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汽化和液化》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汽化和液化》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汽化和液化》说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单元中的课文《汽化和液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第3节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汽化和液化的定义、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汽化和液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准确地表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标准的发展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充满求知欲,对动手实验有良好的兴趣。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充分的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好动手,但能力不强。他们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经过前面对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同学们对物态变化这一章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
2、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
3、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
5、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
6、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7、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8、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9、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形式,通过观察、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及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理念,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要充分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媒介来展现生活中的实例,突出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培养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哪去了?
我们现在来做个实验:按照教材中的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
你看到什么现象?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
怎么解释这些变化?
想提出什么疑问?
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酒精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
“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
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说明:
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
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
板块二、探究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1)盛夏酷暑,奇热难熬,防暑降温,全靠风扇。思考问题: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
(2)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答案:(1)人吹风扇时,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降低了人体的温度,人会感到凉快。
(2)这样做可以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了表面积,从而加快了粮食中的水分蒸发,使粮食干得更快。
(3)通风处能加快酒精的蒸发,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人的体温降低。
归纳小结: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小实验:
(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
(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
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拓展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
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第三幅图: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学生讨论交流教材图3.35事例:
(1)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许多热量。
(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
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通过晒衣服和农作物(如稻子、花生、豆子、棉花等)的做法来归纳: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快慢有关。通过讨论课本92页的问题的进一步熟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节约用水。)
板块三、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1)提出问题
家里烧开水你们都看过,你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现象吗 学生们试着说,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明确实验目的,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2)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按照课本图4-15装置好实验设备。
(水量适量、火焰要大水温不能太低,固给水先加热,烧杯加盖,加热时取下盖,让学生看盖有什么,以备后用)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请同学帮忙记时间和数据,特别提醒同学注意观察气泡的产生、变化和沸腾后的温度变化。继续加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移开灯看水是否继续沸腾。根据数据学生在纸上画出图像,老师指导画。因为对学生来说这一步不易。让学生观察后讨论:加热前水中有气泡吗 气泡是哪来的 气泡为什么会有实验中的变化 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如何 酒精灯移开后水是否继续沸腾 说明什么问题 水蒸气肉眼能直接看见吗
师生共同总结沸腾特点: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变。
给出沸腾和沸点的定义,讨论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以加深理解。通过在不同环境中选用温度计来了解多种液体的沸点,进一步强化沸点概念。
板块四、探究液化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1)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 ℃的开水烫伤厉害,为什么?
(2)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3)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在发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白色气团是什么?
(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
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
(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提出问题: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
通过压缩气体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生活、生产中常用此方法使气体液化。(如石油液化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
板块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 让学生回忆打针时,身上涂上酒精时的感觉及前面做水沸腾时,水要加热的实验事实。
让学生得出:液化吸热。
讨论:
秋天同学们下水洗澡时,上岸时觉得冷,而在水中反而不冷,说明什么 该过程发生在液体表面还是内部
夏天狗,牛等动物的嘴巴张开并伸出舌头,有何用 人运动时,出大量的汗有何用 (生活走向物理)
(2)让同学们猜煮饭时,是上面的先熟还是下面的先熟 学生很少有这种生活经验,老师帮助解释。再结合我校用蒸气煮饭烧开水,天要下雨时特别闷热等例子来帮助学生来知道液化放热。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板块六、课堂小结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4、汽化吸热。
七、板块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4、汽化吸热。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课贴近生活、是应用性强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辨证地看待问题。整个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
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总之,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再完美的课程也有遗憾之处,例如整个课堂由于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弥补不足之处,呈现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