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元素或物质推断题专题训练1.(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现有六种元素A、B、C、D、E、F,其中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F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根据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A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繁多,其形成的一种固体单质工业上常用作切割工具B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C元素基态原子p轨道有两个未成对电子D元素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分别是:;;;E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全满或半满F在周期表的第8纵列(1)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A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该同学所画的轨道表示式违背了_______。(2)B元素的电负性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元素的电负性。(3)C与D形成的化合物所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4)E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_______个伸展方向。(5)下列关于F原子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正确的是_______。a. b.c. d.(6)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过量单质F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BC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2.(2021·上海市七一中学分部高一期中)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Na2CO3、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做如下实验:(a)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b)另取少量粉末,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1)由实验(a)可确定原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由实验(b)可确定原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2)为进一步确定原粉末的组成,另取少量粉末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每步所加试剂均不同)①原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②写出无色溶液与X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③称取的白色粉末A为 2.59 g,白色沉淀B的质量为 2.33 g,则白色沉淀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3.(2020·安徽·毛坦厂中学高一期末)已知A为金属单质,下列物质相互转化如图所示:试回答:(1)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_,D的化学式_________。(2)写出由E转变成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检验G溶液中阳离子的试剂为__,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4)某同学取B的溶液酸化后加入碘化钾淀粉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变为蓝色,写出与上述变化过程相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0·辽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表列出了①~⑥六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族 周期 IA 01 ①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2 ② ③ ④3 ⑤ ⑥(1)可以形成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元素是_________ (填序号);(2)元素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__;(3)元素⑤和④元素形成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4)②、③、④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__;(5)元素④和⑥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稳定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6)①元素、③元素和④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化合物(填化合物类型);5.(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其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元素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W 原子核外s能级上的电子总数与p能级上的电子总数相等,但第一电离能低于同周期相邻元素X 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第一电离能最小Y 电离能/(kJ/mol)数据:;;;……Z 其价电子中,在不同形状的原子轨道中运动的电子数相等N 只有一个不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W、Y的元素符号:W________、Y_______。(2)X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3)Z、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更强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W、X和N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水溶液是______(填化学式)。(4)X、Z和N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5)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元素Y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原因___。