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我会变魔术》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 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指南》中也指出小学生的 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 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它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 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为了保护和激发小学生的这种探究的兴趣和 欲望,我设计了《我会变魔术》这一科学活动。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以 及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我本次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小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望不断增强,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 创设了“丝巾消失”—— “神秘扑克”—— “兔子耳朵”—— “纸 圈变变”四个魔术游戏情境,引导初步掌握魔术技法: “假动作” “遮挡”;培养小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并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充分体现 游戏化和情境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小学生在感知猜想、动手操作、亲 身验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做做玩玩中激发小学生探究 科学奥秘的兴趣。活动目标:1、通过魔术活动,培养小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并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2、通过观看和操作魔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小学生初步学习1~2 个小魔术和魔术技法: “假动作”、 “遮挡”。活动重点: 小学生初步学习1~2 个小魔术和魔术技法:“假动作”活动难点:通过观看和操作魔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活动准备:教师: 一个黄色的纸圈、二个白色的纸圈、长方形纸两张、剪 刀、扑克两张、丝巾一条、音乐。小学生: 人手两张长方形的纸、人手两份纸圈、剪刀每人一把。活动过程:一、教师以魔术表演的形式引入本次活动,激发探究兴趣。道具: 假指套和丝巾。方法: 将假指套带在手上,向大家展示丝 巾后,快速将指套握在手中,将丝巾塞到指套里,再快速带在手指 上,双手打开向大家展示,魔术成功。表演后提问:1、刚才丝巾怎么了 (消失不见了)2、你们知道老师表演的是什么节目吗 ( 魔 术 )3、除了老师表演的魔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魔术表演 二、教师出示扑克牌,演示近景魔术《神秘扑克》。表演后提问: 为什么花纹和数字能进行互换 老师慢动作演示,验证猜测: 原来是快速的将扑克牌进行交换。小结:变魔术的时候动作一定要快,不能拖拖拉拉,否则会被人 发现的。3、教师提问: 老师表演的魔术精彩吗 你们想不想成为小小 魔术师呢 三、引导小学生学习“小兔子”魔术,学习魔术技巧,解决活动难点。1、出示长方形纸张,引导小学生观察教师如何用它变成小兔的。2、教师表演魔术让“兔子”耳朵动起来。3、引发小学生讨论: “小兔子耳朵是怎样动起来的 ”4、请小学生根据自己设想的方法进行小兔子魔术的尝试。5、揭示小兔子魔术的秘密,并讨论: 为什么要做像拉线一样的动作 为什么没有全部撕掉向后折的纸张 学习魔术技法: “假动作”6、请小学生再换张纸进行尝试和表演。四、引导小学生学习“纸圈”魔术。1、教师出示一个纸圈,提问: “如果沿中线剪开会变成几个纸圈呢 ”引发小学生思考。2、教师演示,并引导小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大圈 ”3、请小学生到操作台进行尝试,鼓励他们自己从中找出秘密。(操作台上教师提供两种颜色的纸圈,一种是拧过一道的,一种是 普通纸圈。)4、请小学生说说发现的秘密,并请小学生讨论: 为什么第一次老师 表演的时候,小朋友没有发现纸圈被拧了一道呢 了解遮挡的小技 巧。5、教师讲解如何制作出“纸圈”魔术的道具。五、活动结束,教师小结。鼓励小学生将学到的魔术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小结: 如果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魔术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 习、研究,不怕失败。六、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增设科学实验、魔术探究材料,继续激发小学生的 探究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