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长征》知识导读梳理+训练提升(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长征》知识导读梳理+训练提升(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长征》导读
思维导图
作家作品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王树增,男,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1970年入伍。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整体解读
 第一章 突出重围(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1934年7月23日,由于局势的日益恶化,已在根据地转战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中共中央的命令,撤出根据地,运用游击战,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重新寻找一块生存之地。在敌人层层封锁和重重包围之下,第六军团在突围行动中损失惨重,其中甘溪战役最为惨烈。与此同时,第七军团奉中革军委的命令攻打福州失败后也开始被迫转移。从重重包围中冲出的红军第六军团和第七军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淹没在1934年纷杂混乱的历史之中。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意识到红军第六军团和第七军团的遭遇,已经成为一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事件即将发生的前兆。
★第二章 绚丽之梦(1931年11月·江西瑞金)
1921年,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伟大的绚丽梦想与壮阔的革命实践自此发端。在经历了国共短暂合作之后,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决定起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在湘赣边界火热进行着。1928年4月,湘南、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红军。12月,彭德怀带领红五军到达江西宁冈县的砻市,与红四军会合。随着红军队伍的逐渐壮大,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根据地成立了红一方面军。在国共两党决裂两年后,中国工农红军已经成为对国民党政权具有对抗能力的武装力量。
1930年,国民党对红军开始了军事“围剿”,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红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但由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次军事上的失败使工农红军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最终,红军决定撤出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长征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三章 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中共中央做出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决定后,从舆论、物质、人员扩大等方面开始了准备工作。前线的部队在逐一后撤,苏区内也在紧张地筹备转移,为了牵制国民党部队,为主力部队转移尽可能争取时间,中共制定了一份“走留”名单,留下的便意味着九死一生。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率领着八万六千多人的红军队伍悄然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红军的军事转移开始了,当红军的主力部队悄然出现在中央苏区防线的最南端时,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却正向中共苏区的核心地带压缩,于是,蒋介石只能命令驻扎在此地的粵军严密封锁南端的防线,不让红军突围。粤军首领陈济棠为保存自身实力,并未全力围剿红军,这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红军顺利渡过桃江,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防线之后转而西进,向湖南进发。面对由湘军和粤军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红军领导人抓住两军不协同作战的弱点,顺利突出重围。随着红军即将全部进入湘南,蒋介石决定向西全力追剿红军,毛泽东此时提议立即停止西进,转而向北走,但他的建议并未被理会。中革军委坚持继续西进,渡过湘江,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五章 山河苍茫(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1934年,分散在中国各地的数支红军武装正独自进行着顽强的斗争。10月,在湖南省边界,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会师后,为了寻找一块立足之处,不断进行移动作战,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省内的国民党军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红军的压力。这年秋天,在闽浙赣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在此会合,合编为第十军团,这支不幸的部队却在撤离闽浙赣苏区时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数次围剿,最终难逃厄运,从此在中国革命史中消失了。11月,在河南省的中部,红军第二十五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撤退时也遭到了敌人的多次伏击,在敌人的毁灭性“清剿”下,红二十五军依然顽强地生存着,渡过了澧河,转战伏牛山。与此同时,中央红军的官兵也在用生命和热血强渡另外一条大河——湘江。
第六章 橘子红了(1934年11月·湘南)
蒋介石对中央红军西进的这一行动意图十分清楚,早在1934年11月中旬,国民党军南昌行营就已制定出了集合五路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围歼红军的作战计划。在截获了蒋介石的电报之后,中革军委不顾毛泽东等人的反对仍坚持西进,准备在敌人完成部署前,渡过潇水和湘江。11月22日,中央红军在白崇禧率领的桂军的消极防守下,终于撕开了湘江防线的一道缺口,艰难地渡过了潇水。当敌人从南北东三面夹击而来时,被封堵在潇水与湘江之间的红军意识到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继续西进,即使流血和牺牲。11月28日,中央红军决定强渡湘江。
第七章 血漫湘江(1934年11月·湘江)
为了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湘江两岸开始了异常艰难的阻击战。11月28日,红三军团第五师阻击桂军的战役在新圩打响。面对敌人的火力猛攻,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了整整三昼夜;在湘江上的界首,红三军团第四师的官兵顶着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顽强固守着阵地;同时,红一军团也在另一侧的脚山铺阵地上阻击追赶而来的敌军。经过了多天的鏖战,12月1日,中央红军终于渡过了湘江。湘江一战成为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无数倒下的红军战士再也无法站起来跟随党的队伍前进,红军人数从瑞金出来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万余人。湘江一战后,红军开始翻越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第八章 恭贺新年(1935年1月·乌江)
1934年12月,红军在长征途中迅速占领了黎平,在这边界小城里召开了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这次会议没有触及党和红军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上做了决定。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进军遵义。短暂的休整过后,红军开始向遵义方向移动。新年之后,红军迎来了前进道路上的又一个阻碍——乌江,为了赶在国民党主力部队到达前渡过乌江,红军将士凭借顽强的作战精神,突破了黔军的乌江防线,成功强渡乌江,为北上遵义打开了通道。
