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说课课件(共5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说课课件(共57张PPT)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教材地位
课标要求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法学法
教学立意
设计要点
01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 三国到隋唐的文化
承上启下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课程标准》分析
02
高三年级的学生已在两年的历史学习中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了解不够深入,解读史料、归纳概括的能力不足,对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的认识较为肤浅。
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加入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的图文材料,通过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们从宏观上梳理历史脉络,从细节上重点突破,多角度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03
学情分析
04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梳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状况,形成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的素养。2.通过阅读史料,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表现,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影响,把握这一时段宏观特征,形成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素养。3.通过学习,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激发民族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少数民族交融的推进过程与影响
教法学法
教法
学法
“七八工程”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辩证思考
——课前预习学案
——学会发现、自主探索能力提升
——学会一分为二的思考方法
情境教学
问题引导
信息化教学
——基于情境的问题设计
——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
本课主题
教学过程
(一)中华帝国在低谷中徘徊
(二)中华文明在动荡中发展
教学过程
回顾
回忆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构建从原始社会到东汉的历史时间轴。
设计意图:采取自主阅读教材、绘制时间轴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回忆与巩固知识,同时形成时空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从某些角度看来,这也确是事实。······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死亡。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设问:你认可材料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这一观点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究竟如何呢?这样的社会状况又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呢?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入本课内容。
(一)中华帝国在低谷中徘徊——政权的更迭
要求: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内容,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图示,注意在绘制图示时不仅要注意政权更迭时间的先后顺序还需要考虑政权分布的特点。
特点:
1、更迭频率高;
2、短暂的统一;
3、局部的统一;
4、南方与北方的对峙;
5、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对峙。
规律:魏晋时期是我国大分裂时期;民族的交融蕴含了统一的因素。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涉及主要围绕重要时间点和重要地区的重要变化,在梳理知识的时候借助图示和地图的方式,既可以更直观了解政权的更迭及特点,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讲授新课
(二)中华文明在动荡中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2、南方经济文明的进步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设问:阅读课本及地图,概括民族融合的史实?
1、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在南方建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东汉至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尤其是五胡内迁;
3、十六国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4、北方混战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统一后,孝文帝改革,一系列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学生阅读教材及地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史料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材料: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结合材料及教材,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解读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影响,提升学生历史总结与归纳以及分析材料的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能更全面的评价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贯彻唯物史观,同时也能创新历史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设计意图:教材第7课涉及,通过教师补充、讲解及学生研读材料,突破重难点。
(二)中华文明在动荡中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2、南方经济文明的进步
2、南方经济文明的进步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摘自《宋书》(南朝的刘宋王朝)
材料三: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于壮胜。 —— 摘编自邹纪万《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日》 材料五:南方民族大融合后,使得数百万劳动力纳入封建经济体系,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也必然逐步与汉人接近。因此,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开发南方的过程,是江南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根据教材及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化及成就(农业、手工业、商业);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并思考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历史教学需要“论从史出”,需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通过文字史料,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江南地区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发生的变化,最后学生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区域开发要求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全国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进而认识到魏晋南北朝虽然分裂,但也为大一统作出了贡献,能够辩证的看待这一朝代,形成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升华提升】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1.深层次的分裂:政权林立,真正统一仅有21年(280西晋统一到301年八王之乱),各地域经济文化、学术、政治“地域”色彩浓郁;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形成,也是一种内在的分裂,而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心理分裂。即使同一政权内部,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地方与地方的对抗也构成了分裂的因子。