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已知A、B、C、D、E都是元素周期表中前36号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基态时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2倍,B原子基态时s电子数与p电子数相等,C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D的基态原子核外有6个能级且全部充满电子,E原子基态时未成对电子数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多的。(1)基态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E在___________区。(2)A、B、C的电负性大小顺序(填元素符号,下同)___________,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3)D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7.(2022·河南新乡·高一期末)一澄清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如表所示,为测定其含有的离子的种类,取该溶液进行实验:阳离子 K+ 、Mg2+ 、Ba2+ 、Al3+ 、H+阴离子 I- 、Br- 、CO、SO 、OH-实验①:用pH试纸检验,测得溶液呈强酸性。实验②:取2 mL原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氯水,经振荡,CCl4层呈紫红色。实验③:取2 mL原溶液,逐渐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均无沉淀产生。实验④:另取部分上述实验③中的碱性溶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已知:Br2、I2易溶于CCl4,且Br2的CCl4溶液呈橙红色,I2的CCl4溶液呈紫红色。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①,可排除___________的存在。(填离子符号,下同)(2)根据实验②,可证明含有的离子为___________,写出氯水中的氯气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为___________ (填离子符号或化学式)。(3)根据实验③,可确定肯定不含的离子为___________。(4)根据实验④,可证明___________的存在,又排除___________的存在。(5)综上所述,该溶液中上述离子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是___________。8.(2021·安徽·蚌埠二中高一期中)A、B、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4;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C、E元素同主族。(1)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2)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3)C、D、E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是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4)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D2E的形成过程:_______,化合物D2C2的电子式_______。(5)化合物D2C2与A2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9.(2021·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在短周期元素中,A元素M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C元素与A元素同主族,B元素与A元素位于同一周期,B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1)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2)C、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___________。(3)写出B在氧气中燃烧所得产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4)①写出B的单质在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②写出A的单质常温下通入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5)比较A元素的氢化物与C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___________(填化学式及“<、>或=”)原因为:___________。10.(2022·北京·汇文中学高一期末)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序号分别代表短周期中的一种元素:①② ③ ④ ⑤⑥ ⑦ ⑧ ⑨ ⑩(1)元素④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2)元素⑤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3)②⑥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的碱性最强的是(用电子式表示)_______。(4)⑤⑧⑨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用电子式表示)_______。(5)⑧⑩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顺序(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6)化合物X由①⑤⑥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Y是元素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将标准状况下11.2LY通入到200mL3mol/L的X溶液中完全被吸收。通过计算判断所得溶液组成的化学式及质量(不用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11.(2022·重庆九龙坡·高一期末)高中化学课本必修一中出现的部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省略。已知A→B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H的焰色试验呈黄色),请完成下列填空。(1)E和H的化学式为:E___________;H___________。(2)检验K溶液中阳离子的试剂是___________。若K中含有F的杂质,应加入___________(填化学式)除杂。(3)I转化为J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4)K的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到胶体L。胶体L区别于K的饱和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胶体L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 B.胶体L比K的饱和溶液颜色深C.胶体L是均一的分散系 D.