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滁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滁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回望过去,历史剧不仅在戏曲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曾一度辉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王仁杰等为代表的福建史剧的勃兴更是彰显了新编历史剧的磅礴之气。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戏曲界越来越重视现代戏特别是现实题材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历史剧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不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媲美的“瓶颈”现象。艺术发展离不开百花齐放的环境,不能少了竞相争春的劲头。这就需要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评论者去审视在断的历史语境中历史剧的新动向,并分析可能带来的新的艺术潮流戒艺术隐患。
近年来创作和演出的历史剧尽管整体上不是很多,但更加注重人文意蕴的审美表达。王新生创作的京剧《游百川》,既注重戏剧结构、戏剧冲突的铺陈与营造,也注重人物塑造时的内外对比,特别是用唱段的方式去抒发人物的情感波澜与内心独白时,渗透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使得游百川的士大夫身份、文人心态以及执拗又挚诚的性格跃然纸上,立在舞台上的“人”也便显得更加饱满和丰厚。
历史剧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文本定位,新世纪的历史剧在舞台表达上则一直在不断调整以造应快节奏生活中的观众诉求。大舞台上的历史剧,越来越注重表、导、演、服、道、化的整体美,灯光的语汇呈现、环境烘托更是当下戏曲舞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岁末,中国评剧院对38年前郑怀兴端剧的《新亭泪)进行了改编,特别观照了都市观众特别是年青一代戏剧观众的观剧情绪,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美的传递。与大剧场相呼应的另一种艺术空间是小剧场,小剧场在历史剧的呈现中往往汲取一个核心要素进行重新演绎,但是它类型更加丰富,调动的艺术元素切入的艺术视角、聚焦的艺术核心、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更加独特、现代、创新和完整。如2019年第六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中,豫剧《南华经》等以全新的视角演绎了艺术经典,这种创新在人文意蕴和审美呈现上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剧体验和艺术思考。
新世纪的历史剧善于运用剧种特色来进行有效阐释。中国传统戏曲与国外戏剧的最大不同,是剧种的差别。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而形成的综合的艺术样式,其创作规律必然遵循诸艺术门类的艺术规律与艺术法则。因此,中国戏曲艺术本身拥有着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不同剧种的逐渐形成与发展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且不说南北有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省甚至同一个县,剧种的艺术差异也是十分鲜明的。
当然,这些所谓的新动向,并非为历史剧所独有。事实上,在戏曲这种艺术样式的内部,现代戏、传统戏、历史剧都只是“类型”的区别,好坏高低不在于次个剧目属于哪一类,而在于艺术质量、艺术表达与艺术品位。新的历史语境中,历史剧更加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和剧种特色,这是艺术从业者的一种艺术自觉。有很多可以期待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领成和新维度将会被拓展和运用。
(摘编自景俊美《历史剧当注重人文意蕴的审美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戏曲创作来说,历史剧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值得深思。
B.京剧《游百川》用唱段的方式抒发人物情感,因而塑造的人物形象既饱满又丰厚。
C.小剧场历史剧在调动艺术元素等方面更加独特、现代,终将取代大舞台上的历史剧。
D.当下历史刚虽然数量较少,但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这是它优于现代戏传统戏的地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时间角度,写了历史剧的过去与现在的情况,并借此提出了中心论题,
B.《新亭泪》与号《南华经》之例论述了新世纪的历史剧应不断调整以响应新的观剧诉求。
C.文章从剧种差别的角度阐述了新世纪的历史剧善于运用剧种特色来进行有效阐释。
D.文章按总分结构来组织论述,主体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历史剧在新时期的动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编历史剧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相当突出,而福建史剧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B.无论是大舞台上的历史剧还是小剧场上的历史剧。为了适应当前观众诉求,都正在努力从舞台表达上做出改变。
C.中国戏曲艺术能够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是因为它本身拥有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
D.当前,艺术从业者在历史剧的编写上更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和剧种特色,拓展与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领域和新维度。
【答案】1.A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题干要求“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证(包括常见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论据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用唱段的方式抒发人物情感,因而塑造的人物形象既饱满又丰厚”分析错误,因果不当,原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既饱满又丰厚”是因为“渗透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C项“终将取代大舞台上的历史剧”分析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小剧场在历史剧的呈现中往往汲取一个核心要素进行重新演绎,但是它类型更加丰富,调动的艺术元素切入的艺术视角、聚焦的艺术核心、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更加独特、现代、创新和完整”,没有取代大舞台历史剧的意思。
D项“这是它优于现代戏、传统戏的地方”说法错误,原文说“这些所谓的新动向,并非为历史剧所独有”。
故答案为:A。
2.D项“文章按总分结构来组织论述”分析错误,文章开头写历史剧出现“瓶颈"现象,指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评论者去审视在断的历史语境中历史剧的新动向,并分析可能带来的新的艺术潮流戒艺术隐患”;中间分析历史剧的一些新特点,如更加注重人文意蕴的审美表达,新世纪的历史剧在舞台表达上则一直在不断调整以造应快节奏生活中的观众诉求,善于运用剧种特色来进行有效阐释;结尾写“新的历史语境中,历史剧更加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和剧种特色,这是艺术从业者的一种艺术自觉。有很多可以期待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领成和新维度将会被拓展和运用”。可见文章按总分总结构来组织论述。故答案为:D
3.C项“中国戏曲艺术能够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是因为它本身拥有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说法错误,因果倒置,结合原文“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而形成的综合的艺术样式,其创作规律必然遵循诸艺术门类的艺术规律与艺术法则。因此,中国戏曲艺术本身拥有着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可知,是因为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才使得中国戏曲艺术本身拥有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故答案为:C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为庆祝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的成立,全国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丰收庆典活动,而在黑龙江省闫家岗农场的丰收节上,却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这些新农人,来自祖国的30多个省份。
他们的新,“新” 在通过CSA社群支持农业的订单农业模式,与传统农民重建供求合约关系,解决了农民种稻难、卖稻难、价格低,而消费者吃不到、吃的差、价格高的问题,他们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思维,发挥农业服务中的市场营销推广长处,并通过市场积极反馈去帮助农村和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施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二三产业联动等产业升级,从而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
