(即蓄水库)四部分组成,沿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随着近年来打机井数量越来越多、深度越来越深,坎儿井的功能在逐渐衰退。读坎儿井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1.推测坎儿井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 )A.涝坝里可发展水产养殖B.修建竖井方便取水C.暗渠流经处可种植草木D.明渠调水减少蒸发答案:A解析:根据坎儿井的结构特点,竖井的修建是为了开挖和维修暗渠;暗渠在地下,地表仍缺水,不适合种植草木,宜在明渠处种植;暗渠在地表以下调水,可以避免蒸发和污染;涝坝是坎儿井的终点,汇集成蓄水坝,可以发展水产养殖。故选A。2.机井的广泛使用会导致当地( )①绿洲面积逐渐增大 ②坎儿井水源枯竭 ③水源总量大大增加 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机井的广泛使用会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使地表更加缺水,绿洲面积将减小,排除①;缺少水源补给,导致坎儿井水源枯竭,②正确;由于地下水同样源自高山冰雪融水,因此打机井并不会让水资源总量增加,排除③;地表水资源缺乏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④正确。故选C。特训点 2 【能力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例2.(2021·河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Ⅰ)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Ⅱ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的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了潜在威胁。(1)据图Ⅰ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解法指导]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增多,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素养落实]区域认知 图示是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的自然环境,在区域认知上,明确该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植被带等地理事物综合思维 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植被的变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使林地稀疏。地表太阳辐射增加,从而使蒸发加剧。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题延展: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1)某地自然景观整体性的分析首先要根据地理位置确定该地的气候类型,再结合气候判断植被,最后结合气候、地形等判断水文特征。(2)某一要素变化造成影响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人类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3)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分析首先要分析某一区域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所描述的自然要素,然后分析与相关区域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的因果关系。INCLUDEPICTURE"整合构建.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1.整体性原理(1)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进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3)某一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四大循环引起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1)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2)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INCLUDEPICTURE"打靶精练.TIF" INCLUDEPICTURE "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考向 通过研究环境变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2·八省联考)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图Ⅰ图Ⅱ1.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 )A.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B.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D.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答案:A解析:样品1~6号年龄由老到新,读图Ⅰ可知,针叶林所占比重最大,气候温凉,自样品1~6,常绿阔叶林比重上升,针叶林比重下降,表明气候由温凉向温暖转变,B、D错误;读图Ⅱ可知,在样品1时期,中生植被比重大,其次是湿生植被,表明当时气候主要为半湿润气候,自样品1~6,中生植被比重下降,旱生植被比重下降,湿生植被比重上升,表明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错误,A正确。2.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 D.藏北高原答案:C解析:根据样品1时期的植被类型比例可知,在古气候背景下,该地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选项四地中,在现代气候背景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只有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等地均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选C。INCLUDEPICTURE"课时训练.TIF" INCLUDEPICTURE "课时训练.TIF" \* MERGEFORMATA级(练考点 过基础)(2022·丹东一模)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后,细胞分裂速度产生变化而导致的结果,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下图为某树木年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树木年轮较宽时期的环境条件是( )A.