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课前阅读】
依法治国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翻开《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迈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线图”清晰可见: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全国上下厉行法治、信仰法治。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一定要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依法防范风险、处理矛盾、维护权益,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扫黑除恶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依法治网,维护“朗朗乾坤”、聚焦“急难愁盼”、办好“关键小事”,让群众切实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稳定感。
民法典旗帜鲜明鼓励见义勇为,英烈保护法推动形成尊崇英烈的良好社会氛围,公、检、法部联合发文厘清正当防卫认定情形……法治德治相得益彰,助推社会风清气正,焕发中华民族“精气神”。前不久,依法治国办启动市县法治建设工作督察。督察组分赴山西、辽宁、江苏、贵州等8个省份,深入一线,紧盯薄弱环节,以督察促落实,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坚持法治为了百姓、依靠百姓、造福百姓、保护百姓”的具体体现。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走好法治道路,提高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我们必将谱写良法善治新篇章。
【知识闯关】
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和意义是什么?
法治政府的内涵是什么?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和意义是什么?
法治社会的内涵是什么?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和意义是什么?
【易错易混】
1.只要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就可以建设法治国家。
2.民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3.全面履职就是政府要全面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要管好,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4.在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作为。
5.某省省政府开展对市场环境专项治理“绿色行动”,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
6.实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目标。
7.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8.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因而政府可以包办一切,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
9.制定村规民约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举措。
10.老王在返乡时,因汽车牌照被污泥覆盖而被交警拦停,受到200元罚款,记12分的处罚。老王坚持认为该行政处罚过重,但交警则坚持认为是依法处罚。对此,老王可以提请政府有关部门作出行政诉讼。
11.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12.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13.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当堂练习】
1.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教育局积极在辖区各校开展“国家宪法日”进校园活动。据介绍,从2021年12月4日开始,当地52所学校利用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法律讲座、宪法知识学习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 )
①可以在学校营造宪法至上的氛围 ②有利于保障国家法治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③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尊崇宪法 ④能将宪法打造成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刘某在餐馆就餐时不小心被热油大面积烫伤,引发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由于刘某家庭困难,司法所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促成双方就赔偿及后续治疗达成一致。该案例的法律援助( )
①为刘某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②目的在于帮助受援公民获得更多经济赔偿
③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纠纷的最优选择 ④彰显法治的理性和温情,维护司法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某地持续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功能,形成职责权限相互制约、运作有序的全流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体系;推动各信息管理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政府采购数据资源共享。此举( )
①意在建设执法严明的政府 ②能促进政府采购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③是推进政府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 ④有利于促进政府采购工作阳光透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这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这就要求政府( )
①坚持依法行政,减少社会治理 ②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政府职能
③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 ④完善国家法律,做到严格执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法治社会应是( )
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②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④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纲要》指出,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建设法治社会需要( )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精准挑选援助对象,缩小援助范围
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
④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体系构建】
【课后作业】
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出自《韩非子》。传承弘扬这一传统法治理念,需要全民(  )
①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②弘扬良法之治的法治精神
③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④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法治中国建设最大的难题是法治精神的缺失,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法治精神是否能在中国社会真正形成。这表明建设法治中国要(  )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的法治观念
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树立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一致追求
④形成以民法典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2021年2月24日,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开通。数据库收录了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275件,法律解释25件,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47件,行政法规609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16 000余件,司法解释637件,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主要的内容,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的公共产品,让法治服务及时方便“飞入寻常百姓家”。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的开通(  )
A. 顺应了时代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 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 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的表现
D. 说明了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4、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该法所称的长江流域涉及青海、西藏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国务院可以监察青海省人民政府执行长江保护法的情况
②西藏自治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变通执行长江保护法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对长江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④我国国家机关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应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法治政府(  )
①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②要求政府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③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④领导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为了依法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实施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内容涵盖商事登记、事中事后监管、数据共享等,从而有序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此举有利于政府(  )
