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改造我们的学习》课后同步训练语言文字运用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毛泽东同志给出的命题,(______)。我们都知道,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体,不仅多变,而且繁杂。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内容,结合毛泽东同志的命题,使我了解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物质才能变精神;理论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要经过许多的中间环节,要做许多工作,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将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精神才能变物质。邓小平同志一直以来都强调要“实事求是”,凡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社会实践来求得真理,他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任何一种成功的理论都离不开工作实践,必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违背了这一既定的规则,凭空创造出的“精辟理论”是经不起实际情况的________的,必然会成为失败的垫脚石,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可能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因此,________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必须从实践中得出精神,再把精神________到实践中去加以验证,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真正得到造福人们的真理,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同志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想说的是:认识真理,实践是基础;检验真理,实践是唯一标准。这不仅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更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也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我们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经验,在处理社会事务上难免会“理所当然化”想当然地做事只能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在学校期间,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毛泽东思想等哲学上的________方法,不至于在毕业离校工作后犯一些低级的、明显的、不合实际的错误。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考验 急于求成 灌输 处世 B.考验 急功近利 灌注 处事C.检验 急于求成 灌输 处世 D.检验 急功近利 灌注 处事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这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B.这不仅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C.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D.不仅这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更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既肯定了物质第一性,又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B.既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又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既肯定了物质第一性,又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C.既肯定了物质第一性,又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既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又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D.不仅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更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不仅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更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二) 从每题中选出合适的一项4 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绔”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记者采访李教授时说:“听说您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您真是好样的!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B.弟弟在银行上班,衣着总是光鲜亮丽,每次见到他,我都夸奖说:“足下真是异彩生辉呀!”C.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D.毕业之后,垂念恩师,值此新春佳节,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6.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只蚂蚁在爬墙,它三番五次跌下来,又三番五次重新爬,一步一步顺着老路往上爬……甲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乙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学得聪明些。丙问智者:“观察同一蚂蚁,甲、乙二人得到的启示截然不同,他们哪个对呢?”智者回答:“两人都对。”丙大惑不解:“对同一蚂蚁的同一行为,得到的启示的差异如此大,怎么会都对呢?”A.见贤思齐,要成功,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B.善于借鉴,失败后,应总结教训,寻找对策。C.既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D.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二、现代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材料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材料二: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致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地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把握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人民网)材料三: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等。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C.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8.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C.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9.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言过其实,不可大用。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C.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D.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10.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11.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改造我们的学习》课后同步训练·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题【答案】1.D ①“检验”指检查验看,检查验证;“考验”指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此处根据所填词语语境“凭空创造出的‘精辟理论’是经不起实际情况的___的”分析可知,此处需要“检查验证”之意的词语,故应填“检验”。②“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急功近利”形容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此处依据所填词语的语境“因此,____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必须从实践中得出精神”分析可知,此处是“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之语境,故应填“急功近利。③“灌输”,指输送(思想、知识等);“灌注”指浇进,注入。此处强调将思想注入实践中加以验证,应用“灌注”。④“处事”指处理事务;“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交往。此处依据所填词语语境“掌握毛泽东思想等哲学上的__ 方法,不至于在毕业离校工作后犯一些低级的、明显的、不合实际的错误”分析可知,此处指“处理事务”之意。2.C 划线句子的语病是,几个文句之间的语序不当,正确的表达应是: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我们广大在校大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B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表达应为“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我们广大在校大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D项,语序不当,从文中来看,最后强调的对象应是广大在校学生。3.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分析,所要填写的文句在段首,应是此文段的中心句。所给选项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排除D项;再根据对应关系,“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应对应“认识论上的辩证法”,“物质”应对应“精神”,故排除BC两项。故选A。(二)4.C 5.C 6.D二、现代文阅读拓展练7.C 材料三第一段中只是说“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这并不等于“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8.B A项,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一说的是“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只有材料二比较清晰地探讨了“调查”与“研究”的关系问题,且材料一没有谈及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9.D D项可以用来证明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的观点。A项的意思是,言语虚浮夸张,超出实际情况或自身实际能力,这样的人不能委以重任。强调用人的原则。B项的意思是,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要想让河水流得更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强调根基与源头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C项的意思是,用明亮的镜子照自己,污垢斑渍就不会留在身上;倾听坦率正直的批评,使错误行为得到纠正,就不会使自己受影响。强调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以及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10.参考答案:①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在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有的放矢、一目了然。11.参考答案:①不仅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还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②注重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要注意调查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调查报告;③善于联系实际,借助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与科技手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