(摘自《黑土地变“秀场”,新农人留下美丽“稻”影》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民以食为天”,现在中国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这个成就的取得,依靠的就是中国农民、期盼的就是农业半收,我们必须铭记。
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忙忙碌碌一整年,秋风时节享丰收。农民朋友因收获而自豪,因收获而幸福,在收获中感受到了农民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农民也是英雄,值得每一个人尊重。
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漫漫上万年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深厚的农耕文明,这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竭力发展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农耕文明在其中绵延不绝,并持续释放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摘自《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点赞!》2018年9月26日 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材料三: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秋社应得到重视。理由如下:
第一,从节气的文化内涵来看,秋社是古代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古代,社日是一个重要且重大的祭祀节日。祭祀的时间有春社、秋社之分,无论春社还是秋社,都与丰收和欢乐密切相关,唐代诗人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中展现了春社节日隆重热闹的喜庆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富庶太平的美好祝愿。而秋分这个节气,其气象意义主要是昼夜时间均等,气候由热转凉。从时间来看,秋社与秋分相邻,在秋分前7天到秋分后2天的范围内。还有可能是秋社、秋分和中秋节同一天。
第二,从非遗的抢救保护来看,社日文化比节气文化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大声呼吁。包括秋分在内的二十四节气,2016 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而春社和秋社同为非遗,却受到与之不同的待遇。这其中与社日的逐渐式微有关,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性保护,社日文化最终很可能消亡。
(摘自《秋社曾是古代的“农民丰收节”》2018年6月 29日《中国艺术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我国政府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B.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也就是秋分。
C.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D.在黑龙江省闫家岗农场举行的丰收节活动上,新农人通过“CSA社群支持农业”的订单农业模式,解决了农民卖稻难的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 社日是一个重要且重大的祭祀节日。祭祀的时间有春社、秋社之分,无论春社还是秋社,都与丰收和欢乐密切相关。
B.“CSA社群支持农业”的订单农业模式,运用了互联网工具和思维,通过市场积极反馈去施行标准化生产,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
C.中国的二十四节气,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同为非遗的秋社也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
D.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朴素而深厚的农耕文明,对于我们今天竭力发展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持续释放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6.根据以上材料,简述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
【答案】4.B
5.C
6.①可以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②有利于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③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④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知识点】新闻;报告;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4.B项“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也就是秋分”理解错误。原文信息是“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秋社应得到重视。……秋社是古代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而秋分这个节气,其气象意义主要是昼夜时间均等,气候由热转凉。从时间来看,秋社与秋分相邻,在秋分前7天到秋分后2天的范围内。还有可能是秋社、秋分和中秋节同一天”,可见选项表述混淆了“秋社”“秋分”两个概念,不是同一个概念,意义不同。 故答案为:B
5.C项“可见同为非遗的秋社也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分析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这样表述:“第二,从非遗的抢救保护来看,社日文化比节气文化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大声呼吁。包括秋分在内的二十四节气,2016 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而春社和秋社同为非遗,却受到与之不同的待遇。这其中与社日的逐渐式微有关,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性保护,社日文化最终很可能消亡。”选项中“已经”时态有误,文中所言是呼吁重视,因为还没有受到与秋分等非遗相同的待遇,“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可见秋社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
故答案为:C
6.本题注意回归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作答。
①材料一第二段“通过市场积极反馈去帮助农村和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施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二三产业联动等产业升级,从而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得出答案①可以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
②材料二第二段“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民以食为天’,现在中国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这个成就的取得,依靠的就是中国农民、期盼的就是农业半收,我们必须铭记”得出②有利于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
③材料二第三段“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忙忙碌碌一整年,秋风时节享丰收。农民朋友因收获而自豪,因收获而幸福,在收获中感受到了农民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农民也是英雄,值得每一个人尊重”得出答案③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③材料二第四段“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漫漫上万年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深厚的农耕文明,这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竭力发展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农耕文明在其中绵延不绝,并持续释放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得出答案④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踊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自然朴实的语言,风趣活泼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罢忍俊不禁。
B.在描写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时,作者三言两语,就将一位传统老剃匠形神俱备地勾画出来,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小说最后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心理、神态和语言,体现了何爹高超的剃头手艺和重情重义。
D.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了解,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忧虑。
