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

资源简介

《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课时课题: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明确法律的特征,理解法律的作用。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材料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形成个人观点并表达出来;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教学难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新闻播报、导入
通过播报员播报“庆祝香港回归 25周年大会”的新闻引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通过实施,让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法律保障生活,由此引入新课。
二、智趣研学:
(一)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明确今日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 P90—94,思考问题,用铅笔标出答案或关键词。(用时 5分钟)
1、法律和道德有什么不同 (P90)
2、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 P91-92)3、如何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P92)4、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P92-94)
(三)新授环节第一板块法律的特征
1、通过提问“无规矩不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什么?引出三种道德规范:道德、纪律、法律。三者共同的作用就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观看视频《什么是法律》,再结合导学案上合作探究一的表格,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和调整对象和范围三个角度来探究法律的特征。
先独立完成,形成自己观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时间 4分钟。
小组分享答案:校规校纪是由学校制定的,学生自觉遵守;只对本校学生适用。道德是约定俗成,自发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信念,普遍适用的。法律是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法律是必须遵守的,如果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制裁。法律对所有人都适用。
教师总结点评。
3、出示材料:2022年 5月 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 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的修改草案将首次提交审议。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安排继续审议的法律案 15件,初次审议的法律案 24件,预备审议项目 20余件。学生阅读思考:法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产生方式来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强调“或”字,不是“和”。表述要准确。
4、过渡:有了法律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比如,大家都知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遇到了老赖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治,不仅要有警察,还有军队、法庭和监狱来保证实施。这些统称为国家强制力。所以从实施手段来看,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5、看两则材料。思考: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材料一 2022年 1月 28日,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中央巡视组原副组长董宏受贿一案,对被告人董宏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董宏当庭表示服从法院判决,不上诉。
材料二 2022年 3月 21日报道,我市日前开展集中整治酒驾醉驾行动,查处酒驾醉驾违法 32宗。其中酒后驾驶 27宗、醉酒驾驶 5宗。涉案人员中有商人、医生、厨师等,也有部分是无固定职业人员,均依法进行惩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材料中涉事人员既有位高权重的高官,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民众,他们违反了法律,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说明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学生谈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理解。
教师提问:学生年龄小,可以不用遵守法律吗?
教师点拨讲解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人有特权,不允许有特殊人物的存在。
②.我国法律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也平等的承担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③.任何人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
6、学生红笔修改自己的答案。
教师总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第二板块法律的作用
过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持续到现在,疫情形势依然很严峻,在抗疫过程中法律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观看视频。思考在疫情形势下,法律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观点,然后教师出示文字材料:
※依据刑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患有或者疑似患有新冠肺炎,故意隐瞒病情,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公共场所未戴口罩。且不听劝阻,情节严重的,将受到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疫情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依法及时从严惩治妨害疫情防控的各类违法犯罪,坚持依法防控、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学生结合以上材料和视频中提取的关键信息,在组内探究在疫情形势下,法律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点拨:
像材料中提到的隐瞒病情,不按规定居家隔离,不戴口罩等行为依法严惩。如果没有法律来约束、强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规范作用
教师提问:不戴口罩的行为说服教育不就可以了吗?学生讨论后总结:仅靠说服教育,不能从根本上纠正人的行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惩戒给人以警醒,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让我们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所以,法律规定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为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指引教育作用
编造虚假信息故意在网上散播,严重扰乱疫情防控秩序,法律通过制裁这些犯罪行为,维护着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总结法律的作用。——保护作用
三、智趣拓展
明确了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之后,进入易错辨析环节,即合作探究二,辨析两个观点。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强调:现代社会中,法律、道德、纪律等都约束着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但在不同的事件和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行为规范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排队时插队,这样的行为是不违法的,却不符合道德的要求,这就不能简单地用法律进行规范。因此,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并不是都可以通过法法律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快速梳理一下本节所学,构建起知识网。
五、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 3月 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 125.6万件,判处罪犯 171.5万人。这表明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惩治犯罪,维护秩序 D.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下列选项中,对下面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我国法律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C.我国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D.只有通过法律,工人才能要到工资
3.教育部等 11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这对我们的启示有( )
①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②未成年人犯罪不受法律约束③要尊法、学法、懂法、守法④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了犯罪惩处力度,最高可判处死刑。这体现出我国法律( )
A.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B.只具有制裁功能,制裁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方法
C.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D.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二、非选择题
七年级学生小云的父亲买了一辆中巴,从事客运生意。为了节省开支,小云的父亲一直想让小云辍学,帮他售票,但小云始终不同意。后来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下,小云被迫辍学。学校得知此事后,会同社区、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做小云父亲的思想工作......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小云的父亲应该怎么做 法律依据是什么
(2)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你能举例说明吗
六、拓展升华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卢梭
学生阅读思考,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为青少年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素养,做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为建设社会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相关链接
推荐一部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让学生感受我国反腐败的坚定信心,也能够感受到在法治中国,所有人在法律一律平等,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了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语言尽量做到简洁和自然。通过发挥语言的特殊功能过渡自然,使得整节课结构清晰,环环相扣,突出了完整性。
2、本课时教学主要通过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新闻热点相结合,以活动形式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学生的自身感受。比如讲课前的新闻播报环节,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爱国情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又顺利过渡到“香港国安法”,进入新课内容。以“庆祝香港回归 25周年大会”的新闻作为切入点,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的兴趣。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和发现法律的特征。借助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这一平台引导他们学会辨析区别,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来对应法律的作用,以此加以区别和加深印象。既增强了孩子们的团结意识,又激发了他们语言表达的内驱力。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最后通过课堂活动将本节课的所学以思维导图方式呈现了出来,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不足之处
1、在法律的作用这一环节用时较少,应该让学生多交流发表他们的见解和看法,或让他们举其他案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在教师的语态方面,对学生的鼓励语言过少,在学生阅读思考时,启发语言也不多。这些失误启示我在以后教学总要把握好节奏,辩证处理好教学中“动”与“静”的关系。
3、在辨别法律三个特征中,应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讲,总怕学生讲不好,浪费时间,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说到底还是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相信学生,改变原来的以为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的想法,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