胶体L具有丁达尔效应(5)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来势汹汹,化学消毒剂在疫情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①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A→B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②C可以杀菌、消毒,但不稳定,难以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③将B通入G溶液中可得到一种漂白液,能杀菌、消毒,该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_。④为国际公认的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之一、常温下,亚氯酸钠()固体与B反应可得到和NaCl,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12.(2022·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某合金X由两种元素组成,一定条件下将其完全溶于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可发生如下转化。其中溶液B、D均只含一种溶质,且具有相同的阴离子。回答下列问题:(1)合金X的化学式为_______,溶液D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2)溶液B隔绝空气加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3)气体C和足量的氧气完全溶于NaOH溶液,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4)在强碱性溶液中D与NaClO生成一种理想的水处理剂,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5)溶液B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易变质,请设计实验方案判断溶液B是否变质:_______。13.(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化合物A、B是中学常见的物质,其阴阳离子可从表中选择.阳离子 K+、Na+、NH4+、Fe2+、Ba2+、Cu2+阴离子 OH﹣、I﹣、NO3﹣、AlO2﹣、HCO3﹣、HSO4﹣(1)若A的水溶液为无色,B的水溶液呈碱性,A、B的水溶液混合后,只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及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①A中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填“离子键”、“共价键”).②A、B溶液混合后加热呈中性,该反应的离子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的水溶液为浅绿色,B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后溶液变黄,但A、B的水溶液混合后无明显变化.则:①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分析上述过程中溶液变黄的原因可能有两种(请用文字叙述)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请用一简易方法证明上述溶液变黄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利用上述过程中溶液变黄原理,将其设计成原电池,若电子由a流向b,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14.(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常温下,A是可用来对自来水进行消毒的黄绿色单质气体,A、B、C、D、E都含X元素,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1)请分别写出A、B、C、D的化学式(如为溶液请填溶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_;(2)在通常情况下,A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就你所知,尽可能多写)(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请注明条件):(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15.(2020·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A、B、C、D、E均为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电子层数等于其核外电子数,B与C可形成离子化合物CB2,D原子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1)A的元素符号是____。(2)B的氢化物与E的氢化物相比,较稳定的是___(填化学式)。(3)C、E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其中所含化学键的类型是___。(4)B、D、E按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填元素符号)。(5)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___,它与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6)欲证明E2的氧化性强于I2,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1)洪特规则(2)小于(3)离子键(4)3(5)c(6) 或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A是C元素,C元素能形成大量有机物,碳单质之一金刚石常用作工业切割工具;B是N元素,N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3,p轨道3个电子,s轨道一共4个电子;C是O元素,O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4,p轨道上2个电子成对,2个电子各自未成对;D元素是Mg元素,其原子的第二电离能与第三电离能差异很大,说明该原子易失去两个电子,说明最外层有两个电子;E是P元素,P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3,3p轨道半满,其余原子轨道均是全满;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8列元素是Fe元素,所以F是Fe元素;(1)根据分析,可知A为C元素,其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应为,该同学所画的轨道表示式违背了“洪特规则”;(2)根据分析,B是N元素,C是O元素,N元素的电负性“小于”O元素的;(3)根据分析,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MgO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所含化学键是“离子键”;(4)根据分析,E为P元素,其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在3p轨道上,p能级三个轨道在空间中有“3”个伸展方向;(5)F是Fe元素,该元素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根据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所以其价电子轨道表示式应选填“c”;(6)Fe原子基态电子排布式是,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所以Fe3+的电子排布式是“”;过量单质铁与稀硝酸反应,Fe先被氧化为Fe3+,过量的Fe再在溶液中将Fe3+还原为Fe2+,所以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1) CuSO4 Na2CO3(2) Na2SO4和NaCl Na2SO4+Ba(NO3)2 = BaSO4↓+2NaNO3 0.02 mol【解析】(1)实验(a),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说明原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实验(b),另取少量粉末,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原粉末中一定没有Na2CO3。