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专题研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课程目标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目 录孟子及背景介绍重点字词解析论证思路与特色拓展探究与思考壹贰叁肆壹孟子及背景介绍“亚圣”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人生经历: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回邹赴媵——奔赴魏国——二度奔齐——再游宋国——去宋赴鲁——讲学著书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背景补充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仁政”“王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 离娄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 价值观其一:个人修养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 《孟子 尽心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告子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其二:义利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价值观其三:社会责任感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尽心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滕文公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公孙丑下》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尽心上》人性观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 告子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 梁惠王上》贰研读文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文题解读研读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2)斯:才(3)运:运转,转动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思考探究一:分析开篇的推论仁心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政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研读文本(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2)内交:结交。内同“纳”。(3)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取。(4)恶:厌恶。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思考探究二 :如何看待“孺子”举例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研读文本(1)是:代词,这、此(2)之:补充音节,无实义(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4)辞让:谦逊推让。(5)端:萌芽,发端。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思考探究三 :如何理解四心: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研读文本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四体:四肢。(2)贼:伤害。(3)然:通“燃”。(3)达:流通,指泉水涌出。(4)保:安定。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思考探究四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扩而充之叁论证思路与特色研究论辩艺术任务一:用思维导图描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孺子将入井排比犹四体比喻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对比扩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应有“四端”若火、泉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孟子 论辩特色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②注重推理, 逻辑性强。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1.全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肆拓展探究与思考整合探究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志之所在,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谢枋得《与李养吾书》结语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不足以事父母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④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⑤自贼者也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⑦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⑧无辞让之心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⑩无羞恶之心⑩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愧、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①乍:突然②事:服侍,赡养③忍:狠心 对待别人④怵惕:惊惧。恻隐:怜悯⑤贼:伤害、残害。⑥内:同“纳”,接纳。⑦所以:……的原因⑧辞让:推辞谦让⑨要:同“邀”,求。随堂检测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②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推广并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语言有什么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