8.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C
8.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的诗作。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9.示例一:不可以删去。①情节结构:将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更完整。②人物塑造:再一次描写了何爹“张飞打鼓”的刀法,突出强调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而且更突出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主题表现:“人生最后的极乐”既有对何爹的敬重和赞赏,也表达了作者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尾段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惋惜之情。示例二:可以删去。①情节结构:三明爹像睡过去了,已经交代了结局,这样戛然而止,余味无穷。②人物塑造: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经突出了,人物形象已经丰满了,无须画蛇添足。③主题表现:用三明爹的死象征传统文化的没落,这样的结尾更发人深省,让人去思考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原因,去思考如何挽救这些传统文化。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
7.C项“小说最后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心理、神态和语言”赏析错误,没有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C
8.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文章,从文中来看,何爹是一个剃头师傅,小说写何爹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不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从中可看出他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同时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又如从文本对他刀法的描写,可知他剃头技艺精湛娴熟;从何爹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可知他喜爱古典文;再从他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等情节可看出他为人重情重义。
9.本题作答时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即最后一段可不可以删去。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几个方面陈述自己持有删或者不删的理由。本题可以回答同意删除,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删除。比如不同意删除,情节上,最后一段写何爹在给处于弥留之际的三明剃完头,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张飞打鼓”,在这道工序完成之际三明爹的眼皮轻轻跳了一下。这里“轻轻跳了一下”是写三明爹对何爹传统剃头手法“张飞打鼓”的最后感知。这样写将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情节更完整。还有这里再一次描写了何爹“张飞打鼓”的刀法,突出强调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何爹对弥留之际的三明爹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张飞打鼓”更突出了何爹的为人讲信义、重感情,做事认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表面是写三明爹此生最后一次感受到老友为他剃头的快乐、满足,表达对何爹剃头技艺的赞赏,其实也也惋惜地暗示何爹“青龙偃月刀”的结局,尽管是传统绝活,但是随着知音的离世,也再难现往日辉煌。表达了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没人赏识的酸楚、惋惜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也可以回答同意删除,然后也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这几个方面陈述理由。不论是同意删除还是不同意删除,都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以下文段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1.下列对《师说》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阅读时通常把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常用圈和点来标记。
B.百工原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行业的总称,也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社会特有的阶层,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D.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六种技艺,相传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12.下列对《师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没有人一出生就能懂得道理,古代圣人也需要从师学习,并以孔子为例证明这一点。
B.作者主张更应重视对“道”的学习。文章认为词句意思和句读的学习只是抓住了学习中次要的方面,“道”的学习才是主要的方面。
C.本文批判了当时上流社会的陋习。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分析现状,批评了士大夫们自己不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的现象。
D.作者在文末点明了写作的缘起。因为有感于自己的学生李蟠能够不被当时的不良风气左右,虚心求学,故写此文来表扬他。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答案】10.B
11.D
12.C
13.①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②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10.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 愈生三岁而孤/ ”,这里的“孤”的意思是“丧父”,是“愈”的谓语,“三岁”表明“丧父”的时间,“而”作为连词将“三岁”“孤”连接在一起,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先排除AC;再看“ /洎举进士/ ”,这里“进士”作“举”的宾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11.D项“六种技艺”“相传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说法错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又称“六经”,指六本典籍;礼、乐、射、御、书、数,指六种才能。 故答案为:D
12.C项“批评了士大夫们自己不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的现象”解说错误,依据原文“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意思是“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可知士大夫们并非不学习,也并非反对别人跟从老师学习,而是认为同辈之间相互学习是一种耻辱。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所以”,古今异义词,用来……的、凭它(他)来……的,文中可译为“依靠”;“受”,通假字,同“授”,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寻”,副词,不久、随即;“登……第”,动词,考中;“出镇”,动词,出京镇守;“辟”,动词,征召。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法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勾画了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一山间,一水边,一远,一近,静中有动,画面生动和谐。
C.颈联叙写友人与诗人的不同心境。裴坦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各奔东西,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回京后的寂寥之态。
15.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加以赏析。
【答案】14.B
15.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前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是虚写,后句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是实写。虚实结合,创设意境。既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14.B项“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赏析错误。“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并不是诗人归京途中所见景象。 故答案为:B
