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十二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十二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简介

第31讲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综合思维: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过程,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2.综合思维: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理解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培养人地协调观及综合思维
(见学生用书P196)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期 人类活动与环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采集—狩 猎社会 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__平衡关系__
农业社会 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__破坏__ 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__不协调__,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工业社会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和谐论”(又称为__人地协调__论)应运而生
信息社会 (又称为后 工业社会)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__价值观念__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 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生态化、__低碳化__、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特别提醒】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
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1)传统发展观念
①往往只__片面__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简单地把__国内生产总值(GDP)__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__人文__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③单纯地把__自然界__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__单一目标__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__多目标__模式转变。
(3)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__满足其需求的能力__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③基本原则:__公平性__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思考】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
提示:违背了持续性原则。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特别提醒】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1)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的 扩大__生产规模__、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实现__清洁生产__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__资源消耗__
特点 社会生产多以牺牲__资源__、环境为代价 强调__环境承载力__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果 形成一种__不可持续发展__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改变传统的以“__高投入__、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__市场__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__可再生资源__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__资源节约__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__土地荒漠化__,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__海洋__ 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3)环境污染的治理
①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__绿色产业体系__,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__减排承诺__。
(4)生态保护
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②防治__荒漠化__,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扩大__轮作休耕__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__生态补偿__机制。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示:①有巨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严重;③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见学生用书P197)
课标要点一 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
【典题示例】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数罟(细而密的渔网)不入洿(池塘)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据此回答1~2题。
1.“数罟不入洿池”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B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和平性原则
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列做法符合该思想的是( C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节约用水,禁止洗车
解析 第1题,“数罟不入洿池”即捞鱼时只捞大的不捞小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2题,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会使人口不断增加,使环境、资源的压力增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属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禁止洗车不符合社会现实;封山育林,定期开禁,有利于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C项正确。
【拓展提升】
一、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
1.理论类型: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和生态论、人地协调论。
2.差异表现
人地关 系理论 产生前提 核心思想 产生结果 理论评价
地理环境 决定论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 对地理环境 依赖性大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可能论 生产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地理学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适应论 和生态论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继续深化 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长期适应或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地关系 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 用文化和生态观点认识人地关系是积极的,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片面的
人地 协调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反思并意识到以往经济行为所存 在的问题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是建立在对人地关系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指导人地关系研究及实践的新思维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2.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项目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 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 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 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 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 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 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方法指导】“两步走”判定人地关系思想
(1)第一步,判定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问题,一般都会有一个背景材料,这个材料可能是一句话(如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图片(能够反映该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或者思想的图片)、数据(能够反映该时期人类生产活动的数据)、表格等。不管是哪一种背景材料,解决此类问题要看懂材料含义。
(2)第二步,根据每个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对号入座即可。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工业社会时期——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二战”以后——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跟踪训练】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下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C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D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课标要点二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典题示例】
如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完成1~2题。
1.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  )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减少产品种类 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哪个粮食主产区(  )
A.青海省 B.河南省 C.湖南省 D.广东省
? 【素养指向】
区域认知 区域工业区位选择分析
人地协调观 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培养人地协调观及综合思维能力
? 【自主解答】1.__A__ 2.__B__
? 【解题能力】
第1题 读图分析,实施清洁生产后,利用沼气发酵后的沼渣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生产流程延长了,产品的种类增多了,③④错误;但是该厂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质的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②正确。故选A项
第2题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酒精生产需要大量的玉米作为原料。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湖南省和广东省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河南省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是主要的玉米产区。故选B项
【拓展提升】
一、多角度认识可持续发展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①内涵: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②特点
农业资源得到再生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综合效益突出 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了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二、认识传统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1.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 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化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 同 点