2.复杂的民族关系:边疆民族的内迁,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强制融合,民族战争不断进行,北方地区整体“胡化”,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北民南迁带来的汉族与越、蛮、俚等族的融合。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政治对抗、制度冲突、文化融合、民族兴衰、社会转型等问题异常复杂。
3.频繁的人口迁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史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据谭其骧先生统计,从4世纪到5世纪中叶160年间,南迁人口90万,即北方平均8人中1人南迁,历史学家胡阿祥研究结论北方累计迁移500万人以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创造不断(地方书与异物志、风土记、北方民歌等)
4.特殊的社会结构:最具贵族气质的时代,梁启超曾说:“战国以后至今日,中间惟六朝时代,颇有贵族阶级”。从婚、宦、学三方面构成了特定的阶层。婚,小圈子通婚;宦:起码连续三代为五品以上;学,有专门的学术传承。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的田庄经济支撑起这一时代的贵族阶层,九品中正制又从制度上保证了这个阶层的政治特殊地位。该时期社会阶层可区分为高门、寒门、役门、吏门,各阶层政治和社会地位差距巨大。
5.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时代,制度上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制度,过渡性色彩浓郁。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发生改变。如汉代尚书到魏晋尚书台制,隋朝的三省制等;汉代地方官吏回乡任职到唐朝地方官吏回避本乡制度。
6.多元的文化面貌: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时代,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多元文化兼容发展时代,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时代。儒玄佛道并立,儒家丧失独尊地位,但儒家的政治观念,道德学说人生理想依然维系国家政教传统的核心准则,玄学更多的盛行于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之间;佛教的本土化;道教的官方化共同构成多元、开放、包容、个性的文化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时代特征,理解在动荡分裂的形势下走向统一的趋势,提升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和西晋
二、东晋和十六国
三、南北朝并立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框架回顾课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将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方便学生回顾记忆。同时提出问题“为何罗马之后再无罗马,而中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之后却引来了隋唐大一统”,突破单课教学,树立大单元学习理念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脉络,抓住本课思路。
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基础知识的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考试化,学生回顾本课知识,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作业
1、第一个环节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政权更迭的特点时,部分同学任务完成的比较仓促。对学生时空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是不能急于求成。
2、新教材中一课内容十分庞杂,如何整合才能既浅显易懂、激发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教学反思
第6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核心概念:隋唐兴替、民族政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2.教学建议:1课时;重点唐盛与衰;民族政策列表;补充南方经济
3.实施办法:
课堂导入
“隋朝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的以来近400年的大分裂,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时期。”
——费正清
【设计意图】本课的标题是《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可见教材编者将隋唐两个朝代合并在一起讲述。所以引用史学观点解释“隋唐时期”这一历史概念,也可以使学生迅速掌握本课学习的中心任务。
第6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一子目:隋朝兴亡(略讲)【提问】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梳理隋朝的基本史实,并让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出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提升学生阅读材料及归纳的能力。
第6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实施办法: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繁荣—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
①政治清明与统治者的政策;②经济发展及表现;③文化交往与民族政策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阅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曲辕犁
唐三彩
国际都市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以上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体会隋唐盛世的全貌,学生归纳唐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能更好地领会课本不同形式的史料的作用,引领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及学生研读材料,突破重难点。
(三)民族交融
唐朝民族政策
东突厥 唐朝反击并消灭东突厥,草原各族奉唐太宗为 ________ 。后叛唐自立,为回纥所灭
西突厥 唐高祖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________和________。
回纥 回纥灭东突厥。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________。后政权瓦解,后发展为________族。
吐蕃 ________入藏,嫁给松赞干布;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建________碑。
靺鞨 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唐玄宗封为________。
从战争到设置机构
册封
和亲、会盟
册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课本P35地图和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唐朝初期实行的民族政策,便于学生对唐朝的民族关系的把握,体会民族交融的重大意义。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二)黄巢起义和唐的衰亡
(三)五代十国
材料: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乾元以后,吐蕃乘机间隙,日蹙边城,或为虏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
——《旧唐书·吐蕃传》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历史地图,让学生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第6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实施办法: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2)学生自主梳理五代十国演变(阅读教材)
课堂小结
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曲折、有兴衰更替,但统一是主流,是大势所趋!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方便学生复习。利用一句话结尾,升华主题,让学生能够明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并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脉络,抓住本课思路。
教学建议:
(1)讲清隋唐兴亡的史实,从中总结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
(2)关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显不同。教学中应注意唐朝的民族政策或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这些方式反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另外应注意唐朝疆域的扩大区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唐朝的进一步发展。