15.本题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大意为: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野草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写出了天气变暖,泥土融化积雪半消,行人出游芳草萋萋马嘶声萧萧的江南早春景象,为实写;
颔联“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大意为: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描写九华山路上朵朵白云遮蔽古寺,结合注释,“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这景象是作者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此为虚写;后句描写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此为实写;
诗歌前两联虚实结合,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16.(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苏幕遮》中,“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对面落笔,更加衬托出自己对家乡亲朋的思念。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
(3)《琵琶行》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想到当初周瑜建功立业时,“   ”的年少英俊形象,感慨自己“   ”,人生已老,而功业无成。
【答案】(1)五月渔郎相忆否
(2)扪参历井仰胁息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4)雄姿英发;早生华发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 ”来确定,关键字词“ 渔郎 ”;(2)注意情境提示语“ 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 ”确定,关键字词“ 扪参 ”“ 胁 ”;(3)注意情境提示语“ 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确定,关键字词“ 莺 ”“ 幽咽 ”。(4)注意情境提示语“ ……年少英俊形象,感慨自己 ……”,关键字词“ 姿 ”“ 华发 ”。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我们通常的感知中,人们是因为冲突才会出现分裂,是因为 。但如果把视角拉得更远,你会看到,人类的历史恰恰是一部因为“冲突而汇聚到一起”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经过冲突、达到共通、最终汇聚到一起。比如美国从建国到南北战争。再到战后的重建;比如欧洲经过了世界大战、战后的和平进程,再走向欧盟。而且,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有时并不是彼此喜欢, :气候和环境的危机,极端主义对安全的威胁,①新技术带来挑战,全球疫情传播的冲击,②还有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的加深。③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家在内部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④所以,即使在负面的意义上,人类也分享着共同的命运。⑤这些无法独自应对的共同问题,⑥各个国家需要在竞争中保持对话与合作。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古话曾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这种看法,就好像在一场旅途中只是关注眼下的路面。如果我们抬起头,观察更多长远而缓慢发生作用的变量。你就会明白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的一句话:“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共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答案】17.共通才会出现汇聚和融合;而是因为我们面临共同的威胁和挑战
18.“差距的加深”改为“差距的加大”;“在内部能够单独解决”改为“能够在内部单独解决”;“各个国家需要”改为“需要各个国家”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7.①处,语境强调人们通常的感知,前面有“是因为冲突才会出现分裂”,后面这句话与前句形式相似,是对前面句子的补充,根据下文“达到共通、最终汇聚到一起”可知,与“冲突”对应的是“共通”,与“分裂”对应的是“汇聚”“融合”等,据此应填“共通才会出现汇聚(融合)”。
②处,前面有“并不是彼此喜欢”,后面应该用“而是……”呼应,强调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是与“喜欢”相反的一面,根据后文“危机”“威胁”“挑战”“冲击”等词可知,此处应填“而是因为我们面临共同的威胁和挑战”。
18.首先②“差距的加深”搭配不当,改为“差距的加大”;
其次“③在内部能够单独解决”语序不当,“能够”是能愿动词,放在前面紧邻主语,“在内部”修饰“单独解决”,改为“能够在内部单独解决”;
最后,⑤⑥“……共同问题,各个国家需要……”中途易辙,出现了两个主语,把“各个国家需要”改为“需要各个国家”。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年秋冬季,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沿线原生态保留的一片片红色的水杉林成为最耀眼的旅拍热点。去年11月,一段在大理镇龙龛村码头附近航拍的洱海生态廊道红色水杉林网络小视频, ,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和游客前来“打卡”,大理镇磻溪村附近的“唯美S湾”,一边是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 ,一直受年轻人的追捧。随着沿湖湿地的修复,湖滨带的 ,工程指挥部为此专门面向当地村民设置了“水草理发师”这一工作岗位,行走于生态廊道上,常常会与正在打捞水草的他们不期而遇。
洱海生态廊道全称是“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一个重要项目,生态廊道的建设,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洱海水质,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以说,洱海生态廊道是保护洱海的最后一道长城。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9.在网上风靡一时;一边是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水草也长得越来越茂密。
20.把“洱海生态廊道”比喻为“长城”,生动形象的地说明了“洱海生态廊道”的稳固性和重要性。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了9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以首先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用法、表达效果作用,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19.①处:前文说的是“一段……网络小视频”,后文是“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和游客前来‘打卡’”,由此可知,该空应该填写的内容是原因,所以,该空应填写“在网上大量传播之后”或“在网上风靡一时”之类的句子。
②处:本段主要写的是“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依据前文“一边是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可以推知,该空应该填写“一边是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较为合适。
③处:依据后文“设置了‘水草理发师’这一工作岗位”可知,该空应该填写“水草也长得越来越茂密”之类的句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把“洱海生态廊道”比喻为“长城”,由“长城”一词可以想象得到“洱海生态廊道”所起到的保护作用是非常牢固的,同时也显出“洱海生态廊道”作为保护屏障的重要性。
四、作文(60分)
21.(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诸葛亮说:“腐儒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考在乎俊杰。”诸葛亮所说的“识时务”就是要人们认清事物的变化方向和运行规律,识时务者应与时俱进。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注意分析材料,材料引导人们思考何为“识时务”,就是“认清事物的变化方向和运行规律”并能够“与时俱进”。由此不难看出,出题者是提醒我们要把握事物、时代的变化方向和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潮流,有一番作为。
把握潮流、与时俱进是一种能力,它既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变化,甚至要“超前”预测,更需要我们在行动上敢于跟上时代步伐,走在时代前列。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需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掌握最新动态,并能够运用自己超前的眼光预测其发展方向。对于事业、社会也是如此。看看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们能够把握机遇,赢得时间,作出预判,从而占得先机。需要注意的是,作文中还有“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这一要求,在写作时应有所体现。
写作时不能光喊口号,要分析何为“识时务”“与时俱进”;为何要把握变化,与时俱进;如何才能做到把握变化、与时俱进。还可以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到世界,采用递进式结构组织文章。最后要落实到青年应当如何做,体现“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要求。
参考立意:
①以时代之机遇,实现青年之理想。
②识时代时务,做时代俊杰。
③勇立潮头,做时代弄潮儿。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滁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回望过去,历史剧不仅在戏曲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曾一度辉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王仁杰等为代表的福建史剧的勃兴更是彰显了新编历史剧的磅礴之气。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戏曲界越来越重视现代戏特别是现实题材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历史剧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不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媲美的“瓶颈”现象。艺术发展离不开百花齐放的环境,不能少了竞相争春的劲头。这就需要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评论者去审视在断的历史语境中历史剧的新动向,并分析可能带来的新的艺术潮流戒艺术隐患。
近年来创作和演出的历史剧尽管整体上不是很多,但更加注重人文意蕴的审美表达。王新生创作的京剧《游百川》,既注重戏剧结构、戏剧冲突的铺陈与营造,也注重人物塑造时的内外对比,特别是用唱段的方式去抒发人物的情感波澜与内心独白时,渗透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使得游百川的士大夫身份、文人心态以及执拗又挚诚的性格跃然纸上,立在舞台上的“人”也便显得更加饱满和丰厚。
历史剧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文本定位,新世纪的历史剧在舞台表达上则一直在不断调整以造应快节奏生活中的观众诉求。大舞台上的历史剧,越来越注重表、导、演、服、道、化的整体美,灯光的语汇呈现、环境烘托更是当下戏曲舞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岁末,中国评剧院对38年前郑怀兴端剧的《新亭泪)进行了改编,特别观照了都市观众特别是年青一代戏剧观众的观剧情绪,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美的传递。与大剧场相呼应的另一种艺术空间是小剧场,小剧场在历史剧的呈现中往往汲取一个核心要素进行重新演绎,但是它类型更加丰富,调动的艺术元素切入的艺术视角、聚焦的艺术核心、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更加独特、现代、创新和完整。如2019年第六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中,豫剧《南华经》等以全新的视角演绎了艺术经典,这种创新在人文意蕴和审美呈现上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剧体验和艺术思考。
新世纪的历史剧善于运用剧种特色来进行有效阐释。中国传统戏曲与国外戏剧的最大不同,是剧种的差别。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而形成的综合的艺术样式,其创作规律必然遵循诸艺术门类的艺术规律与艺术法则。因此,中国戏曲艺术本身拥有着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不同剧种的逐渐形成与发展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且不说南北有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省甚至同一个县,剧种的艺术差异也是十分鲜明的。
当然,这些所谓的新动向,并非为历史剧所独有。事实上,在戏曲这种艺术样式的内部,现代戏、传统戏、历史剧都只是“类型”的区别,好坏高低不在于次个剧目属于哪一类,而在于艺术质量、艺术表达与艺术品位。新的历史语境中,历史剧更加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和剧种特色,这是艺术从业者的一种艺术自觉。有很多可以期待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领成和新维度将会被拓展和运用。
(摘编自景俊美《历史剧当注重人文意蕴的审美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戏曲创作来说,历史剧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值得深思。
B.京剧《游百川》用唱段的方式抒发人物情感,因而塑造的人物形象既饱满又丰厚。
C.小剧场历史剧在调动艺术元素等方面更加独特、现代,终将取代大舞台上的历史剧。
D.当下历史刚虽然数量较少,但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这是它优于现代戏传统戏的地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时间角度,写了历史剧的过去与现在的情况,并借此提出了中心论题,
B.《新亭泪》与号《南华经》之例论述了新世纪的历史剧应不断调整以响应新的观剧诉求。
C.文章从剧种差别的角度阐述了新世纪的历史剧善于运用剧种特色来进行有效阐释。
D.文章按总分结构来组织论述,主体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历史剧在新时期的动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编历史剧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相当突出,而福建史剧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B.无论是大舞台上的历史剧还是小剧场上的历史剧。为了适应当前观众诉求,都正在努力从舞台表达上做出改变。
C.中国戏曲艺术能够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是因为它本身拥有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
D.当前,艺术从业者在历史剧的编写上更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和剧种特色,拓展与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领域和新维度。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为庆祝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的成立,全国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丰收庆典活动,而在黑龙江省闫家岗农场的丰收节上,却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这些新农人,来自祖国的30多个省份。
他们的新,“新” 在通过CSA社群支持农业的订单农业模式,与传统农民重建供求合约关系,解决了农民种稻难、卖稻难、价格低,而消费者吃不到、吃的差、价格高的问题,他们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思维,发挥农业服务中的市场营销推广长处,并通过市场积极反馈去帮助农村和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施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二三产业联动等产业升级,从而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
(摘自《黑土地变“秀场”,新农人留下美丽“稻”影》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民以食为天”,现在中国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这个成就的取得,依靠的就是中国农民、期盼的就是农业半收,我们必须铭记。
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忙忙碌碌一整年,秋风时节享丰收。农民朋友因收获而自豪,因收获而幸福,在收获中感受到了农民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农民也是英雄,值得每一个人尊重。
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漫漫上万年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深厚的农耕文明,这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竭力发展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农耕文明在其中绵延不绝,并持续释放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摘自《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点赞!》2018年9月26日 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材料三: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秋社应得到重视。理由如下:
第一,从节气的文化内涵来看,秋社是古代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古代,社日是一个重要且重大的祭祀节日。祭祀的时间有春社、秋社之分,无论春社还是秋社,都与丰收和欢乐密切相关,唐代诗人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中展现了春社节日隆重热闹的喜庆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富庶太平的美好祝愿。而秋分这个节气,其气象意义主要是昼夜时间均等,气候由热转凉。从时间来看,秋社与秋分相邻,在秋分前7天到秋分后2天的范围内。还有可能是秋社、秋分和中秋节同一天。
第二,从非遗的抢救保护来看,社日文化比节气文化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大声呼吁。包括秋分在内的二十四节气,2016 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而春社和秋社同为非遗,却受到与之不同的待遇。这其中与社日的逐渐式微有关,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性保护,社日文化最终很可能消亡。
