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2019)四年级上册 第1节 网络信息辨真伪 课件(24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川教版(2019)四年级上册 第1节 网络信息辨真伪 课件(24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线平行or不平行?
旋转or静止
眼睛看到的信息
网上收到的信息
2.1网络信息辨真伪
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
1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作者: 宋代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有源,树有根,追根溯源。
“下周的信息课我们就能去机房上课啦!”
“不是吧,老师说咱们下周的信息课在教室上。”
你相信谁的话?
为什么?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
有可疑之处。 电话里询问银行账号和密码值得怀疑。
用逻辑推理(信息要素是否齐全真实,逻辑关系是否矛盾、可疑)
4、张华到移动营业厅寻问情况,工作人员告诉张华他的手机号码是实名认证过的。
工作人员这些话可信吗? 为什么?
工作人员代表移动公司,解释具有权威性。(信息来源具有权威性,可信。)
2. 请你来帮同学张华分析一下,这件事还有没有可疑之处?
3、有没有别的办法对这件事进行真假考证。
学生张华接到自称是移动公司人员的电话,说他的手机号码没有经过实证,马上会被停机,需要用银行账号和密码进行辅助认证。
不可信。这个人来历不明,来源不清,说的话当然不可信。
1. 这个自称移动公司人员说的话是否可信 为什么
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2
小马过河
松鼠说:“水很深,会淹死的,千万别过去!”
老牛说:“水很浅,才到膝盖,放心过河吧,没问题的。”
你怎么看?
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2
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我们来说,有的有用、有的无用,有的真实、有的虚假....
因而,社会角色的不同也决定了信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3
前两天小文在超市买了一瓶饮料,打开后发现中奖“再来一瓶”。于是小文拿到超市兑奖。
售货员却说不能兑奖了。这是为什么?
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3
过期信息没有价值,还有很多的危害。
帖子传播9年没有停止,
导致学校每年收货几十吨,
邮局和学校均爆仓。
学校疲于应付源源不断的包裹
9年前有人发布网帖
贫困学生需要御寒衣物
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3
验证信息时效,不转发过期信息
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
1
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2
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3
信息鉴别和评价三个出发点
课堂练习
1.打手机查询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情况,为自己远出旅行做好相关准备,这主要是从信息的( )进行考虑。
A.时效性 B.价值取向 C.来源 D.实用性
2.李明收到一则短信:“尊敬的电信客户,你的手机在充值活动中,中了
iPhone 7的特等奖,请你先付手续费100元到帐号XXXXXX,收到汇款
后,我们在三天内办理好相关手续,将手机快递给您。”。请你从信息
的来源判断其是否真实可信,李明应该如何做,请选择( )。
A.李明应该汇款,自己运气好,不要告诉别人。
B.李明应该汇款,相比iPhone 7 手机,100元不算什么值得一试。
C.李明不应该汇款,应该先通过电信部门查证,若情况属实再汇款。
D.李明不应该汇款,手机短信都是骗人的。
一、单项选择题
A
C
3.“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要相信官方发布的信息”,这说明要从(  )进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A.信息的价值取向 B.信息的价值性
C.信息来源权威性 D.信息的时效性
4.小明很喜欢下棋。一天,他在网站上看到一则有关象棋比赛的通知,可赛事早就结束了。要是能早些看到这消息,那该多好!他从信息的(   )方面判断出这个信息已没有价值了。
A.价值取向 B.来源 C.时效性 D.增值性
5.同一信息对有的人有用,对有的人无用,这说明(  )。
A.信息具有时效性 B.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C.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D.信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C
D
C
对于网上收到、转发或手机上接收的各种信息。我们要做到:
一、借助工具鉴别(百度一下,便知真伪)
二、人工防御和技术防御并用。
1、人工防御:从人的思想、习惯上。
①树立防范意识 ②养成防范习惯 ③ 不好奇、不贪心。
2、技术防范:从设备硬件或软件技术上
①安装杀毒、防火墙 ②安装诈骗电话、短信拦截软件
知识拓展:抵御垃圾信息、诈骗信息
案例分析
骗子冒充老师潜入班级群,以“疫情”为由诈骗学费
2020年2月7日,家住吴江开发区的李先生,在QQ家长群里,收到了“班主任老师”发布的一个收费通知:“因为疫情影响,接教育部门通知,开始预收学费。”接着,这个“老师”在群里发付款二维码,让家长们用微信或支付宝扫描支付1300元。李先生没有仔细查看,很快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付了款。然而,当他电话联系学校老师确认相关事项时,才发现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根本没有收取该项费用。而在QQ群里要求缴费的“班主任老师”是骗子假冒的,他的QQ头像和名字都和群里老师的完全相同。发现被骗后,李先生立刻报了警。
案例分析
朋友圈晒娃,导致孩子失踪
一位3岁女儿的妈妈,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自己和女儿的互动照片。一天,妈妈带着女儿到校区楼下玩,妈妈去买水,返回时却发现女儿不见了。妈妈第一时间向公安部门报警。
通过小区的监控录像,警方也顺利地将失踪的女儿找了回来。这其实是因为妈妈过多地在网络上晒出孩子的信息,才导致了女儿失踪的事情发生。据这位妈妈的描述,孩子之所以会跟陌生男子走,就是因为那位陌生男子通过朋友圈知道了女儿的名字。3岁孩子并没有对危险的识别能力,所以就跟着陌生男子走了。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电话手表真的安全吗?
2019年3月2日,市民邱某收到儿子电话手表发来的信息说自己在学校摔断了腿,要他立即打500块钱到老师账户上,还发了一个账号。邱某不放心就给儿子的老师打了个电话,发现这果然是个骗局。
2019年5月26日,市民陈某到学校门口接孙子放学。孙子看见陈某后表示自己下午收到了妈妈的短信,称让他放学后值机区学校旁边的一个地方等她。于是陈某带孙子前往,却并未发现孩子母亲。陈某电话联系其母亲后发现其母亲并没有给孩子发过类似信息。幸好当时陈某在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结合以上三个案例和以下图片,请和你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容易造成个人信息、集体信息,甚至国家信息的泄露?
(2)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泄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