风力微弱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C.海拔较低 D.热量充足,降水较多答案:D解析:水热条件好的年份,树木新生细胞长得多,树木生长快,年轮就宽,相反年轮就窄,年轮与风力强弱、海拔高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且同一地方海拔、土壤肥力不会有较大变化。故选D。2.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所在的地区最可能是( )A.云南西双版纳 B.江南丘陵C.横断山区 D.东北平原答案:A解析: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会有明显的年轮;在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一直在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西双版纳为热带雨林气候;江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横断山区气候复杂,垂直分异明显;东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相较而言,西双版纳水分热量条件最好,故选A。(2022·内江三模)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着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大白花地榆,野外考察发现该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雪斑最大积雪厚度可达4 m。气候变暖背景下,雪斑地块的积雪期明显缩短。下图为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3~4题。3.据图推测,大白花地榆( )A.喜阳光 B.耐贫瘠C.不耐寒 D.耐干旱答案:C解析:大白花地榆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在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统计图中显示,冬季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土壤日平均温度基本维持在0 ℃左右,利于大白花地榆越冬,说明其耐寒性不高,故选C。4.大白花地榆主要分布在雪斑地块中,主要是因为雪斑( )A.提高了土壤温度 B.增加了土壤水分C.改善了土壤养分 D.改变了土壤结构答案:A解析:在冬季有雪斑地块中,由于雪的导热性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土壤温度不至于持续降低,故选A。B级(练能力 过素养)(2022·天一三联)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来得迟且短暂,大兴安岭主脉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林火发生率和燃烧率居全国之首,是全国重点的高火险区之一。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东西坡林火发生率月际分布。据此完成5~6题。5.大兴安岭东西坡林区森林火灾( )A.开始期与结束期完全一致B.东坡林火发生次数远比西坡多C.东坡比西坡早一个月进入高峰期D.春季是全年的高风险重灾季节答案:D解析: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来得晚,时间短,大兴安岭5~6月春季才到,春季是全年的高风险重灾季节。故选D。6.影响大兴安岭东西坡林火发生频率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局地气候B.河网密度C.季节风向D.植被种火及生物量答案:B解析:河网密度差异与林火发生频率的季节差异基本无关,故选B。(2022·聊城三模)高寒草原(AS)是在寒冷、湿润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是长江源区主要植被类型之一。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其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据覆盖度不同,高寒草原可以分为H—AS(覆盖度>50%)、M—AS(30%<覆盖度<50%)和L—AS(覆盖度<30%)三种类型。下图为长江源区三类高寒草原的面积在不同时段的年均变化率。据此完成7~8题。7.关于长江源区高寒草原覆盖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86~2000年高寒草原面积变化幅度最小B.1969~2013年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变干C.2007~2013年L—AS面积减小D.1969~2013年H—AS和M—AS减小面积相等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1986~2000年高寒草原面积变化率大,变化幅度大,A错误;1969~2013年H—AS和M—AS整体上面积年变化率始终为负值,说明高寒草原退化,而高寒草原(AS)是在寒冷、湿润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说明是气候变暖、变干导致的,B正确;2007~2013年L—AS变化率为正值,说明其面积呈增大趋势,C错误;读图可知,1969~2013年 H—AS和M—AS面积变化率数值大致相等,但减小的面积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8.长江源区高寒草原的变化对源区的影响有( )①地表径流增加 ②地下径流增加 ③地下水位升高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原覆盖度降低),截留的降水减少,下渗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①符合,②③不符合;高寒草原退化,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符合,故选D。9.(2022·朝阳四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区的鼠兔繁殖能力强,能够满足香鼬、沙狐、狼甚至老鹰、秃鹫等动物对肉类的需求。高原鼠兔善于挖洞以躲避天敌,其洞穴还能够保护其他动物,为其他动物提供育雏场所。高原鼠兔挖掘洞穴将松软的泥土带到表面,为植物种子萌发提供一定条件,洞穴可以涵养水源,粪便可以改良土壤。下图示意高原鼠兔分布地区。(1)指出青藏高原鼠兔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说明青藏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土壤的改良作用。(3)分析高原鼠兔对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答案:(1)气候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草场、草甸广布。(2)掘洞抛土,疏松土壤;下雨时雨水进入洞穴,可涵养水源,改善土壤水分条件;鼠兔粪便可提高土壤肥力。(3)鼠兔为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其洞穴为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躲避天敌的场所;高原鼠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其他生物生存。