★第九章 夜郎之月(1935年1月·遵义)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了遵义城。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革命的危急时刻使党对红军的军事领导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它使毛泽东从此开始了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同天,国民党“追剿军”总指挥何键发出了向遵义地域全面进攻的作战命令。面对敌人的全面夹击,中央红军决定从遵义地区撤离,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在土城战斗失利后,中央红军为了保存实力,暂时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决定西渡赤水河。1月29日,红军在“一渡赤水”之后向扎西地区转移。接连战争的失利使红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意识到敌众我寡的红军要想取得战斗胜利必须出其不意,在运动中打击敌人。扎西会议上,毛泽东建议红军向东再渡赤水,回到遵义。
第十章 残阳如血(1935年2月·娄山关)
1935年2月11日,中央红军开始从扎西镇向东进发。在国民党军的错误判断和疏忽之下,几天后,中央红军出其不意地再次来到了赤水河边,二渡赤水河再度回到了贵州,迅速占领了黔北重镇桐梓。中央红军在经历了残酷的娄山关之战后,继续乘胜追击,重新占领了遵义城。3月7日,随着国民党中央军的逼近,遵义地区的局势日益严峻,中央红军不得已决定撤出遵义。在国民党军的追剿下,红军三渡、四渡赤水河巧妙地迷惑了敌军,南下过乌江再次进入云南境内。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1930年,红四方面军建立了鄂豫皖根据地,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但1932年,由于张国焘的错误决定,致使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从根据地撤离,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转移,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地区重新建立起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9月,蒋介石命令川军大举北进“围剿”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开始了一场历时长久的川陕保卫战。1934年8月,取得战斗胜利,但是,川陕根据地所遭受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1935年1月,受中革军委的指示,红四方面军在发动了广昭之战后返回川北准备西渡嘉陵江,与中央红军会合。
1935年3月28日夜,渡江战斗正式打响,渡过嘉陵江后红四方面军又迅速攻克了剑门关,占领了川北的广大区域。当红军官兵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张国焘却擅自做出了放弃川陕根据地的决定。
1935年2月,为了阻止中央红军与贺龙和萧克的部队会合,蒋介石对红二、红六军团尚未巩固的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围剿”,严重的敌情使红二、红六军团最终放弃了刚刚开辟的根据地,开始了又一次的战略转移。1935年,分散在各个地域的红军武装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艰难地寻找着各自的生存之地。
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
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已全部由黔西进入云南。在滇军的追击下,红军决定抢渡金沙江。4月30日,在红一军团佯攻昆明之时,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突然北返,开始了对金沙江渡口的偷袭。红四方面军与川军进行的土门战役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部队,为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减轻了压力。截止到5月9日,中央红军全数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巧渡金沙江后的会理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的下一步计划是向北前进,穿过彝区,抢渡大渡河,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1935年6月·四川达维)
1935年5月,当国民党在通往大渡河的大路上部署兵力时,红军却选择了另一条小路前往大渡河,但走这条小路势必要经过彝区。在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后,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向大渡河进发。5月26日,红军主力部队和中央纵队由于缺少船只无法在安顺场渡口顺利渡河。只能做出一个冒险的决定:夺取泸定桥。5月29日,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红军战士凭借着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使中央红军顺利渡过了大渡河。6月中旬,中央红军在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顺利会师,6月24日,在两河口附近,毛泽东与张国焘见面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时刻。流下喜极之泪的红军官兵还不知道,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来讲,一个更加危险的时刻正在来临。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1935年8月·松潘草地)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会议未采纳张国焘的西进建议,而是通过了毛泽东的北进计划。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与毛泽东之间的政治矛盾日益加剧。6月29日,红军两方面军兵分三路一并北进,途中,中革军委发现张国焘有意拖延部队北进的速度。在松潘战役准备的最后关头为了能让红一、红四方面军拧成一股绳,合力作战,中革军委通过讨论后决定让张国焘担任总政委。面临敌人的追击、粮食短缺、内部矛盾激化等问题,发起松潘战役的时间被一拖再拖,由于内部矛盾再次激化,中革军委召开了“沙窝会议”,但此次会议并没有令张国焘回心转意。
由于松潘战机的延误,中革军委决定将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穿越松潘大草地继续北上。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和私心,张国焘在北上途中不顾毛泽东等人的劝阻,擅自对左路军下达了南下命令,而毛泽东则带领着少数红军继续北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历史,称之为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在黑暗中行走的毛泽东意识到:一切需要从头开始。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做出了正确的战略性决策:配合中央红军北进,去陕甘苏区。为了帮中央红军牵制敌军,二十五军与国民党进行了数次交锋,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身亡。随着处境的越发艰难,红二十五军决定不再等待主力红军,直接往北去寻找陕北红军。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抵达了陕西省永坪镇,与刘志丹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顺利会合。而同一时刻,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正饥寒交迫地行进在中国西南部蛮荒的原始密林中,在攻克了天堑腊子口、翻越岷山后,中央红军终于走出了艰难的困境。当毛泽东正思索下一步红军该往哪里走的时候,通过国民党的报纸他得知了红二十五师已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至此,明确了红军前进的目的地:陕北苏区。1935年9月23日,红军陕甘支队正式向北出发了。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1935年10月·陕北与川西)
1935年10月,一路北上的陕甘支队相继控制了西兰公路,翻越了六盘山,在青石嘴地区击败了前来堵截的国民党骑兵团,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令红军士气大增。但此时,率领红军南下的张国焘却宣布成立了另一个“中共中央”。自己任“中央”主席,这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分裂事件。10月7日,张国焘发布了《绥丹崇懋战役计划》。至10月20日,“绥丹崇懋战役”胜利结束,红四军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目的。