(2)①为进一步确定原粉末的组成,另取少量粉末溶于水后得到无色溶液,向无色溶液中加入过量X和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B和滤液,白色沉淀B为BaSO4,说明原粉末中含有Na2SO4,又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白色沉淀C为AgCl,说明原粉末中含有NaCl;综上所述,原粉末的成分是Na2SO4和NaCl;②为了不影响NaCl的检验,X应为Ba(NO3)2, 无色溶液与Ba(NO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NO3)2 = BaSO4↓+2NaNO3;③白色粉末A为 2.59g,白色沉淀B(BaSO4)的质量为 2.33g,n(Na2SO4)=n(BaSO4)==0.01mol,m(Na2SO4)=0.01mol142g/mol=1.42g,则m(NaCl)=2.59g-1.42g=1.17g,n(AgCl)= n(NaCl)==0.02mol。3. FeCl2 KCl 4Fe(OH)2+O2+2H2O=4Fe(OH)3 KSCN Fe3++3SCN=Fe(SCN)3 4Fe2++O2+4H+=4Fe3++2H2O 2Fe3++2I=2Fe2++I2【解析】白色沉淀E在空气中变化为红褐色沉淀F,说明E为Fe(OH)2,F为Fe(OH)3,F与盐酸反应生成G为FeCl3,金属A与氯化铁反应生成B,B与C反应得到E与D,故A为Fe,B为FeCl2,则Fe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与FeCl2;D溶液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H为AgCl,溶液透过钴玻璃进行焰色反应为紫色,证明溶液中含有钾元素,故D为KCl,则C为KOH,据此进行解答。【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A是Fe;B的化学式为FeCl2,D的化学式为KCl;(2)由E转变成F是氢氧化亚铁被氧化为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Fe(OH)2+O2+2H2O=4Fe(OH)3;(3)G为FeCl3溶液,可用KSCN溶液鉴别G溶液中Fe3+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4)B为FeCl2溶液,取B的溶液酸化后加入碘化钾淀粉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变为蓝色,是由于发生反应:4Fe2++4H++O2=4Fe3++2H2O,2Fe3++2I-=2Fe2++I2,碘单质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点睛】本题以无机框图题的形式,考查Fe、Cl等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本题中白色沉淀转化为红褐色沉淀、溶液焰色反应为紫色是解题突破口。4. ①和② 5 Na2O或Na2O2 增强 H2O >H2S 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解析】①~⑥分别是H、C、N、O、Na、S,最简单有机物为甲烷,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解析】⑴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形成的元素是碳元素和氢元素;故答案为:①和②。⑵元素③是N,N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5,因此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故答案为:5。⑶元素⑤和④元素形成常见离子化合物为氧化钠或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或Na2O2;故答案为:Na2O或Na2O2。⑷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②、③、④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答案为:增强。⑸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其氢化物稳定性减弱,因此元素④和⑥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稳定性强弱顺序为H2O >H2S;故答案为:H2O >H2S。⑹①元素、③元素和④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为硝酸,也可能为硝酸铵,因此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故答案为: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点睛】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常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是常考题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5. O Mg 1s22s22p63s1 HClO4 NaClO Cl>Si>Na 镁的价电子排布是3s2,达到S亚层的全充满状态,与相邻原子比较,Mg原子相对稳定,不易失电子,第一电离能较大【解析】W、X、Y、Z、N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W的原子核外s能级上的电子总数与p能级上的电子总数相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或1s22s22p63s2,W为O或Mg,由于W的第一电离能低于同周期相邻元素,则W为O元素;X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第一电离能最小,X属于碱金属,原子序数比O大,则X为Na元素;由Y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可知,第三电离能剧增,说明最外层有2个电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则该元素原子形成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为第IIA族元素,原子序数比Na大,则Y为Mg元素;Z的原子序数比Mg大,其价电子中,在不同形状的原子轨道中运动的电子数相等,则Z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2,则Z为Si元素;N的原子序数比Si大,其电子排布中只有一个不成对电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5,则N为Cl元素;据此解答。【解析】由上分析可知,W为O元素,X为Na元素,Y为Mg元素,Z为Si元素,N为Cl元素;(1)由W为O元素,Y为Mg元素,它们的元素符号为O,Mg;答案为O,Mg。(2)X为Na元素,原子序数为11,核外有11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答案为1s22s22p63s1。