解析:(1)青藏高原鼠兔生存区自然环境特点可从与鼠兔生存有关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回答,如气温、太阳辐射、草场等方面。(2)青藏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土壤的改良作用可从疏松土壤、洞穴储水、粪便增肥等方面来回答。(3)可从食物、其洞穴及对自然环境影响角度分析。10.(2022·惠州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贵州省西部的草海(下图所示)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仅有几条季节性溪流发育。70万年来,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草海湿地西部地形抬升,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不断变化。近5000年,草海流域气候经历温湿期和干凉期的交替变化,现在正处于干凉气候末期。(1)描述草海湿地的地势特征,并说出判断依据。(2)指出70万年来西部地,形抬升对草海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的影响。(3)研究显示,与温湿期相比现代草海湖中动物数量及种类较少,请分析原因。(4)请在以下两观点中选择一个,并解释该观点的理由。观点①:草海湖泊未来终将消失。观点②:草海湖泊仍将长期存在,并有扩大的可能。答案:(1)特征:由东南、西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南部、西部地势较高,西北较低)。依据:湖泊地处湿地西北,溪流从东南、西南方向汇入湖泊。(2)西部地形抬升,导致草海面积萎缩;湖泊中心位置向东南(东)方向移动。(3)现代草海处气候干凉期,湖泊面积较小;水温低,动物生长较慢,适宜生存的动物种类较少;藻类、微生物和植物等生长缓慢,动物食物较少。(4)观点①。理由:(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草海湿地西部不断抬升,湖体向东萎缩;由于东南(东)面地势高,湖体向东南(东)方向迁移受到限制,(按草海湿地演化趋势)其在未来将持续萎缩,直至消失。[观点②。理由:草海湿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为取水及污染减少,对其生态保护增加;草海(目前处于干凉气候末期)未来将从干凉期转变为温湿期,降水补给增加,湖水面积扩大。]解析:(1)河流总是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因此河流的流向对地势具有指示作用。(2)湖泊是地势低洼的地方积水形成的,西部地势的抬升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小,并且引起湖泊中心位置向东南方向移动。(3)根据材料从气候、生物生长速度及其种类数量分析其原因。(4)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可以选择观点①,也可以选择观点②,只要说明观点的合理性就可以。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INCLUDEPICTURE"目标要求.TIF" INCLUDEPICTURE "目标要求.TIF" \* MERGEFORMAT知识脉络 考点清单 素养解读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2.自然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的地方性分析。(★★★★★) 1.区域认知:通过区域定位,分析区域植被所属的自然带。2.综合思维: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分析,思考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3.地理实践力:把握地域分异规律,指导日常生活中的园林绿化、农业种植等活动知识点 1 地域差异1.自然环境(1)地域特征的形成:由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2)地域外部条件:包括①______________、距海远近等。(3)地域差异a.同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②________趋向干旱。b.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形成了③________与寒带不同的景观。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1)全球性的地域差异:温度带分异和④________分异。(2)小尺度的地域差异:⑤____________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之间的差异。(3)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山和谷的差异,山体⑥________和⑦________的差异。【素养微探究—区域认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分析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知识点1答案:①太阳辐射量 ②湿润 ③热带 ④海陆 ⑤热带雨林 ⑥阴坡 ⑦阳坡知识拓展 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知识点 2 地域分异规律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低纬、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如__________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等。b.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 ②________________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典型地区:北半球④________地区。b.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地带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的变化。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基础:随海拔的变化,⑤________状况发生变化。(2)分异特点a.山麓自然地带与⑥________自然地带一致。b.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⑦________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3.地方性分异规律(1)成因:受⑧________、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2)案例:在温带湿润山区,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⑨____________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素养微探究—综合思维】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换牧场。