(摘自《秋社曾是古代的“农民丰收节”》2018年6月 29日《中国艺术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我国政府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B.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也就是秋分。
C.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D.在黑龙江省闫家岗农场举行的丰收节活动上,新农人通过“CSA社群支持农业”的订单农业模式,解决了农民卖稻难的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 社日是一个重要且重大的祭祀节日。祭祀的时间有春社、秋社之分,无论春社还是秋社,都与丰收和欢乐密切相关。
B.“CSA社群支持农业”的订单农业模式,运用了互联网工具和思维,通过市场积极反馈去施行标准化生产,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
C.中国的二十四节气,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同为非遗的秋社也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
D.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朴素而深厚的农耕文明,对于我们今天竭力发展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持续释放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6.根据以上材料,简述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踊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自然朴实的语言,风趣活泼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罢忍俊不禁。
B.在描写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时,作者三言两语,就将一位传统老剃匠形神俱备地勾画出来,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小说最后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心理、神态和语言,体现了何爹高超的剃头手艺和重情重义。
D.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了解,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忧虑。
8.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以下文段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1.下列对《师说》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阅读时通常把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常用圈和点来标记。
B.百工原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行业的总称,也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社会特有的阶层,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D.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六种技艺,相传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12.下列对《师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没有人一出生就能懂得道理,古代圣人也需要从师学习,并以孔子为例证明这一点。
B.作者主张更应重视对“道”的学习。文章认为词句意思和句读的学习只是抓住了学习中次要的方面,“道”的学习才是主要的方面。
C.本文批判了当时上流社会的陋习。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分析现状,批评了士大夫们自己不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的现象。
D.作者在文末点明了写作的缘起。因为有感于自己的学生李蟠能够不被当时的不良风气左右,虚心求学,故写此文来表扬他。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法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勾画了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一山间,一水边,一远,一近,静中有动,画面生动和谐。
C.颈联叙写友人与诗人的不同心境。裴坦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各奔东西,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回京后的寂寥之态。
15.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加以赏析。
16.(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苏幕遮》中,“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对面落笔,更加衬托出自己对家乡亲朋的思念。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
(3)《琵琶行》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想到当初周瑜建功立业时,“   ”的年少英俊形象,感慨自己“   ”,人生已老,而功业无成。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我们通常的感知中,人们是因为冲突才会出现分裂,是因为 。但如果把视角拉得更远,你会看到,人类的历史恰恰是一部因为“冲突而汇聚到一起”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经过冲突、达到共通、最终汇聚到一起。比如美国从建国到南北战争。再到战后的重建;比如欧洲经过了世界大战、战后的和平进程,再走向欧盟。而且,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有时并不是彼此喜欢, :气候和环境的危机,极端主义对安全的威胁,①新技术带来挑战,全球疫情传播的冲击,②还有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的加深。③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家在内部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④所以,即使在负面的意义上,人类也分享着共同的命运。⑤这些无法独自应对的共同问题,⑥各个国家需要在竞争中保持对话与合作。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古话曾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这种看法,就好像在一场旅途中只是关注眼下的路面。如果我们抬起头,观察更多长远而缓慢发生作用的变量。你就会明白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的一句话:“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共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年秋冬季,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沿线原生态保留的一片片红色的水杉林成为最耀眼的旅拍热点。去年11月,一段在大理镇龙龛村码头附近航拍的洱海生态廊道红色水杉林网络小视频, ,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和游客前来“打卡”,大理镇磻溪村附近的“唯美S湾”,一边是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 ,一直受年轻人的追捧。随着沿湖湿地的修复,湖滨带的 ,工程指挥部为此专门面向当地村民设置了“水草理发师”这一工作岗位,行走于生态廊道上,常常会与正在打捞水草的他们不期而遇。
洱海生态廊道全称是“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一个重要项目,生态廊道的建设,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洱海水质,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以说,洱海生态廊道是保护洱海的最后一道长城。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作文(60分)
21.(2022高三上·滁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诸葛亮说:“腐儒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考在乎俊杰。”诸葛亮所说的“识时务”就是要人们认清事物的变化方向和运行规律,识时务者应与时俱进。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题干要求“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证(包括常见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论据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用唱段的方式抒发人物情感,因而塑造的人物形象既饱满又丰厚”分析错误,因果不当,原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既饱满又丰厚”是因为“渗透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C项“终将取代大舞台上的历史剧”分析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小剧场在历史剧的呈现中往往汲取一个核心要素进行重新演绎,但是它类型更加丰富,调动的艺术元素切入的艺术视角、聚焦的艺术核心、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更加独特、现代、创新和完整”,没有取代大舞台历史剧的意思。