(3)Z为Si元素,N为Cl元素,二者属于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原子序数Cl>Si,酸性更强的是HClO4;W为O元素,X为Na元素,N为Cl元素,它们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水溶液pH>7是强碱弱酸盐,即NaClO;答案为HClO4,NaClO。(4)X为Na元素,Z为Si元素,N为Cl元素,三者属于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原子序数Cl>Si>Na,即非金属性Cl>Si>N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即电负性Cl>Si>Na;答案为Cl>Si>Na。(5)Y为Mg元素,原子序数为12,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镁的价电子排布是3s2,达到S亚层的全充满状态,与相邻原子比较,Mg原子相对稳定,不易失电子,第一电离能较大;答案为镁的价电子排布是3s2,达到S亚层的全充满状态,与相邻原子比较,Mg原子相对稳定,不易失电子,第一电离能较大。6. 3d54s1 d F>O>C F>O>C 1s22s22p63s23p64s2或[Ar]4s2 【解析】A、B、C、D、E都是元素周期表中前36号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基态时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2倍,则A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A为C元素;C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则C为F元素;B原子基态时s电子数与P电子数相等,原子序数小于F元素,处于第二周期,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则B为O元素;D的基态原子核外有6个能级且全部充满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2,则D为Ca元素;E原子基态时未成对电子数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多的,其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1,则E为Cr元素。【解析】(1)铬为24号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位于元素周期表d区,故答案为3d54s1;d;(2)A、B、C分别为C元素、O元素、F元素,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第一电离能越大,则电负性大小顺序为F>O>C,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为F>O>C,故答案为F>O>C;F>O>C;(3)D为Ca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ⅡA族,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2或[Ar]4s2,价电子排布图为,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4s2或[Ar]4s2;。【点睛】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表示方法如下:注意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是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两种不同方式,两个都可以表示各个轨道的电子数,并反映各轨道的能力高低,轨道表示式还可以表示电子在轨道内的自旋方向。7.(1)CO、OH-(2) I- Cl2+2I- =2Cl- +I2 Cl2(3)Mg2+、A13+(4) Ba2+ SO(5)K+、Br-【解析】(1)根据实验①,用pH试纸检验溶液呈强酸性,说明含有大量氢离子,碳酸根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氧根离子可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两者均不能在溶液中存在,则可排除CO和OH-;(2)取出部分溶液,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氯水,振荡静置后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I-;氯气具有氧化性,可氧化碘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 =2Cl- +I2,该反应中,该反应中氯气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所以被还原的物质为氯气,其化学式为:Cl2;(3)取2 mL原溶液,逐渐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均无沉淀产生,则溶液中一定不含Mg2+、Al3+,因为Mg2+、Al3+会与少量的氢氧根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沉淀,故答案为:Mg2+、A13+;(4)另取部分上述实验③中的碱性溶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含有钡离子,若含有Ba2+,则溶液中一定不含有SO,因为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故答案为:Ba2+;SO;(5)综上所述,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离子是H+、I-、Ba2+,一定不存在的是:Mg2+、Al3+、SO、CO和OH-,则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K+、Br-。8. 第二周期 ⅤA族 NH4NO3=; O2->Na+>S2- 2Na2O2+2H2O=4NaOH+O2↑【解析】A、B、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A是H元素;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B的最高价是+5,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B是N元素;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4,C是O元素;O2-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D为+1价,D是Na元素;C、E元素同主族,E是S元素。【解析】(1)B是N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 ⅤA族。(2)由H、N、O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是NH4NO3,溶于水电离出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H4NO3=;(3)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O2-、Na+、S2-半径大小关系是O2->Na+>S2-;(4)Na2S是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Na2S的形成过程为, Na2O2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5) Na2O2与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2O2+2H2O=4NaOH+O2↑。9. 