分析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随季节转场的自然原因。提示:水草丰美和气候适宜是满足牧民放牧的两个基本条件。夏季林带以上降水较多,水草丰美,气候凉爽,是牲畜抓膘增壮的良好场地;冬季山下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没有厚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牧草,且气候不太寒冷,牲畜可安全过冬。知识点2答案:①热带雨林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④中纬度 ⑤水热 ⑥陆地 ⑦较高 ⑧地形 ⑨落叶阔叶林能力拓展 陆地自然地带的形成原因能力拓展 影响雪线与林线的主要因素(1)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气温、降水、地形坡度等。(2)林线是森林带的上限海拔。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气温高,降水多,则林线高;气温低,降水少,则林线低。能力拓展 地方性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不一致就是地方性现象。INCLUDEPICTURE"素能特训.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特训.TIF" \* MERGEFORMAT特训点 1 【高阶思维】陆地自然带及其水平分异规律典例1.(2021·湖南高考)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2)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A.东方省 B.中央省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3)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解法指导]答案:(1)C (2)A (3)C[素养落实]区域认知 图示蒙古东部地区主要自然环境状况,从区域视角,认识该区域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明确自然带空间分布综合思维 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自然带景观及其变化,深度理解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分的多少。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解题延展:蒙古国冬季空气干燥,分析原因。提示: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气温低,植物蒸腾作用弱,河湖、土壤冻结蒸发量小,水汽少;气温低,水汽易凝结,空气中水汽少。INCLUDEPICTURE"整合构建.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根据水热条件判断陆地自然带(1)下图中序号表示:①热带雨林带、②热带季雨林带、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亚寒带针叶林带。(2)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图中序号表示:①热带雨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亚寒带针叶林带、⑤热带草原带、⑥温带草原带、⑦荒漠草原、⑧荒漠带。INCLUDEPICTURE"打靶精练.TIF" INCLUDEPICTURE "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考向 研究区域景观特征,判断自然带类型及分布规律(2022·沈阳三模)出生于北极的北极燕鸥是鸟类迁徙的高手,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追逐夏天,追逐白昼。下图为北极燕鸥迁徙路径图。据此完成1~2题。1.据此判断( )A.甲为向北迁徙,去越冬B.甲为向南迁徙,去繁殖C.乙为向北迁移,去繁殖D.乙为向南迁移,去越冬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北极燕鸥有追逐夏季,追逐白昼的习性。甲迁徙路线为8~11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进入夏季,故甲为向南迁徙;乙迁徙路线为4~5月,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进入夏季,为向北迁徙。由材料可知,北极燕欧出生地在北极,向北迁徙是去繁殖,故选C。2.在甲迁徙路线中,有些鸟群会沿着西非的海岸飞行,另外一些鸟群会沿着南美洲东岸飞行,两岸共同具有的自然景观是( )A.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C.热带荒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西非西海岸自然景观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及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南美东岸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自然景观,因此两者共有的自然景观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故选B。特训点 2 【基础探究】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典例2.(2022·等级考)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3)题。(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A.垂直分布高差大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是由于该山区( )A.山体陡峭B.水分充足C.土壤肥沃D.热量充足(3)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条件不同B.水热组合不同C.耕作技术不同D.耕种历史不同[解法指导]答案:(1)B (2)A (3)B[素养落实]区域认知 图示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在区域认知上,明确三类景观分布的海拔和所占面积大小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和山体陡峭的原因,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是由水热条件不同造成的解题延展:说明该地区喀斯特山区多旱地的自然原因。提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位于喀斯特石山区,地势较高不易汇水;土壤较薄,保水能力差。INCLUDEPICTURE"整合构建.