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案

资源简介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一、教学理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
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历史知识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打造和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二)教科书分析
部编版 7 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第一单元为《史前时期:中国
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叙述的是从距今约 170 万年元谋人到距
今约 6000—4000 年尧舜禹时期的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远古的传说》为本单元的第 3 课,是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对中华远古文明的内容进一步的补充,对于学生理解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部落联盟,炎黄帝的发明和尧舜禹的禅让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分析
《远古的传说》,包含三个子目: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三者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的先后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围绕历史传说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大量历史传说又进一步揭示了主题——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尧舜禹的禅让又体现了选贤举能的民主推选制度。
三、学情分析
1.本课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渴求探索历史知识,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人类起源的传说
(
1
)
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历史探究活动,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2.七年级的学生还未掌握科学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在教学中,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探究历史的真相,涵养实证精神,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
四、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识读《历史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指出黄河流域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的地理位置;
2.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和阅读教师提供的历史材料,列举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简述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3.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对尧舜禹的故事记载,说出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
4.学生通过学习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过程,总结禅让制的特征。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教学难点:1.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2.“禅让制”的含义。六、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要善于挖掘和
把握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图文资料缩小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情境创设,问题导学、图史互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自主动脑思历史、动手画历史、动口论历史,提升理性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史观,以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先来看四幅大家熟悉的图片,你知道它们分别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出示四幅图片: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女娲造人、愚公移山(引自历史春秋网)
学生:思考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神话故事;观看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神话传说内容。
教师:这些都是我国的远古神话传说,它反映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的事迹。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认知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过渡:我们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这一称呼就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而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炎黄联盟
(1)出示图片:《传说中的主要部落及部族分布》(引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2020 版)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1.那么什么是部落呢?
部落一般是指指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2.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有哪些部落呢?
有炎帝、黄帝、蚩尤(chīyóu)等部落。
3.部落联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部落联盟这些部落之间为了争夺适宜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互相攻伐,又不断合并,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
(2)出示材料:(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引自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
设问:读课本第一目第 3 段“炎黄联盟”的内容,结合材料找出有哪些部落战争?
学生: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教材,说出当时三大部落之间的战争。
(3)出示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学生: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教材,说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教师:华夏民族,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演化而来。自远古时代,各族杂居融合,相互往来,去除了各自差异,留存了共同之处,逐渐演化形成一个民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华夏。可见,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我们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设计意图】1.从现实生活入手,缩小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和阅读能力,从课本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传说中关于炎帝和黄帝的描述除了打仗征伐,还有一系列关于他们创造发明的传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出示图片和文字:炎帝头像(引自历史春秋网)和炎帝的主要发明(引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2020 版)。
学生:学生观看图片结合书本说出炎帝的主要发明。
教师:传说中的炎帝部落主要生活在陕西渭河流域,他教民开垦种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另外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传说中的炎帝不仅身强力壮,勤于劳作,还非常聪明。传说中的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出示图片和文字:黄帝头像(引自历史春秋网)和黄帝的主要发明(引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2020 版)。
学生:学生观看图片结合书本说出黄帝的主要发明。
教师:传说中的黄帝教民建造宫室、驯养家畜、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制造指南车。
(3)出示图片:仓颉、伶伦、隶首、嫘祖的发明(引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2020 版)
教师:黄帝部下还有一批能人巧匠,相传,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缫丝纺织。
教师: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考古学者在辽宁、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 8000
—6000 年的彩陶罐、彩陶盆、骨笛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没有可考文字的时代,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出示图片:辽宁出土的彩陶罐、河南出土的彩陶盆、河南出土的骨笛、重庆出土的筒形瓶。(引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2016 版)
教师:考古学者在辽宁、河南、陕西等地发掘出距今 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没有可考文字的时代,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设计意图】1.认识黄帝和炎帝的功绩。华夏之祖当之无愧。应怀有对祖先的传颂、尊崇和怀念之情。2.科学的区分传说与史实。
过渡: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
3.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部族为了增强实力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了联盟的首领。在尧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争夺而来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之位的方式开始变得温和。尧为什么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我们来看一则材料,你觉得尧是一个怎样的部落首领呢?
(1)出示尧的图片(引自历史春秋网)及史料:尧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穿的是粗麻衣。(引自《韩非子》)
教师: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都主动承担责任。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可见,尧是一位生活俭朴,克己爱民的部落首领。他还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教师:接替尧担任部落首领的是舜。他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舜是一个怎样的部落首领呢?
(2)出示舜的图片(引自历史春秋网)及史料:相传,舜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父亲与弟弟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引
自《史记》)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可以看出舜具有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教师:接替舜担任部落首领的是禹。舜为什么要传位于禹?禹有
又何过人之处呢?
(3)出示鲧(引自历史春秋网)、禹的图片(引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2016 版)及史料:“达「三仞」的高度,而不疏导河道,水无归宿。”(引自《淮南子·原道训》)
教师:尧在位时,天降大雨,黄河发生了严重水患。禹的父亲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水患,花了 9 年时间都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任务后,采用疏导的方法,引导人们按地势高低开路挖渠,疏导洪水入海。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 10 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被尊称为“大禹”。
(4)出示尧舜禹的头像(引自历史春秋网)
教师:尧舜禹身上都有着可贵的品质,我们把这种推举品行高尚、贤德之人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就叫禅让制。
“禅让制”实质:从材料中不仅看到尧舜禹的优秀品质,而且看到他们的生活、劳动与普通民众没什么区别。所以禅让制的实质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设计意图】1.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2.让学生理解“禅让制”的实质。
(三)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了五六千年前的远古传说,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互相攻伐,不断合并,炎黄部落联盟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部落各族杂居融合,相互交往、交流,去小异而存大同,逐渐演化为华夏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禅让制民主推举成为首领的,没有任何的特权。他们身上的创新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学习。
八、板书设计
九、课堂练习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尧和舜 B. 舜和禹
黄帝和炎帝 D. 周文王和周武王答案:C
解析: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黄帝和炎帝。
2.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各民族最先历史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 古史即无从说起,……欲排斥某项传说,应提出与此传说相反之确据。此主张适合研究(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炎帝和黄帝答案:D
解析:与神话传说有关的历史是炎帝和黄帝。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 )
A.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 B.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
C.居住分散,交通发达 D.有统一的文化和信仰答案:A
解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表明华夏族是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
4.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不是凭神性知晓医药的奥秘,而是通过
“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发明农业,亦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耕”。这表明( )
A.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 B.实践推动早期文明的发展
C.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 D.远古传说符合历史事实答案:B
解析:神农氏发明医药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顺应天时地利发明了农业,可见是实践推动早期文明的发展 。
5.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黄帝 B. 舜 C. 启 D. 禹答案:D
解析:从治理洪水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出答案是禹。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重点是炎黄二帝的发明和禅让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和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本课运用的史料都是简短易明的,学生叫容易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学生的思维会比较发散,因此要注意课堂的调节和把控。其次,在黄帝和炎帝的讲述中,对人文始祖的解释不足,应该加入一些更具史实的资料,使学生做到史料结合。
(
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