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引言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学设计背景以笔者教学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为例。此文语言幽默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会兴致勃勃地去读。等浏览一遍后,除了对别里科夫感觉可笑之外,头脑里并未留下什么。尤其对于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所以,在课堂上,我就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地探究小说的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3、探究作品的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教学形式:以学生自读——讨 论——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用具:幻灯片教学过程:导入曾经,有这样一位老掌柜,夏天天气闷热,为了凉快,他就不停地用他的芭蕉扇来扇风。儿子说,爹呀,现在咱条件好了,换台电扇吹着既省事又凉快,多好呀。可老掌柜怎么说?(幻灯片出示一首诗)“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不差钱)就怕担风险。”换台电扇而已,又会担什么风险呢?请大家齐读:“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我看有的同学笑了,这是一位顽固又保守的老掌柜,像他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他们总是用各种“套子”来束缚自己。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来结识这样一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标题作者)作者简介契诃夫大家熟悉吗?我们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呀?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几位同学说,教师最后总结)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采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与欧·亨利(美)、莫泊桑(法)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理清情节结构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核心要素是人物。上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这篇小说一共有哪几个人物?请大家报出他们的名字。生:别里科夫、华连卡、科瓦连科、布尔金。师:人物之间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归纳: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吵架事件。(四)识其人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别里科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呢?因为他有许多“套子”,那他都有哪些“套子”呢?请大家填幻灯片上的表格。外表的套子:雨鞋、雨伞、棉衣、黑眼镜、羊毛衫等。职业的套子:教古代语言,歌颂过去。思想的套子: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论调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生活的套子:卧室象箱子,睡觉蒙脑袋,不跟人并排走路。他的这些套子,能反映出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归纳:封闭怀旧、思想僵化、胆小多疑、维护现行秩序。(五)寻其根这样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人,他为什么把自己装进套子里呢?他想用套子保护自己。那么“套子”真的保护他了吗?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去送葬。”最后他死了,那么到底是谁杀死了别里科夫呢?我们一起来“寻其根”。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由此,我们就可以了解,别里科夫用以保护自己的“套子”究竟指的是什么?就是那种专制的思想,别里科夫不仅用这种套子套牢自己,还用这种套子去套别人。我们说沙皇专制不是用刀子在杀人,而是用他的专制思想麻醉你的灵魂,让你主动把自己装进套子,套牢自己,最终套死自己。所以说,杀死别里科夫的真正凶手就是沙皇这个专制的社会。画其魂别里科夫死了,葬礼已经举行过了,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论定”,那么,同学们对别里科夫有什么样的论定呢?请大家拿出手中的笔来画一画他的魂。请在别里科夫的墓碑上,写上你对他的“论定”或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论定”。(可采取对联、诗歌等形式,或是模仿“墓志铭”)生:这里睡着一个“套死”自己,还想“套牢”别人的人,愿他永远不要醒来!契诃夫说过,“应该写这样一个人,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别里科夫他是存在一种奴性的,而契诃夫正是用他如手术刀一般锋利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小说主题及现实意义探究课文说城里的人“不敢……不敢……”结尾一段:“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表明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太多,奴性已经渗入到俄国人的血液里。太多“别里科夫”的存在,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变革。这篇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借兽医伊万·伊凡尼奇的口说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不成,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契诃夫用自己那支如椽的画笔描绘出一个个庸俗丑陋的灵魂,目的是揭露俄罗斯人的劣根性,揭露病态社会的人们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观念、病态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警醒人们从“套中人”的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号召被奴性心理折磨得丧失了人格而苟延残喘的人们,打破身上的“套子”,砸碎奴性锁链, 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就是小说的现实意义。教学反思1、预习的重要性。因为小说篇幅较长,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如果在课堂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学环节就会脱节,所以,课前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十分必要。2、衔接过渡设计。小说的讲解应该设计一个文学场,让学生思路顺其自然地流淌,而不能突然过渡,所以,在环节过渡方面要加强。3、每课有所获。最后的总结环节,需要再推敲,除了本课的学习之外,探究是否还可以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每课都有所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