10月19日,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顺利会师。为了不把敌军带入根据地,10月21日,彭德怀下达了战斗指令,红军战士们英勇杀敌,取得了吴起镇战斗的胜利。11月2日,陕甘支队和红十五军召开了胜利的会师大会。11月3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了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就是实际上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军委主席,并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
1935年10月24日,红四方面军南下战役的第二阶段正式打响了,他们再次翻越夹金山,南下并东出,在短短十几天内表现出直取成都的强硬态势。而此时的红四军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临近。接下来的百丈关一战使张国焘坚持南下的计划彻底梦碎,红四方面军从战略进攻被迫转为了战略防御。就在红四方面军与川军进行殊死血战时,远在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战斗中取得了胜利,终于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足点以及谋求新发展的出发点。1935年12月9日,当北平学生高呼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走上街头时,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经历了重重磨难的工农红军,将要与一个能够改变历史的巨大机遇迎面相逢了。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1936年7月·四川甘孜)
1935年9月,红二、红六军团与“中央”取得了联系。由于张国焘的刻意隐瞒,红二、红六军团并不知道指挥自己的是红四方面军,而非中革军委,直到数月之后两军会合时他们才明白了这一点。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受“中央”的指示开始了战略转移。鉴于国民党已经洞悉了其西进的目的,封锁严密,红军的作战异常艰苦,红二、红六军团在西进途中强渡了澧水、沅江,经历了惨痛的便水一战后伤亡惨重,“中央”建议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在经历了百丈关战役后,红四方面军的处境日益艰难,撤退到夹金山以北寒冷的山区之中,这使声言“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张国焘处在了极其被动的境况里。1935年12月17日,在陕北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修正了党的政治策略,提出了要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并讨论了红军接下来的军事战略问题,会议最终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东征的主张。
1936年3月,为了尽快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红二、红六军团渡过金沙江,翻过大雪山,历尽千难万险后终于在5月到达云南境内。同年4月,张国焘在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决定北上。7月初,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当天,陕北也发来了贺电,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并欢迎两军继续北上与中央带领的红一方面军会合。正在热烈庆祝两大主力会合的红军官兵明白,他们充满未知艰险的行军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积极准备北上。张国焘虽然取消了“第二中央”,但仍然没有消除个人的政治野心,采取各种手段拉拢人心,朱德、刘伯承等人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分三队开始北上,翻越了大雪山,再一次进入了松潘大草地。8月5日,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走出了大草原,沿着北上红军的路线继续前进。
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会宁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国工农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已全部集中在甘肃与宁夏的交界处。鉴于国民党军队四面合围而来,会宁的局势越来越严峻,中共中央决定提前发动宁夏战役,实现“占领宁夏,打通苏联”的计划。但在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打击下,红军的计划未能如期实现。11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打击胡宗南部,遏制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山城堡战役,红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11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山城堡集会。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人物分析
毛泽东
主要事迹:他是红军北上陕甘宁的提出者,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并在危机时刻提出了正确的军事主张,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是他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性格特征:忧患国家、心系民族,博古通今,细致严谨,明察秋毫,深谋远虑,当机立断,军事天才,刚毅坚韧,幽默风趣,含蓄和蔼,平易朴实,生活俭朴,无私大度。
周恩来
主要事迹:他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对于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其他领导人难以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长征一开始,周恩来就成为全军的“总管家”。他遏制了博古等人的错误军事指挥。他对遵义会议的召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对毛泽东重掌军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与张学良共谈合作抗日,对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很重要。长征打胜仗靠的是毛泽东的战略方针路线,但每次战役布置,使战争胜利,是靠周恩来指挥。
性格特征:注重实际,审慎务实,坚持原则,坚定的现实主义者。
朱德
主要事迹:他是红军长征的总司令,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他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他先后同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及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一道,维护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红军的团结,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性格特征:宽厚、节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王稼祥
主要事迹:他是红一方面军副主席兼总政主任,在遵义会议上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再次选为政治局委员。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毛泽东曾多次说过,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他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
性格特征:儒雅,不怕困难,意志坚强,有远见。
刘伯承
主要事迹:他,长征初期,协助军团长董振堂执行后卫任务,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上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急进云南,亲率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保障全军顺利北渡金沙江。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他与朱德一起,在困难危险的处境中,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性格特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镇定乐观的革命精神,在战争中足智多谋。