提出 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关注 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 同 点
根本 目标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 要求 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过程
基本 保障 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方法指导】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1)首先分析区域的区位特征、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
(3)分析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
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③发展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开放。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桑西移”是指我国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不同,产业链条长。浙江的蚕丝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日前,浙江大学建立的“蚕桑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以蚕桑新品种选育、蚕丝加工为主要研发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宜州辐射。
材料二 宜州的养蚕季节从3月一直到11月,比湖州任何一个地方长得多。目前,宜州的桑园面积已居全国县域第一,但在蚕桑品种选育、种养殖技术方面相对落后。
材料三 广西宜州示意图。
(1)说明宜州承接蚕丝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2)试分析宜州桑园大面积扩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3)请从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角度提出宜州蚕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 (1)宜州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宜州土地价格低:宜州纬度低,热量充足,养殖期长;政策支持。
(2)破坏原有植被,引起水土流失;种植单一树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
(3)完善交通网络,开拓东部地区市场;加强与浙江合作,引进先进的蚕丝生产技术和养蚕专业人才;利用对口帮扶政策,引进完整的蚕丝生产链;立足自身气候、资源和政策优势,吸引东部地区投资。
解析 该题以桑蚕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1)题,该题考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由材料可知,宜州的养蚕时间长,因其纬度低,热量充足,所以养殖期长;养蚕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及土地,宜州的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土地价格较低;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第(2)题,大规模扩大桑园种植面积,可能会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加之该地降水较多,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容易形成以桑树为主的单一植被群,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桑树的扩大种植使得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第(3)题,区域交通的发展能加快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开拓东部地区的市场;目前蚕桑品种选育、种养殖技术方面相对落后,需加强生产技术的学习和养蚕专业人才的引进;宜州蚕丝产业目前处于简单的产业链生产,为提高经济效益,可利用对口帮扶政策,引进完整的蚕丝生产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例如热量充足的气候,生产期长,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等,吸引东部地区投资。第十二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30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人地关系,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了解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阅读材料或社会调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见学生用书P193)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
(1)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__人类活动__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__生态失调__,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产生原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__强度__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2.类型——按性质分类
主要类型 表现
环境污染 __大气污染__、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 __水土流失__、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资源短缺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特别提醒】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二、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
2.生态破坏
(1)成因:人类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__开垦草原__。
(2)表现: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__水土流失__、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
(1)成因: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__有害物质__。
(2)后果: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
(3)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主要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大气 污染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__可吸入__颗粒物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__温室效应__、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 __生活污水__、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使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改变,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__人体健康__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土壤 污染 __重金属__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使土壤的__性质__、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
海洋 污染 人类活动引入海洋环境的物质或__能量__ 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__海洋活动__、降低海洋环境质量
【思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见学生用书P194)
课标要点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与地域差异
【典题示例】
2020·1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 300米、宽3 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
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 【素养指向】
区域认知 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人地协调观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 【自主解答】
用水量大,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排放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矿渣不合理处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
? 【解题能力】
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 300米、宽3 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破坏地表生态环境,引起地面断裂和沉降;矿区开发会破坏森林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矿渣与弃土堆放会引发泥石流或粉尘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废矿和有害金属会引起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在干旱区开矿、冶炼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荒漠化等
【拓展提升】 综合分析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宏观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2)资源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城市 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过度集中
乡村 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林草减少、土壤盐碱化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发展 中 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过度消耗资源
【跟踪训练】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A )
A.滑坡、泥石流      B.酸雨危害
C.臭氧层空洞 D.土壤污染
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C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
解析 第1题,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在开发利用中会对环境产生破坏。第2题,箭头b表示的是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甚至可能会引起地区性疾病。
课标要点二 主要环境问题
【典题示例】
下图为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变化统计图。1975年以来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B )
①伏季休渔 ②海域污染 ③过度捕捞 ④限制捕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从图中看出,1975年以来大黄鱼的产量呈下降趋势,且目前产量几乎为零,可推断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或者海域污染严重。
【拓展提升】多角度认识环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的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 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3.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地的盐碱化、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问题。
(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跟踪训练】
洛杉矶市(34°N,118°W)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剧增,20世纪40年代初,该市汽车拥有量达250万辆之多。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时有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答案 汽车拥有量大,尾气排放多;地形较封闭,不利于废气扩散;多逆温现象,阻碍气流扩散;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
解析 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汽车尾气排放多且不易扩散,另一方面紫外线强烈使光化学反应能够更好地进行。由此展开思路,①量多:汽车拥有量大,尾气排放多;②不易扩散:地形较封闭,不利于废气扩散;多逆温现象,阻碍气流扩散;③紫外线强烈,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的发生: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