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第2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知识。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聚焦
关于地震,你想了解什么知识?
这是地震后的公路路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
猜测: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地震的呢?
你认为引起地震的是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部分?
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
模拟实验
①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
②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膜的小盒中。
③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④观察发生的现象。
两半小盒模拟的是什么?
泥土模拟的是什么?
迅速拉开或挤压小盒的动作模拟的又是什么?
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
模拟实验
①注意观察“地面”的变化;
②注意观察“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
解释成因:观察这两幅图片,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岩层弯曲或断裂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你能说说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吗?
探索:地震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描述地震时的情景:你知道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探索:地震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资料1: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了。
探索:地震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
探索:地震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研讨:你认为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是剧烈的。
探索:制作地震宣传海报
交流: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
家中自救:……
公共场合自救:……
课后探究活动:课后搜集有关地震时如何自救与互救的资料,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研讨问题,拓展认识
研讨1:根据我们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研讨问题,拓展认识
研讨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1)填空题。
①地震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地震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__(填“短暂而剧烈”或“长期而缓慢”)的。
③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了两次大地震,分别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里氏________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________级地震。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①地震只是地面震动,不会改变地形地貌。 ( )
②地震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 ( )
③地震会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 ( )
④地震发生时没有声响,静悄悄的。 ( )
⑤地震时,在室外非常安全,不用避震。 ( )
基础达标
地壳运动
短暂而剧烈
7.8
8
×
×

×
×
(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绝大多数地震是由( )造成的。
A.火山爆发 B.岩层断裂 C.山洪暴发
(2)下列选项中,由地震形成的地貌是( )。
A.平原 B.盆地 C.堰塞湖
(3)地震往往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
A.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
B.快速跑到窗边或阳台上,大声呼救
C.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在坚固的家具底下或空间狭小的卫生间里
(4)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小明将一叠纸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手压在纸的两边,用力往中间挤压,纸的中间会形成褶皱。这叠纸模拟的是( )。
A.岩层 B.土壤 C.地幔
基础达标
B
C
B
A
(5)关于地震,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B.地震可能会带来地形地貌的变化
C.地震时应迅速乘坐电梯逃离
(4)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
基础达标
C
(4)(示例)在家中:如果在一楼,可迅速跑到室外较空旷的地方躲避;如果在单元楼内,不可贸然外逃,应就地避险,如在卫生间、厨房、储物间等空间狭小的地方躲避;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不可乘坐电梯,更不能跳楼,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撒离。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应迅速躲到课桌下:地震停止后,应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迅速撇离教室,到附近开阔的地方避震,切忌拥挤、跳楼。在其他公共场所:在室外,应迅速到开阔的地方避震,在室内且无法迅速逃到室外,应迅速躲到空间狭小的地方。
某科学实验小组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们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挤压,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1)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A.研究地球的结构 B.研究火山的成因 C.研究地震的成因
(2)这个实验的类型是(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测量实验
(3)实验中的泥土代表的是( )。A.岩层 B.土壤 C.地幔
(4)图1、图2中的情景代表的是地震时的哪两种现象?
综合探究
C
B
A
④图1 中的情景代表的是地震时地面产生 裂缝,形成峡谷;图2中的情景代表的是地震时板块因挤压而隆起,形咸山脉或岛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