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约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同一自然带海拔随纬度的变化规律INCLUDEPICTURE"打靶精练.TIF" INCLUDEPICTURE "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考向 剖析垂直带谱,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22·天津三联)在横断山区东北部,高山峡谷交错分布。藏族的一个分支——嘉绒藏人在这里开创了一种“半农半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他们的居住地和耕地分布在河谷或半山地带,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下图为当地主要人类活动区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推测该地区高山地带(3 000~4 500 m)的植被是( )A.灌丛和草甸B.冰原和荒漠C.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D.常绿林和阔叶林答案:A解析:这种“半农半牧”的独特生活方式,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高山牧场放牧的植被环境通常是灌丛和草甸地带,故选A。2.导致东西坡牧场下界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坡光照充足B.西坡水热条件较好C.东坡坡度较小D.西坡人类活动集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以及图示信息分析,影响山地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热组合状况。读图可知,牧场(高山地带)西坡的下界高度高于东坡,说明西坡水热条件较好,故选B。特训点 3 【能力探究】地方性分异规律典例3.(2022·山东等级考)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2)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解法指导]答案:(1)C (2)B[素养落实]区域认知 图示为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在区域认知上,明确该山地地处温带地区,处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处的迎风坡综合思维 根据图文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盛行风越过山地后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使气温增加,在山地相应部分蒸发旺盛解题延展:说明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春季易发生火灾的物质条件和气象条件。提示: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的树木枯枝落叶多,春季地面易燃物积累量大;春季多大风天气;春季降水少,林区干燥,气温回升快。INCLUDEPICTURE"整合构建.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构建.TIF" \* MERGEFORMAT地方性地域分异及成因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影响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地带性分布 实际分布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点附近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呈带状东西延伸 呈长条状南北更替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分布纬度大致相当 自然地带在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在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的分布纬度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自然地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INCLUDEPICTURE"打靶精练.TIF" INCLUDEPICTURE "打靶精练.TIF" \* MERGEFORMAT考向 通过某一地理现象,考查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原因(2022·茂名期末)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清远市英德西北部,本区山地面积大,其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而森林能分布在距山顶还有一定距离的高度,从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山区“林线”景观。下图为“假林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平均海拔。据此完成1~2 题。1.与2011年相比,2015年“假林线”的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 )A.东坡 B.南坡C.西坡 D.北坡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2011~2015年“假林线”的高度北坡上升接近20 m,南坡上升接近10 m,东坡上升不到10 m,西坡下降了5 m左右,因此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北坡。故选D。2.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其原因有( )①风力大 ②降水多 ③土层薄 ④海拔高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降水多有利于高大植物生长,并不是灌丛和草甸在山顶生长的有利条件,②错误,即可排除C、D。根据地理位置看,广东一带海拔不能算高,且海拔高意味着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③对,④错误。而因风太大,其他高大植物会被大风吹折,只能生长低矮灌丛和适应恶劣生长条件的草甸,①对。故①③正确,故选A。INCLUDEPICTURE"图表特训.TIF" INCLUDEPICTURE "图表特训.TIF" \* MERGEFORMAT 山地垂直带谱图INCLUDEPICTURE"识图绘图.TIF" INCLUDEPICTURE "识图绘图.TIF" \* MERGEFORMAT气候变化会引起垂直自然带的移动,下图为我国某山地约4 800年前至今的垂直带谱变化情况。据研究表明,此山地气候变暖干,自然带上移,基带面积扩大,气候变冷湿则相反。据此完成(1)~(2)题。(1)阶段Ⅲ为该山垂直带谱现状,据此推断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A.天山山脉B.秦岭山脉C.太行山脉D.