2Na+2H2O=2NaOH+H2 Cl2+2OH-=Cl-+ClO-+H2O < 氟的非金属性强于氯元素【解析】在短周期元素中,A元素M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则A的K、L和M层电子数为2、8、7,其电子总数为17,A为Cl,C元素与A元素同主族,则C元素为F,B元素与A元素位于同一周期,即第三周期,B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则B电子总数为17,B为钠元素,据此分析。【解析】(1) B为钠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2)C、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为:钠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钠离子、氟原子得到电子变为氟离子,钠离子和氟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3) B在氧气中燃烧所得产物为过氧化钠,电子式为:。(4)①B的单质在水中反应,即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②A的单质常温下通入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即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5) 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越稳定,A元素的氢化物与C元素的氢化物分别为HCl和HF,稳定性 :因为F非金属性比Cl强。10.(1)(2)第二周期第VIA族(3)(4)(5)HClO4>H2SiO3(6)m(NaHCO3)=33.6g、m(Na2CO3)=10.6g【解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Li、③为C、④为N、⑤为O、⑥为Na、⑦为Al、⑧为Si、⑨为S、⑩为Cl。(1)元素④为N元素,其原子序数为7,位于第二周期,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VA族,最外层电子数为5,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2)元素⑤为O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IA族,故答案为:第二周期第VIA族;(3)②⑥⑦分别为Li、Na、A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三种元素中Na的金属性最强,故NaOH的碱性最强,NaOH由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4)⑤⑧⑨分别为O、Si、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性,非金属性:O>S>Si,氢化物中H2O最稳定,H2O的电子式为;(5)⑧⑩分别为Si、Cl,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l>Si,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iO3,故答案为:HClO4>H2SiO3;(6)化合物X由①⑤⑥三种元素组成,则化合物X为NaOH,化合物Y是元素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则Y为CO2,二者可能发生反应、,标准状况下11.2L CO2的物质的量为,200mL3mol/L的X溶液的物质的量为,由于,因此上述2个反应都发生,最终溶液中溶质为NaHCO3、Na2CO3,设二者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则,解得x=0.4,y=0.1,故m(NaHCO3)=0.4mol×84g/mol=33.6g,m(Na2CO3)=0.1mol×106g/mol=10.6g,故答案为:m(NaHCO3)=33.6g、m(Na2CO3)=10.6g。11.(1) Fe NaCl(2) KSCN Cl2(3)4Fe(OH)2+O2+2H2O=4Fe(OH)3(4)A(5) MnO2+4H++2Cl-Mn2++2H2O+Cl2↑ 2HClO2HCl+O2↑ NaClO 1:2【解析】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制取氯气,则A为MnO2,B为Cl2,Cl2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则C、D为盐酸或次氯酸之一;由白色沉淀I在空气中转化为红褐色沉淀J可知,I为Fe(OH)2,J为Fe(OH)3,则F为FeCl2,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可以推出E为Fe,D为盐酸,则C为次氯酸;由F到I的转化可知,G为强碱,H的焰色试验呈黄色,则G为NaOH,H为NaCl,再由J和盐酸反应转化为K可推出K为FeCl3,结合物质的性质解答。(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E的化学式为:Fe,H的化学式为:NaCl,故答案为:Fe;NaCl。(2)K是FeCl3,Fe3+和KSCN溶液发生络合反应得到血红色溶液,因此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FeCl2和氯气反应生成FeCl3,所以,若FeCl3中含有FeCl2的杂质,应加入Cl2除杂,故答案为:KSCN;Cl2。(3)I转化为J,即Fe(OH)2被氧气氧化为Fe(OH)3,反应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故答案为:4Fe(OH)2+O2+2H2O=4Fe(OH)3。(4)K为FeCl3,将FeCl3的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到Fe(OH)3胶体,胶体粒子直径为是胶体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胶体的性质,故A符合题意,答案选A。(5)①A→B的反应为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制取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2H2O+Cl2↑,故答案为:MnO2+4H++2Cl-Mn2++2H2O+Cl2↑。②根据上述分析可知,C为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O2HCl+O2↑,故答案为:2HClO2HCl+O2↑。③B为Cl2,G为NaOH,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其中次氯酸钠是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故答案为:NaClO。④亚氯酸钠()固体与Cl2反应生成和NaCl,中氯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作还原剂,Cl2中氯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Cl2作氧化剂,根据得失电子守恒,Cl2、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即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答案为:1:2。12.(1) (2)(3)(4)(5)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变质,反之,说明没有变质【解析】由E的颜色可知E为Fe(OH)3,F为Fe2O3,则X中含Fe;稀硝酸有强氧化性,则A中含NO,由于NO不溶于石灰水,所以C为NO;溶液B、D均只含一种溶质,且具有相同的阴离子,则B、D中含硝酸根离子,结合B→C+D+E可知B中有还原性离子Fe2+,则B的溶质为Fe(NO3)2,D的溶质为Fe(NO3)3;结合“A+足量石灰水→白色沉淀3g+C”可知A中含CO2(由于第一步加了强氧化性的稀硝酸,则A中不可能含SO2),白色沉淀是碳酸钙,综上所述,X含Fe和C,n(C)=,m(C)=0.03mol×12g/mol=0.36g,X中m(Fe)=5.4g-0.36g=5.04g,n(Fe)==0.09mol,则n(Fe):n(C)= 0.09:0.03=3:1,X的化学式为。