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2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一学科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1.逆向思维的含义,2.逆向思维的必要性,3.逆向思维的方法
4.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关键能力:1.掌握逆向思维的含义、客观基础、主要方法。
2.正确区分逆向思维与逆反心理,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和反向求索能力,养成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和突破思维定式的思维品质,不断探索与创新
1.政治认同:正确理解逆向思维的方法和时机,展现不同领域和角色的使命担当。
2.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时机、方法;辩证认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关系。
3.法治意识:逆向思维应当合“理”,也应当合“法”,应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
4.公共参与:抓住逆向思维的时机,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正确进行逆向思维。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教学难点: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辩证把握思维正逆互补的关系与作用。
三课前预习
1.创新思维具有______的,是以______为导向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__________,以求获得常规思路难以得到的______。因此,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相排斥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正逆互补,携手共进: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______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______的效果。
3.多向思维,相得益彰。创新思维是有方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运用发散思维与________、逆向思维与________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认识事物,以求获得常规思路难以得到的新认识。因此,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4.逆向思维的主要路径
(1)对事物___________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___________,可以发现事物未被我们认识的新功用。
(2)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___________。转换认识的视角,对事物存在状态,如动与静、冷与热、甜与咸、吸引与排斥、模糊与精细等的认识可能发生___________。
(3)对已有的有关事物________的认识作反向思考。某种事物此时无用,彼时却会有用;此地无用,彼地却会有用;对此人无用,对他人却会有用。___________或对象来认识事物功用,其缺点可能变为优点。
(4)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___________的认识作___________。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
5.运用逆向思维的原因:
(1)事物包含着______,矛盾的双方_______________,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______。
(2)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_______________,人们往往有意识地______地思考既有的认识。
6.知“正”方能有效行“逆”。我们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________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________。不知道正向思维,就谈不上逆向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________的情况下才采用的
四自我检测
1.笔筒树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且由于其自身的药用价值、观赏性和珍稀性,非常容易遭到盗挖。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野生笔筒树野外调查等工作,运用生态位建模和回归方法等评估笔筒树可能的濒危原因,并提出合理的保护策略,尝试在广东省开展人工繁育的幼苗回归实验,增加了笔筒树野外分布地。下列对这一事例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研究人员运用了完全归纳推理
②逆向思维的运用推动了实验的成功
③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④该研究运用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思想教育中,利用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或顺应心理,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说服教育,从思维角度看这是( )
①逆向思维方式的具体应用
②发散思维方式的具体应用
③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
④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先分后混”是垃圾分类的最大痛点。居民分得很仔细,环卫人员运走时又混在一起,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自然就没了。某市针对这一“痛点”,提出了“先找出路、再行分类”的思路,紧紧抓住末端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完善末端处理体系先行、倒推中端分类运输与源头分类投放的新模式。这表明( )
①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正逆互补,携手共进
②只有坚持正逆互补,才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新作用,产生创新性成果
③思维的正逆互补是从不同的方向认识事物,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模式
④逆向思维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总体来说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下图为时间管理的四象限工作法示意图,有人根据紧急程度提出时间管理的建议:尽量避免扩大A,多投时间处理B,尽量减少C类事,劝你避而远之D。从思维角度看,象限工作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有战略思维,统筹规划
②要善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③要运用好分析与综合方法
④要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藕断丝连”是一种自然现象。近期,我国某科研团队深入探究莲丝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受此启发研制出一种可用于手术缝线的仿莲丝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纤维。水凝胶纤维缝线具有高生物相容性、高含水量、低刺激性和低摩擦阻力等特点,在保护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该科学研究表明( )
A.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B.人是万物之灵,正确思维往往源于迁移和想象
C.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
D.要善于从构成要素和功能结构的反面思考问题
6.下列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不属于逆向思维的是( )
A.过去木匠用锯和刨来加工木头,木头不动工具动,人们从工具不动木头动的角度出发设计发明了电刨
B.奥斯特发现电可以转变为磁,法拉第从中受到启发,将磁又转变为电,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C.人们把原有煎鱼锅的热源由锅的下面安装到锅的上面,设计出了无烟煎鱼锅
D.一些人提出要研制发明一种不需要提供动力或能源而能够永远不停地转动的永动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世瞩目。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7.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意蕴;冰立方渐渐碎裂、幻化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用“破冰”寓意打破隔阂、互相走近,不同的雪花汇聚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匠心独运的开幕式( )
①表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日趋走向融合
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追求
④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北京冬奥会倒计时短片通过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形式,将二十四节气及其诗文同当代冰雪运动完美融合与呈现。这一设计主要运用的思维方式是( )
①以生动的画面等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②以大胆而浪漫的想象为基础激发创作的灵感
③将相关或者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巧妙联系在一起
④对已有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通常电烤炉热源在下,食物在上,肉类食物烤熟后往下滴油,弄的电炉丝油渍斑斑。后来,人们打破常规,将热源设计在上面,食物放在下面,上述问题就解决了。材料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
A.一种聚合思维方式
B.一种正向思维方式
C.一种逆向思维方式
D.改变了事物的结构层次的结果
10.科学家们经过大量反复的研究发现“孤独”不仅仅是一种负面情绪,还会危害健康。“孤独”比每天吸15支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患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增加29%、脑中风风险增加32%。这是对上万个“孤独症”患者进行认识而得出的普遍性结论。上述事例说明( )
①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下发展
②对上万个“孤独症”患者的认识是一种完全归纳法
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要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④对“孤独”危害健康的认识是一种逆向思维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一位医生在某次回家的路上,看到城建人员在对一栋楼进行定向爆破。他发现,用于爆破的炸药设置得非常巧妙,正好将一栋坚固的建筑物炸得粉碎,同时又不会伤害到周围的建筑物。这个医生就思考,能否用这种方法来治疗肾结石呢?由此,微爆破疗法产生了。可见,该医生的微爆破疗法的思维特点( )
①具有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②能让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对准所思考的目标
③是对常规认识的反向思考
④通过迁移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 方向 问题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 认识事物 新认识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2. 联系 创新性
3. 聚合思维 正向思维
4.(1) 结构顺序 反向思考
(2) 转换性思考 相互转化
(3) 功能 转换场合
(4) 因果关系 交换性思考
5.(1) 矛盾 既对立又统一 相反相成 一部分
(2) 其他性质与功能 逆向性
6. 常规认识 反向思考 满意结果
四自我检测
1.D
2.C
3.B
4.A
5.A
6.D
7.C 8.B
9.C
10.A
11.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