贺龙
主要事迹:他与政治委员任弼时统一指挥红二、红六军团的行动。为策应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于10月率部发起湘西攻势牵制国民党军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他与任弼时转战千里,率部西进,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他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关向应等一起,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性格特征:不怕困难和挫折,革命之心坚定不移。
博古
主要事迹:又名秦邦宪,他曾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致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性格特征:食古不化,做事脱离实际,教条主义严重。
李德
主要事迹: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生于德国慕尼黑。他作为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不仅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更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遇失败。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
性格特征:个性要强,脾气暴躁,做事脱离实际。
艺术特色
1.第一部最客观、最全面反映长征的纪实文学。
王树增的《长征》采用纪实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时间里行程两万五千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斗争的全貌:突破封锁线、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故事跌宕起伏、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感人至深。
2.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主旋律。
在长征途中,年轻的战士和官兵闯过了数不清的危关凶隘,跋涉了说不尽的险山恶水,忍受了饥饿、严寒、伤痛、死亡等个体生命几乎难以承载的生存极限的无情考验,可他们却凭着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粮食奇缺、路途坎坷等恶劣环境,红军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笑对困难,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3.以小见大,从普通战士身上折射出崇高的革命精神。
王树增说:“历史往往是群体的历史。长征是一个群体的英雄行为,每个战士都是历史的主角。”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把视线彻底放在每一个战士身上、每一个细节上。他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得到了充分呈现。从战士们的感人小事和丰富生动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历史的波澜壮阔。《长征》练习题
1. 1934 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 中国工农红军 ,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长征 。这条路从 瑞金 (地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 两万五千 余里,历时 两年零五 天。
2.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王树增 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 长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 70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3.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 11 个: 江西 (赣)、 福建 (闽)、广东(粤)、 湖南 (湘)、 广西 (桂)、 贵州 (贵或黔)、 云南 (云或滇)、 陕西 (陕或秦)、 四川 (川或蜀)、西康、甘肃。
4.长征翻过的山有 20 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 大娄山 、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 夹金山 、邛崃山,以及 六盘山 等。
5.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 30 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 潇水 、湘水,贵州的乌江、 赤水河 ,云南的 金沙江 ,四川的 大渡河 、小金川,甘肃的滑水等。
6.1934—1935年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7.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 共产主义 的坚定信仰和 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 无私奉献 精神;是顾全大局、 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 精神。
8.1934—1935年间,中国红军长征的路上, 遵义 会议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 1936 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 甘肃会宁 (县城)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夹金山 。
11.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 懋功会师 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 懋功 与 红四方面军 先头部队会师。
12.《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词作者是 毛泽东 。
13.遵义会议结束了 王明 “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4.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 采用了大兵团伏击歼敌的战术 。
15.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渡过金沙江 (事件)。
16.请说出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重要的会议。
通道会议、改变战略方向的黎平会议、跨年度的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成果的扎西会议、争论最激烈的苟坝会议、毛泽东严厉批评林彪的会理会议,此后的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芦花会议、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等。
17.请说出几个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主要事件。
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军队的领导权;②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③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⑤爬雪山,过草地;⑥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8.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小伍同学参加了“长征”专题组学习探究。下面是他阅读相关内容时做的批注。
目 录 内 容 批 注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 埃德加·斯诺…… ……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批注一)这里的“精神”“力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章 长征
1.第五次“围剿” 红军终于被迫实行总退却。当时几乎人人都认为完了,认为这是为红军送葬出殡。他们这种估计错误到多么严重的程度,要到几乎两年以后才看得出来,因为那时将要发生一场惊人事件…… (批注二)红军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啊!这种神力使人绝处逢生,从而创造了人类的奇迹。超赞!