(3)本课重点为隋唐盛世,但本课内容并不全面,第7课的制度创新与第8课的文化、对外交流也是盛世的表现,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以形成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整体认识。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文字史料与教材的结合,了解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发展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而更好地认识三种制度的变化趋势,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分析科举制及两税法产生背景、内容,认识到制度的产生离不开隋唐独特的时空环境。→时空观念
3.通过辩证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影响,认识到三种制度的利弊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唯物史观
4.通过对隋唐时期三种制度的讲授,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强大,培养民族责任感和归属感。→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框架回顾课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将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方便学生回顾记忆。
教学建议:
(1)突出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与秦汉时期相比,选官制度、中枢权力体系、赋税制度都有新的变化,因此需要关注制度的延续与变迁。而且要明确这些变化与创新反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日益成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2)关注隋唐制度创新对后世的启示。如科举制中的考试方式,三省六部制中的流程分工合作,赋税制度中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等,对当今中国都有重要的启示。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在梳理和概括三国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的基础上,理解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及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概述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特点,体会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领略传统文化的之美,培养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通过不同时期诗人作品中与当时历史现实有关的诗篇,体会其史料价值→史料实证
3、在梳理和概括三国至隋唐科技新成果的基础上,认识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唯物史观
4、说明异域文化对中国和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感受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认识国家的开放开明政策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力。→家国情怀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核心概念:文化多元、三教融合、文化交流与创新
2.教学建议:1课时,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讨论梳理为主,
3.实施办法:第一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1)重点难点突破:儒学、道教与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表格)
(2)阅读教材归纳:统治者“灭佛”的原因?
(3)阅读历史纵横,归纳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
时期 道教 佛教 儒学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设计意图:表格的形式展现三教的发展历程,清晰明了,方便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提取和分析,学生概括统治者“灭佛”的原因和魏晋玄学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核心概念:文化多元、三教融合、文化交流与创新
2.教学建议:1课时,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讨论梳理为主,
3.实施办法:第一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1)重点难点突破:儒学、道教与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表格)及佛道广泛传播的原因。
(2)阅读教材归纳:统治者“灭佛”的原因?
(3)阅读历史纵横,归纳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
材料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材料二:“李白和杜甫访名山、寻仙人、找仙草、炼仙丹。”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王维亦官亦隐;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
材料三:“观世音一般为男身,但为取悦和招徕妇女信徒,也为创造女性神以与众多道教女神一争高下,观音自唐宋以降便完全成为妇女形象。她慈眉善目,又专职救苦救难,深受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的喜爱。”
设计意图:对比差异、明确变化、获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核心概念:文化多元、三教融合、文化交流与创新
2.教学建议:1课时,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讨论梳理为主,
3.实施办法:
第二子目 文学艺术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文艺发展成就并探究原因?
第三子目 科技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科技发展成就并探究原因?
表格
设计意图:对比差异、明确变化、获取信息能力、鉴赏能力水平
材料一:魏晋是一个动乱而迷惘的时代,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心态发生了畸形的裂变,对文化、思想、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无形约束消失了,法律的明文制裁无效了,对天下对自己陷入了绝望,对人生对未来丧失了信心,摆脱名教而自命通达,成了当当时的流行风尚。——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05,第150页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三: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
探究:魏晋至隋唐文艺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核心概念:文化多元、三教融合、文化交流与创新
2.教学建议:1课时,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讨论梳理为主,
3.实施办法:
第二子目 文学艺术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文艺发展成就并探究原因?
第三子目 科技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科技发展成就并探究原因?
第四子目 中外文化交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略讲)
表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谓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对未来的信心。历史表明,越开放越包容,越包容越自信,越自信越进取。这种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脉络,抓住本课思路。
教学建议:
(1)凸显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纵向上看,相对于之前,儒学、文学、科技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需要注意成果之间的延续与变迁。但也出现了很多之前没有涉及到的新领域,如佛教、道教、书画、雕塑、中外文化交流等,因此要注意对各个思想文化领域的区分与梳理。
(2)重视文化成就的教育价值。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另一方面,学习文化成就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更深层次看,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是这一时期文化成就卓著的重要原因,因此兼容并蓄、开放合作是我们今天应该持有的文化态度。
五、教学反思
1.前看初中所学,后看选必内容,对于精准定位本单元的主题、核心内容、难易度等十分有好处。
2.新教材中一课内容十分庞杂,如何整合才能既浅显易懂、激发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
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路就在脚下,现在就走。
请各位领导指正!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