冈底斯山脉(2)据图推测( )①受热量条件影响,自然带呈现从5到1的垂直分异 ②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好,针叶林分布范围广③阶段Ⅰ,气候较阶段Ⅲ暖干,荒漠草原面积较小④阶段Ⅱ,气候较阶段Ⅲ冷湿,荒漠面积较大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①④答案:(1)A (2)C解析:(1)读图,阶段Ⅲ为该山垂直带谱现状,山体海拔较高,基带为荒漠,北坡存在针叶林,应为天山山脉(天山北坡为阴坡,蒸发少,加之北坡受来自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有针叶林的分布),故选A。(2)自然带呈现从5到1的垂直分异主要受海拔不同导致的水热组合差异的影响,不是单纯的热量影响,①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好,针叶林分布范围广,②正确;注意材料信息“此山地气候变暖干,自然带上移,基带面积扩大,气候变冷湿则相反”。阶段Ⅰ,气候较阶段Ⅲ暖干,荒漠带上移,范围变大,而荒漠草原面积较小,③正确;阶段Ⅱ,气候较阶段Ⅲ冷湿,基带为荒漠草原,缺少荒漠带,④错误。故选C。INCLUDEPICTURE"解图归纳.TIF" INCLUDEPICTURE "解图归纳.TIF" \* MERGEFORMAT[特征认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图Ⅰ图Ⅱ 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垂直带谱图图Ⅲ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方法归纳](1)根据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如上图中垂直带谱数量多,其所处的纬度低。(2)根据山地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山地基带,即山地山麓地区的自然地带。山地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地带基本相一致。如上图中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3)根据自然地带的数量和分布高度判断南、北半球同一山地,阳坡的热量好于阴坡,自然地带的数量可能较多;阴坡与之相反。INCLUDEPICTURE"类图训练.TIF" INCLUDEPICTURE "类图训练.TIF" \* MERGEFORMAT(2022·福建联考)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图为浙江的西天目山、乌岩岭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表示不同植被分布的海拔范围与大致比例。据此完成1~2题。1.据图推测,乌岩岭位于西天目山的( )A.南面 B.北面C.东面 D.西面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两座山基带都是常绿阔叶林,乌岩岭基带分布的上限更高些,因此乌岩岭的热量条件比西天目山好,推测其纬度较低,应在西天目山的南面,故选A。2.乌岩岭相比西天目山缺少落叶阔叶林带,最可能的原因是( )A.海拔高 B.人类活动C.湿度大 D.坡度陡答案:B解析:根据西天目山植被垂直分布的顺序可推知,乌岩岭的海拔在1 500 m以上,在自然状况下应该出现落叶阔叶林,但是乌岩岭只出现了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林,推测可能是落叶阔叶林遭到破坏,退化为山地灌草林,故选B。INCLUDEPICTURE"课时训练.TIF" INCLUDEPICTURE "课时训练.TIF" \* MERGEFORMATA级(练考点 过基础)(2022·丹东期中)下图为某白鹤研究小组根据跟踪观察数据,绘制的两只白鹤在2018年7月至12月期间的飞行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白鹤飞行过程中经过的自然带依次有( )A.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答案:B解析:北冰洋附近应为苔原带,终点达到鄱阳湖地区,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选B。2.图中的甲地两年前遭受严重森林火灾,目前地表植被覆盖度最高的是( )A.裸岩 B.落叶阔叶林C.草本和灌木D.针阔混交林答案:C解析:甲地纬度偏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植被更新生长速度较慢。两年前遭受严重森林火灾,火灾过后,林区土壤肥力提高,经过两年的时间,草本和灌木的覆盖度最高,两年时间不足以使得该地再次更新为较为高大的森林植被,故选C。(2022·“超级全能生”联考)下图是贡嘎山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与灌丛草甸带相比,图示甲自然带( )A.生物生长量较小B.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C.动植物种类较少D.土壤冻土层较厚答案:B解析:甲上部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甲位于贡嘎山的山麓地区,所以推断甲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灌丛草甸带相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生长量更大,动植物种类更多,由于其海拔更低,气温较高,有机质的分解更快,所以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故选B。4.极高山冰雪带分布下限在贡嘎山东坡、西坡存在差异,是由于东坡( )①是水汽迎风坡 ②受北冰洋水汽影响大 ③地势落差大 ④水汽输送通道畅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贡嘎山处于川西地区,其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水汽输送通道畅通,降雪量更大,所以东坡的雪线更低,①④正确。故选D。B级(练能力 过素养)(2022·保定二模)研究人员在东秦巴山地(31.0° N~34.5° N,110.3° E~111.3° E)中一条南北方向的样带上进行了植物群落的采样调查,并据此绘制了该区域物种丰富度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5~6题。5.神农架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②海陆位置 ③海拔 ④人类活动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区域内的其他地区,神农架地区纬度较低,则热量较为丰富,神农架的海拔较高,故山地垂直分异较明显,其物种丰富度较高,故选B。6.关于该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A.房县丰富度低主要是因为海拔低B.地势起伏对丰富度的影响南方更明显C.南北坡丰富度差异在北方不明显D.海拔最高处丰富度大于20个答案:B解析:图中观察房县为人们活动较多地区,故物种丰富度低;图中可以看出南方地区的生物丰富度与地势起伏有着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北方的生物丰富度整体较低;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南北坡由于阴阳导致的热量差异会导致丰富度的差异更明显;图中看出,海拔最高处丰富度小于20个。故选B。