2.举国大迁移 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天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批注三)“无与伦比”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赞远征的丰富多彩,赞红军可歌可泣的精神与力量。
3.大渡河英雄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 (批注四)作者对敌军的“不想打死”“暗中祈祷”的心理猜测符合事实吗?这可是两军对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啊。
4.过大草地 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族人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 (批注五)“抢”?多么刺眼的一个字,这跟红军一贯践行的“三大纪律”相违背。作者选写这件事到底想表达什么?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
同时,小伍同学还略读了《长征》(王树增著),他要在探究时按目录快速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料,他收集的《长征》目录如下: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娄山关)
第二章 绚丽之梦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三章 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
第四章 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六章 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第七章 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陕北与川西)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年1月·乌江)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1936年7月·四川甘孜)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年1月·遵义)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长征路线图)
(1)请你结合“长征路线图”中列出的一个具体事例,分析(批注一)中提到的“精神”(或“力量”)内涵,并给小伍同学说说全面深入理解这内涵的途径和方法。
示例:四渡赤水,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不怕生死勇敢斗争的忘我精神。可以认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结合相关篇章,了解红军精神;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阅“四渡赤水”的相关资料;可以通过召开读书交流会或撰写读书报告等途径和方法,来全面深入理解红军精神。
(2)参考下面“小贴士”内容,请你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帮助小伍同学解决(批注四)[或(批注五)]中提出的疑问。
小贴士 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作者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以及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与印象。阅读纪实作品,在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明白作者用事实表达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示例一:批注四中的问题:作者是被红军战士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斗志和士气震撼了,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议论,阐明自己的见解,表达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所以心理猜测符合事实。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示例二:批注五中的问题:“抢”字体现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程度,藏族人民们敌视他们,他们走进农民的森林和跨过十几条大河的源流时,部族的人就从进军途上后退,坚壁清野,把所有吃的、牲口、家禽都带到高原去,整个地区没有了人烟。不“抢”就走不出草地,无法完成革命大业,红军不得不在藏族人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作为给养,但是会偿还的,红军战士坚守的是“先用后还”的原则,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赞扬和敬佩。 
【解析】 (1)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从“长征路线图”中列出的一个具体事例,分析批注一中提到的“精神”(或“力量”)内涵即可。
事例:①四渡赤水战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战士勇于牺牲、勇往直前、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精神。
②爬雪山。红军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作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如果你能在山上张开嘴,山神就会把你掐死。总之,夹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红军将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尽艰辛,体现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途径和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红军的精神,可以认真阅读作品,了解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阅读长征相关的书籍,采访老红军,上网查阅资料,全面了解红军战士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探究。
①批注四对应的文段描述的是长征中红军勇士“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战役。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作者为这些红军勇士们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的斗志而震撼,才会有了这样的心理猜测,这是基于事实的猜测,这是对英雄的敬仰,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②根据批注五对应的材料背景:在红军面前的那条路成为最危险的路,因为他们所选择的那条路线经过藏族人部落和川康一代好战的游牧的藏族人所居住的荒野地带。红军一进入藏族地带,就第一次遇到了团结起来敌视他们的人民,他们在这一段行军途中所吃到的苦头远远超过以前的一切。他们有钱,但是买不到吃的。他们有枪,但是敌人无影无踪。他们走进农民的森林和跨过十几条大河的源流时,部族的人就从进军途上后退,坚壁清野,把所有吃的、牲口、家禽都带到高原去,整个地区没有了人烟。但是沿途两旁一、二百码以外就很不安全。许多红军想去找头羊来宰,就没有再回来。山区的人民躲在浓密的树丛中,向进军的“入侵者”狙击。他们爬上山去,在红军鱼贯经过又深又窄的山口只能单行前进时,就推下大石头来压死他们和他们的牲口。这里根本没有机会解释什么“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没有机会结成友好的联盟!藏族人民的女酋长对不论哪种汉人,不分红、白,都有不共戴天的宿怨。谁帮助过路的人,她就要把他活活用开水烫死。“抢”字突出红军战士遭遇的困难很严重,于是才会在藏族人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给养过大草地,再说红军战士是必须向藏民偿还的,贬词褒用,表达了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赞扬和敬佩之情。
19.请根据下面《长征》中的情节,从刘少奇、彭德怀、警卫员中任选一位,为他设计一段内心独白。(要求:既要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也要符合情节的发展。)
情节:警卫员急忙以身护马,伸出双手大声喊:“不!不!”