(1)由分析可知合金X的化学式为;溶液D中溶质的化学式为;(2)溶液B为硝酸亚铁,气体C为NO,溶液D为硝酸铁,E为氢氧化铁沉淀,溶液B隔绝空气加热的化学方程式为;(3)气体C为NO,和足量的氧气完全溶于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钠,N元素化合价升高,O元素降价,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D为,强碱性溶液中Fe3+与Na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铁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溶液B为硝酸亚铁,若变质生成Fe3+,可用KSCN溶液检验,实验方案为: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变质,反之,说明没有变质。13. 离子键、共价键 H++SO42﹣+NH4++Ba2++2OH﹣BaSO4↓+NH3↑+2H2O FeI2 仅有I﹣被氧化成I2使溶液呈黄色 I﹣、Fe2+均被氧化使溶液呈黄色 取少量变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变红则Ⅱ合理(其他合理亦可) NO3﹣+4H++3e-═NO↑+2H2O【解析】(1)从所给离子的种类判断,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沉淀,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则A、B中含有磷酸氢根离子、铵根离子,且B溶液呈碱性,所以A是硫酸氢铵,B是氢氧化钡,①A的化学式为NH4HSO4,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共价键;②A、B溶液混合后加热呈中性,,说明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氨根离子恰好完全反应,且生成硫酸钡沉淀,离子方程式为H++SO42﹣+NH4++Ba2++2OH﹣BaSO4↓+NH3↑+2H2O;(2)①A的水溶液呈浅绿色,说明A中存在Fe2+;B的水溶液呈无色且其焰色反应为黄色,说明B中存在Na+;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A不与盐酸反应;再加入B后溶液变黄,溶液呈黄色可能有Fe3+生成或有I2生成。则加入B后混合溶液中应含有强氧化性物质,根据所给离子判断,氢离子与硝酸根离子结合成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B是NaNO3,A是FeI2;②碘离子的还原性比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强,所以与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时碘离子先被氧化,所以溶液变黄的原因可能是有两种:Ⅰ.I-被氧化为I2而使溶液变黄,离子方程式为6I-+2H++2 NO3-=2NO↑+ I2+4H2O;Ⅱ.I﹣、Fe2+均被氧化使溶液呈黄色,离子方程式为2I-+4H++ Fe2++NO3-=NO↑+ I2+2H2O+Fe3+;③取少量变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变红则Ⅱ合理;④利用上述过程中溶液变黄原理,将其设计成原电池,若电子由a流向b,则b极为正极,正极上硝酸根离子得电子产生NO,电极反应式为NO3﹣+4H++3e-═NO↑+2H2O。14. 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常温下,A是可用来对自来水进行消毒的黄绿色单质气体,判断为Cl2,A、B、C、D、E都含X元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B和D,B光照分解生成D,则B为HClO,D为HCl,C为NaCl,E为NaClO,据此解答。【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为Cl2、B为HClO,C为NaCl,D为HCl,E为NaClO,故答案为:Cl2;HClO;NaCl;HCl;(2)A为氯气,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3)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 +HClO,氯气和NaOH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OH =Cl +ClO +H2O,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制备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故答案为:Cl2+H2O=H++Cl +HClO;Cl2+2OH =Cl +ClO +H2O;。15. H HF 离子键 S>Cl>F Mg(OH)2 Mg(OH)2+2H+=Mg2++2H2O 将Cl2通入KI溶液中 溶液由无色变为棕色 Cl2+2I-=2Cl-+I2【解析】A、B、C、D、E均为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电子层数等于其核外电子数,则A为H元素;D的原子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则其M层电子数为6,故D为S元素;E的原子序数最大,故E为Cl元素;B与C可形成离子化合物CB2,则C表现+2价、B表现-1价,二者原子序数小于硫,故B为F元素、C为Mg元素,据此分析解答。【解析】根据上述分析,A为H元素,B为F元素,C为Mg元素,D为S元素,E为Cl元素。(1)A的元素符号是H,故答案为H;(2)非金属性F>Cl,故氢化物稳定性HF>HCl,故答案为HF;(3)C、E组成的化合物为MgCl2,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是,只含有离子键,故答案为;离子键;(4)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S>Cl>F,故答案为S>Cl>F;(5)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Mg(OH)2,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2SO4,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g(OH)2+2H+=Mg2++2H2O,故答案为Mg(OH)2;Mg(OH)2+2H+=Mg2++2H2O;(6)欲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可以通过卤素间是置换反应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操作是:将Cl2通入KI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棕色,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I-=2Cl-+I2,故答案为将Cl2通入KI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棕色;Cl2+2I-=2Cl-+I2。【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为(6),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实验操作和现象也可以是: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试剂瓶口,试纸变蓝色。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