①创新监管方式,建设令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②提高行政效率,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依法执政,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④自觉接受监督,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山东省WF市政府与法院联合召开行政与司法良性互动工作座谈会,加强府院之间的沟通联络、案件常态通报、信息互联共享、风险联防联控,对一些影响面广、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行政争议,共商处理办法,重在解决实质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化府院互动有利于(  )
①深化互相监督、推动协商民主 ②运用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政府
③高效解决争议、节约维权成本 ④建设阳光政府、推进公平正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下列有关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中,三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②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
③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社会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指出,要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这是基于(  )
①社会主义法律是党政干部意志的体现 ②人民群众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
③党的领导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④公民的行为应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0、某地人行横道的交通信号灯由传统的圆形变成了“爱心”,引发市民讨论。
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信号灯的设置因地因时制宜,很难有统一标准
B.交通部门要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C.交通治理创新应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实现效能和温度的统一
D.能够促进市民文明出行的做法都可以尝试,以维护交通安全
11、调解是一种富有效率的纠纷解决方式,能够有效分流纠纷,减少法院积案,减轻法官的工作负担,降低当事人纠纷解决的成本。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需要( )
①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③强化法律在推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④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规定( )
①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通过协商民主,进一步建设法治中国
③有利于确定法定职权、依法开展立法工作 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材料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接连发生诸如山东栖霞市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5·22”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死伤、湖北省十堰市艳湖社区集贸市场燃气爆炸等特重大事故。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事件中违纪、职务违法、涉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依法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对涉及的相关企业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结合材料并从法治中国建设的角度,说明对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责任人依法进行追责问责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
1、【答案】A
【解析】①③:学校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尊崇宪法,营造宪法至上的氛围,①③符合题意。②:学校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但不能保障国家法治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②错误。④:宪法本身就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而不是通过该活动才打造成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④错误。
2、【答案】B
【解析】①④:该案例中的法律援助为刘某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无偿法律服务,有利于彰显法治的理性和温情,维护司法公平正义,①④正确。②:法律援助目的在于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②排除。③:法律援助是一种司法救济制度,是保障公民权利的一种国家行为,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③排除。
3、【答案】D
【解析】②④:推动各信息管理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政府采购数据资源共享。此举有利于促进政府采购工作阳光透明,能促进政府采购在法治框架内运行,②④正确。①:材料不涉及执法严明,①排除。③:公平正义是政府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可见,材料不涉及推进政府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③排除。
4、【答案】C
【解析】①:建设法治政府要改进政府社会治理方式而不是减少治理,故①排除。④:政府作为行政机关不能完善相关法律,故④错误。②③:依据题意,建设法治政府,需要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故②③入选。
5、【答案】D
【解析】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法治政府的要求,不是法治社会的要求。①不符合题意。②: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是法治国家的要求,不是法治社会的要求。②不符合题意。③④:法治社会的内涵是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③④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①③: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需要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①③正确。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而不是缩小援助范围,②错误。④:要强化法治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④错误。
课后练习:
1、【答案】B
【解析】①②不符合题意,不是从公民的角度来讲的。
2、【答案】A
【解析】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错误,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3、【答案】A
【解析】B错误,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在不断地进步;C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不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D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旨在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未说明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4、【答案】D
【解析】在我国,监察机关依法行使监察权,国务院作为行政机关不能行使监察权,故①错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民族自治权,拥有法律变通执行权,但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不是各级人民政府都可以变通执行长江保护法,故②错误。
5、【答案】B
【解析】②错误,党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④错误,党领导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
6、【答案】B
【解析】②错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③错误,党坚持依法执政。
7、【答案】C
【解析】①错误,政府和法院并不是互相监督;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建设阳光政府、推进公平正义。
8、【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③说法错误,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9、【答案】B
【解析】①错误,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而不是“党政干部意志的体现”;④错误,政府应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10、【答案】C
【解析】A:信号灯在我国有统一的标准,A不选。B:材料体现的是人行横道的交通信号灯由传统的圆形变成了“爱心”,不涉及政务公开和自由裁量权,B不选。C:通过材料,人行横道的交通信号灯由传统的圆形变成了“爱心”,体现了创新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实现了效能和温度的统一,C入选。D:“能够促进市民文明出行的做法都可以尝试”说法错误,所有的做法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D不选。
11、【答案】D
【解析】①: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与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无直接关系,①排除。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主要是有利于法治宣传教育,而不是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②排除。③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一要强化法律在推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二要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③④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①④: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④符合题意。②:民法典的这一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不属于协商民主,②错误。③:民法典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法律责任,有利于开展执法工作,而不是依法开展立法工作,③与题意不符。
【答案】
(1)对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依法进行追责问责,有助于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2)推动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3)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