 示例一:刘少奇心里想:彭德怀军团长为了战友不再倒下竟然忍痛割爱要杀掉爱马,可见其对战友、对革命事业的深情。
示例二:彭德怀心里想:事到如今,最重要的是保全战士们的生命,虽然心痛,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渡过难关。
示例三:警卫员心里想:这匹马跟着彭军团长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我不能让它就这么死了。 《长征》练习题
1. 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 ,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这条路从 (地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 余里,历时 天。
2.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3.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 个: (赣)、 (闽)、广东(粤)、 (湘)、 (桂)、 (贵或黔)、 (云或滇)、 (陕或秦)、 (川或蜀)、西康、甘肃。
4.长征翻过的山有 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 、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 、邛崃山,以及 等。
5.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 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 、湘水,贵州的乌江、 ,云南的 ,四川的 、小金川,甘肃的滑水等。
6.1934—1935年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7.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 的坚定信仰和 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 精神;是顾全大局、
精神。
8.1934—1935年间,中国红军长征的路上, 会议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 1936 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 (县城)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
11.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 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 与 先头部队会师。
12.《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词作者是 。
13.遵义会议结束了 “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4.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 。
15.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事件)。
16.请说出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重要的会议。
17.请说出几个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主要事件。
18.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小伍同学参加了“长征”专题组学习探究。下面是他阅读相关内容时做的批注。
目 录 内 容 批 注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 埃德加·斯诺…… ……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批注一)这里的“精神”“力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章 长征
1.第五次“围剿” 红军终于被迫实行总退却。当时几乎人人都认为完了,认为这是为红军送葬出殡。他们这种估计错误到多么严重的程度,要到几乎两年以后才看得出来,因为那时将要发生一场惊人事件…… (批注二)红军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啊!这种神力使人绝处逢生,从而创造了人类的奇迹。超赞!
2.举国大迁移 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天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 上 的历史中了。 (批注三)“无与伦比”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赞远征的丰富多彩,赞红军可歌可泣的精神与力量。
3.大渡河英雄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 ;也许有些人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 (批注四)作者对敌军的“不想打死”“暗中祈祷”的心理猜测符合事实吗?这可是两军对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啊。
4.过大草地 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族人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 (批注五)“抢”?多么刺眼的一个字,这跟红军一贯践行的“三大纪律”相违背。作者选写这件事到底想表达什么?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
同时,小伍同学还略读了《长征》(王树增著),他要在探究时按目录快速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料,他收集的《长征》目录如下: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娄山关)
第二章 绚丽之梦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三章 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
第四章 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六章 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第七章 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陕北与川西)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年1月·乌江)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1936年7月·四川甘孜)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年1月·遵义)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长征路线图)
(1)请你结合“长征路线图”中列出的一个具体事例,分析(批注一)中提到的“精神”(或“力量”)内涵,并给小伍同学说说全面深入理解这内涵的途径和方法。
(2)参考下面“小贴士”内容,请你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帮助小伍同学解决(批注四)[或(批注五)]中提出的疑问。
小贴士 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作者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以及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与印象。阅读纪实作品,在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明白作者用事实表达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19.请根据下面《长征》中的情节,从刘少奇、彭德怀、警卫员中任选一位,为他设计一段内心独白。(要求:既要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也要符合情节的发展。)
情节:警卫员急忙以身护马,伸出双手大声喊:“不!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