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走进课标 解读考向】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必备知识 重点突破】
1.文化的民族性的地位、作用、核心和体现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措施
3.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4.文化交融的原因和意义
5.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措施
【知识整合 网络构建】
【易错剖析 盲点清零】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2.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  )
3.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
4.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
5.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
6.吸收外来文化,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
7.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研究真题 探究规律】
1.(2022·全国·高考真题)2022年2月举办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誉为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近3000名中外运动健儿闪耀赛场,18000多名赛会志愿者默默奉献,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被刷新,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是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这表明( )
①体育运动以彰显文化自信为根本价值追求
②人民是体育运动的价值创造者和价值享受者
③体育运动具有塑造人生、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
④体育运动是消弭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1·江苏·高考真题)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年,东来西往的僧侣、商人和军队在这里歇息、补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这里既有早期印度风格的佛教洞窟,也有带有古希腊爱奥尼柱的建筑绘画。在很多壁画中可以看到鲜卑、粟特、回鹘、党项蒙古等各民族的形象,以及西域传来的各种乐器。由此可见( )
①文化发展要注重借鉴与融合
②各民族文化具有普遍的规律
③文化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传播
④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材料一2022年6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发表了题为《同舟共济,继往开来,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习近平指出“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中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65年来,中非双方在反帝反殖的斗争中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在发展振兴的征程上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合作之路,在纷繁复杂的变局中谱写了守望相助的精彩篇章,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光辉典范。
非方表示愿同中方巩固团结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开启非中关系新时代,构建新时代非中命运共同体,愿同中方携手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协调协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知识,阐明中非双方在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应如何作为。
材料二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于11月5日在上海举行。进博会是一场汇集了全球创新产品和前沿技术的盛会,这里不仅有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同时也有文化和理念的交流,从东帝汶的特色咖啡到秘鲁的羊驼制品,再到韵味十足的海派非遗。如同百川入海,不同文化在上海融合,让这里成为精彩汇聚的舞台。充满自信的本土文化、琳琅满目的国际文化、世界一流的顶级赛事……灵感在这里碰撞交融,上海化身为一座激情鸣响的舞台。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共同勾勒出一幅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大画卷。
(2)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谈谈如何勾勒世界文明大画卷。
【针对训练 对接高考】
1.2021年11月,中国刺绣展在波兰多个城市举办。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为波兰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中国艺术的窗户受到当地民俗专家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的欢迎,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可见,这些作品( )
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②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9年4月,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因火灾受损。11月,中法双方签署文件,决定就巴黎圣母院修复等开展合作。双方商定在2020年确定巴黎圣母院保护修复合作的主题、模式及中方专家人选,同时明确双方将就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保护开展技术与科学交流及培训项目。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 )
①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互鉴
③赋予中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④推动中法文化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21年第三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设有年度单元“岭南文化,湾区故事”,主题单元“行至世界,发现中国”“身在中国,纪录你我”“走读城市,探寻乡村”,社交单元“食见中国,吃遍全球”等。大赛面向中外创作者团队、外籍主播、自媒体团队与个人,征集多语种、多形态的中国主题短视频。“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 )
①是以第三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创作平台
②是通过现代媒体对他国渗透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
③旨在融通多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的综合创新
④可让国际社会感知中国文化,探寻中国发展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相传5000多年前这一天,"中华文字始祖"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为了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联合国将每年谷雨这一天定为"联合国中文日"。这一天,通过举行"中国古典诗歌之禅意"等活动,感受中文之美。"联合国中文日"的设立(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化交融
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
③挖掘中华文化特有价值,推动文化创新
④维护世界文化多样化,涵养共同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文是联合国六种正式语言之一。联合国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以外学习中文人数约2500万人、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人。此外,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开设了“中文”课程,涉及经贸、高铁、航空、旅游、医药、厨艺等众多领域。由此可见( )
①设立“联合国中文日”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②中文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③联合国使用中文旨在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增强对汉语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④中文将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官方语言,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赓续中华文脉,一个重要支撑就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用文化之光开启美好生活之门。这说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③中华文脉日益彰显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
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研究真题 探究规律】
C 2.A
3. (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热情支持新事物的成长,中非应深化互利合作,开启非中关系新时代,构建新时代非中命运共同体;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又要克服继续前进道路上的困难。③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果断地抓住时机,同舟共济,继往开来,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2)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待国际文化,我们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学习和借鉴,推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③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积极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推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待外来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有益经验;⑤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借鉴外来文化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决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1.B 2.C 3.B 4.A 5.A 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