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明白宪法是根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3.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至上的理念,产生积极主动学习宪法的意愿。二、教学重难点1.明白宪法是根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程导入(3分钟)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法律大比拼 1.提出问题:请说出你知道的法律法规,看谁说得多? 2.预设:劳动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教师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认真思考,跟随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讨论、分享。 明确本节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通过问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法律法规就在我们身边。小结揭题:我国的法律有1000多部,这些法律在一起,共同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探究新知 (一)宪法的地位至高无上(10分钟) 活动一:绘图小能手 1.导语:中国的法律众多,那法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2.展示问题:用这些法律画一棵法律树,你会怎么画呢?(小提示:想想谁做树根,谁做树叶) 3.展示课件:劳动法、立法法、民事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税收征收管理法、民法典、公司法、宪法、刑事诉讼法。 4.预设: 5.预设:宪法就如同树根,其他法律就好比繁茂的枝叶 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 6.提出问题:用这些法律画一座法律金字塔,你会怎么画呢?(小提示:按照法律地位排序) 7.展示课件:普通法律、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 8.预设: 9.讲解: 宪法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 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应该在第二层。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全面调整本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规范性文件。 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调整本自治地方某方面事务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 10.提出问题:小试牛刀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立法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所有的法律都和宪法有关。 ●各法律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11.给出答案: ●立法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所有的法律都和宪法有关。( ) ●各法律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 ) 宪法至高无上 认真思考各法律之间的关系,绘制法律树和法律体系金字塔。 积极思考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通过“绘图小能手”活动,让学生思考各法律之间的关系,在绘制中感受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明白宪法是根本法。 通过“小试牛刀”,测试学生对宪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结过渡:宪法的至高无上体现在哪里呢?(二)宪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10分钟) 1.展示课件: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毛泽东 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2.提出问题:以下三部法律的第一条规定的共同点是什么? 3.展示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4.给出答案: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5.过渡:我们再来通过视频感受一下。 6.播放视频:根据宪法,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活动二:奇思妙想 1.提出问题:根据不同法律之间的关系,你能给它们写一组对话吗? 2.预设: 3.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宪法中规定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根据宪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等等。 4.展示课件: 认真观看PPT,思考教师提问。明白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 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根据法律之间的关系编写对话。 通过对具体法律条文的阅读和观察,让学生能自己发现宪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在提升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奇思妙想”活动,让学生思考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在对话中加深对宪法法律效力的理解。总结过渡: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三)宪法是行为的根本准则(12分钟) 活动三:法律知多少 1.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三节 国务院 第四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七节 监察委员会 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2.提出问题:根据宪法目录,你们发现宪法规定的都是什么内容呢? 3.讲解: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范公民行为 第三章 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机关的行为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规定国家象征 宪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4.过渡:我们来看一条具体规定。 5.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根据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其中既规定了公民的行为,又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行为。 6.讲解:所以说,不管是我们每一个公民还是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我们都要以宪法为行为准则。 7.展示课件: 活动四:连一连 1.提出问题:下面列出了宪法的部分条款和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连起来。 2.展示课件: 3.预设: 认真观看宪法目录,进行思考分析,探究宪法基本内容。 认真观看PPT,通过教师讲解明白宪法是行为的根本准则。 学生积极思考,将宪法条文和相应的场景联系起来。 通过观察分析,分析、明确宪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通过教师对法律条文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宪法对公民、国家机关行为的规定,能够理解宪法是行为的根本准则。 通过连线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本节课所学。小结概括: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课堂练习(3分钟) 填空: 1.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 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选择: 1.国家的根本法的是( B ) A.刑法 B.宪法 C.民法 2.下面关于宪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C )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B.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和基础 C.宪法没有法律效力 认真思考,及时巩固本课所学。 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时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四、课堂小结(2分钟)五、拓展空间:法治宣传角我为宪法做宣传要求:班级要设置一个法治宣传角,请你为宪法绘制一张宣传海报。8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