(2022·德州三模)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 140~2 220 m 处发育有典型的高山苔原带,其土壤有机质丰富,但土层较薄,以苔醇地衣和耐寒矮小灌木为主,草本植物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山地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苔原带,而其原有灌木开始萎缩。调查发现,该山地不同区域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下图)。研究表明,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据此完成7~8题。7.入侵前草本植物分布的“特殊区域”特征为( )A.海拔较低、坡度较陡B.海拔较低、坡度较缓C.海拔较高、坡度较陡D.海拔较高、坡度较缓答案:A解析:据图可以看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的是低海拔、高坡度地区,坡度大的地区土层薄,灌木难以生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较高,不耐寒的草本植物能够生长,故入侵前草本植物分布的“特殊区域”特征为海拔较低、坡度较陡,故选A。8.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有( )①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 ②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耗水量减少 ③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 ④淋溶作用增强以及草本植物吸收的有机质较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草本植物入侵后,被侵入地区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原因是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水分条件好,和草本植物相比,灌木生物量大,灌木减少后,耗水量减少,枯枝落叶减少,有机质来源减少,①②③正确;灌木林淋溶作用比草本植物强,④错误。故选A。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下图为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2)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答案:(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2)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于迎风区,可以获得来自海洋的较充沛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3)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解析:(1)A、B两地都位于大分水岭东侧,都较湿润,差异是纬度导致的热量不同。(2)B、C、D三地纬度差异不大,但B在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C在背风坡,而D在大陆西岸,故所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3)C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自然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带,所以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10.(2022·成都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山脉南北坡气候差异显著。南坡沟谷众多且沟谷内冰川发育典型(图Ⅰ),雪线较北坡高。该区以裸露冰川(冰川表面冰碛物少)和表碛冰川(冰川表面多冰碛物)为主,表碛冰川表层冰碛物总体厚度大,且自上而下厚度变化明显。其中X冰川为该区山谷表碛冰川的典型代表,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1980~2015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该区冰川数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Ⅱ)。(1)描述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的变化规律。(2)分析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相较于北坡高的原因。(3)推测X冰川自上而下表碛厚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4)预测气候持续变暖后该区两种冰川的数量变化。答案:(1)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持续萎缩;3 800~5 800 m 范围内冰川萎缩最显著(或最多);5 800 m以上的冰川相对稳定。(2)南坡为阳坡(或西南季风带来充足热量),冰雪融化多;北坡为阴坡,气温相对低,冰川稳定;南坡沟谷多,热量不易散发,冰川消融多。(3)厚度增加;自上而下冰川消融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冰川表碛厚度渐厚)。(4)裸露冰川数量减少;表碛冰川相对稳定(或表碛冰川减少量较少)。解析:(1)据图可知,该区冰川的变化规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描述。在时间上,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面积不断缩小,持续萎缩。在空间上,3 800~5 800 m范围内冰川面积减小最多,萎缩最显著,5 800 m以上的冰川面积变化不大,相对稳定。(2)本题主要从气温的角度来分析。据图可知,该区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冰雪融化多,雪线较高;而北坡为阴坡,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化量少,冰川比较稳定,雪线较低。材料提示,“南坡沟谷众多”,沟谷内地形比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气温较高,冰川消融多,雪线较高。(3)自上而下,海拔逐渐降低,气温不断升高,冰川消融不断增多,导致冰内物质出露增多,且材料提示“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所以由上而下表碛冰川厚度不断增大;同时山谷两侧的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下移动,最终在低海拔处堆积,所以由上而下表碛冰川厚度不断增大。(4)材料提示,“该区以裸露冰川(冰川表面冰碛物少)和表碛冰川(冰川表面多冰碛物)为主”,“表碛冰川表层冰碛物总体厚度大”。表碛物具有明显的隔热作用,所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表面冰碛物少的裸露冰川,隔热效果差,融化速度快,裸露冰川数量减少,而表面多冰碛物的表碛冰川,隔热效果好,融化速度慢,表碛冰川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