D项“这是它优于现代戏、传统戏的地方”说法错误,原文说“这些所谓的新动向,并非为历史剧所独有”。
故答案为:A。
2.D项“文章按总分结构来组织论述”分析错误,文章开头写历史剧出现“瓶颈"现象,指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评论者去审视在断的历史语境中历史剧的新动向,并分析可能带来的新的艺术潮流戒艺术隐患”;中间分析历史剧的一些新特点,如更加注重人文意蕴的审美表达,新世纪的历史剧在舞台表达上则一直在不断调整以造应快节奏生活中的观众诉求,善于运用剧种特色来进行有效阐释;结尾写“新的历史语境中,历史剧更加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和剧种特色,这是艺术从业者的一种艺术自觉。有很多可以期待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领成和新维度将会被拓展和运用”。可见文章按总分总结构来组织论述。故答案为:D
3.C项“中国戏曲艺术能够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是因为它本身拥有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说法错误,因果倒置,结合原文“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而形成的综合的艺术样式,其创作规律必然遵循诸艺术门类的艺术规律与艺术法则。因此,中国戏曲艺术本身拥有着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可知,是因为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才使得中国戏曲艺术本身拥有综合而多面的审美价值。故答案为:C
【答案】4.B
5.C
6.①可以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②有利于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③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④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知识点】新闻;报告;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4.B项“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也就是秋分”理解错误。原文信息是“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秋社应得到重视。……秋社是古代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而秋分这个节气,其气象意义主要是昼夜时间均等,气候由热转凉。从时间来看,秋社与秋分相邻,在秋分前7天到秋分后2天的范围内。还有可能是秋社、秋分和中秋节同一天”,可见选项表述混淆了“秋社”“秋分”两个概念,不是同一个概念,意义不同。 故答案为:B
5.C项“可见同为非遗的秋社也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分析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这样表述:“第二,从非遗的抢救保护来看,社日文化比节气文化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大声呼吁。包括秋分在内的二十四节气,2016 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而春社和秋社同为非遗,却受到与之不同的待遇。这其中与社日的逐渐式微有关,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性保护,社日文化最终很可能消亡。”选项中“已经”时态有误,文中所言是呼吁重视,因为还没有受到与秋分等非遗相同的待遇,“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可见秋社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
故答案为:C
6.本题注意回归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作答。
①材料一第二段“通过市场积极反馈去帮助农村和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施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二三产业联动等产业升级,从而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得出答案①可以带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
②材料二第二段“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民以食为天’,现在中国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这个成就的取得,依靠的就是中国农民、期盼的就是农业半收,我们必须铭记”得出②有利于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
③材料二第三段“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忙忙碌碌一整年,秋风时节享丰收。农民朋友因收获而自豪,因收获而幸福,在收获中感受到了农民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农民也是英雄,值得每一个人尊重”得出答案③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③材料二第四段“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漫漫上万年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深厚的农耕文明,这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竭力发展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农耕文明在其中绵延不绝,并持续释放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得出答案④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答案】7.C
8.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的诗作。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9.示例一:不可以删去。①情节结构:将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更完整。②人物塑造:再一次描写了何爹“张飞打鼓”的刀法,突出强调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而且更突出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主题表现:“人生最后的极乐”既有对何爹的敬重和赞赏,也表达了作者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尾段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惋惜之情。示例二:可以删去。①情节结构:三明爹像睡过去了,已经交代了结局,这样戛然而止,余味无穷。②人物塑造: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经突出了,人物形象已经丰满了,无须画蛇添足。③主题表现:用三明爹的死象征传统文化的没落,这样的结尾更发人深省,让人去思考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原因,去思考如何挽救这些传统文化。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
7.C项“小说最后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心理、神态和语言”赏析错误,没有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C
8.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文章,从文中来看,何爹是一个剃头师傅,小说写何爹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不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从中可看出他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同时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又如从文本对他刀法的描写,可知他剃头技艺精湛娴熟;从何爹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可知他喜爱古典文;再从他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等情节可看出他为人重情重义。
9.本题作答时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即最后一段可不可以删去。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几个方面陈述自己持有删或者不删的理由。本题可以回答同意删除,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删除。比如不同意删除,情节上,最后一段写何爹在给处于弥留之际的三明剃完头,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张飞打鼓”,在这道工序完成之际三明爹的眼皮轻轻跳了一下。这里“轻轻跳了一下”是写三明爹对何爹传统剃头手法“张飞打鼓”的最后感知。这样写将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情节更完整。还有这里再一次描写了何爹“张飞打鼓”的刀法,突出强调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何爹对弥留之际的三明爹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张飞打鼓”更突出了何爹的为人讲信义、重感情,做事认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表面是写三明爹此生最后一次感受到老友为他剃头的快乐、满足,表达对何爹剃头技艺的赞赏,其实也也惋惜地暗示何爹“青龙偃月刀”的结局,尽管是传统绝活,但是随着知音的离世,也再难现往日辉煌。表达了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没人赏识的酸楚、惋惜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也可以回答同意删除,然后也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这几个方面陈述理由。不论是同意删除还是不同意删除,都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答案】10.B
11.D
12.C
13.①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②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10.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 愈生三岁而孤/ ”,这里的“孤”的意思是“丧父”,是“愈”的谓语,“三岁”表明“丧父”的时间,“而”作为连词将“三岁”“孤”连接在一起,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先排除AC;再看“ /洎举进士/ ”,这里“进士”作“举”的宾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11.D项“六种技艺”“相传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说法错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又称“六经”,指六本典籍;礼、乐、射、御、书、数,指六种才能。 故答案为:D
12.C项“批评了士大夫们自己不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的现象”解说错误,依据原文“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意思是“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可知士大夫们并非不学习,也并非反对别人跟从老师学习,而是认为同辈之间相互学习是一种耻辱。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所以”,古今异义词,用来……的、凭它(他)来……的,文中可译为“依靠”;“受”,通假字,同“授”,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寻”,副词,不久、随即;“登……第”,动词,考中;“出镇”,动词,出京镇守;“辟”,动词,征召。
【答案】14.B
15.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前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是虚写,后句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是实写。虚实结合,创设意境。既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14.B项“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赏析错误。“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并不是诗人归京途中所见景象。 故答案为:B
15.本题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大意为: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野草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写出了天气变暖,泥土融化积雪半消,行人出游芳草萋萋马嘶声萧萧的江南早春景象,为实写;
颔联“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大意为: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描写九华山路上朵朵白云遮蔽古寺,结合注释,“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这景象是作者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此为虚写;后句描写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此为实写;
诗歌前两联虚实结合,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16.【答案】(1)五月渔郎相忆否
(2)扪参历井仰胁息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4)雄姿英发;早生华发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 ”来确定,关键字词“ 渔郎 ”;(2)注意情境提示语“ 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 ”确定,关键字词“ 扪参 ”“ 胁 ”;(3)注意情境提示语“ 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确定,关键字词“ 莺 ”“ 幽咽 ”。(4)注意情境提示语“ ……年少英俊形象,感慨自己 ……”,关键字词“ 姿 ”“ 华发 ”。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7.共通才会出现汇聚和融合;而是因为我们面临共同的威胁和挑战
18.“差距的加深”改为“差距的加大”;“在内部能够单独解决”改为“能够在内部单独解决”;“各个国家需要”改为“需要各个国家”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7.①处,语境强调人们通常的感知,前面有“是因为冲突才会出现分裂”,后面这句话与前句形式相似,是对前面句子的补充,根据下文“达到共通、最终汇聚到一起”可知,与“冲突”对应的是“共通”,与“分裂”对应的是“汇聚”“融合”等,据此应填“共通才会出现汇聚(融合)”。
②处,前面有“并不是彼此喜欢”,后面应该用“而是……”呼应,强调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是与“喜欢”相反的一面,根据后文“危机”“威胁”“挑战”“冲击”等词可知,此处应填“而是因为我们面临共同的威胁和挑战”。
18.首先②“差距的加深”搭配不当,改为“差距的加大”;
其次“③在内部能够单独解决”语序不当,“能够”是能愿动词,放在前面紧邻主语,“在内部”修饰“单独解决”,改为“能够在内部单独解决”;
最后,⑤⑥“……共同问题,各个国家需要……”中途易辙,出现了两个主语,把“各个国家需要”改为“需要各个国家”。
【答案】19.在网上风靡一时;一边是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水草也长得越来越茂密。
20.把“洱海生态廊道”比喻为“长城”,生动形象的地说明了“洱海生态廊道”的稳固性和重要性。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了9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以首先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用法、表达效果作用,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19.①处:前文说的是“一段……网络小视频”,后文是“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和游客前来‘打卡’”,由此可知,该空应该填写的内容是原因,所以,该空应填写“在网上大量传播之后”或“在网上风靡一时”之类的句子。
②处:本段主要写的是“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依据前文“一边是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可以推知,该空应该填写“一边是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较为合适。
③处:依据后文“设置了‘水草理发师’这一工作岗位”可知,该空应该填写“水草也长得越来越茂密”之类的句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把“洱海生态廊道”比喻为“长城”,由“长城”一词可以想象得到“洱海生态廊道”所起到的保护作用是非常牢固的,同时也显出“洱海生态廊道”作为保护屏障的重要性。
21.【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注意分析材料,材料引导人们思考何为“识时务”,就是“认清事物的变化方向和运行规律”并能够“与时俱进”。由此不难看出,出题者是提醒我们要把握事物、时代的变化方向和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潮流,有一番作为。
把握潮流、与时俱进是一种能力,它既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变化,甚至要“超前”预测,更需要我们在行动上敢于跟上时代步伐,走在时代前列。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需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掌握最新动态,并能够运用自己超前的眼光预测其发展方向。对于事业、社会也是如此。看看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们能够把握机遇,赢得时间,作出预判,从而占得先机。需要注意的是,作文中还有“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这一要求,在写作时应有所体现。
写作时不能光喊口号,要分析何为“识时务”“与时俱进”;为何要把握变化,与时俱进;如何才能做到把握变化、与时俱进。还可以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到世界,采用递进式结构组织文章。最后要落实到青年应当如何做,体现“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要求。
参考立意:
①以时代之机遇,实现青年之理想。
②识时代时务,做时代俊杰。
③勇立潮头,做时代弄潮儿。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