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百家争鸣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33张PPT。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百 家 争 鸣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人们的心灵 概念呈现 “百家”主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小农经济发展,新兴阶级崛起,社会结构变化,思想家纷纷从自身的阶级立场出发议论时政,发表见解。世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
政治因素——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这就给 “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百家争鸣”的原因(背景)文化因素——“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流落民间并传播知识,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墨翟战国墨家《墨子》孟轲儒家《孟子》《道德经》李耳韩非法家《韩非子》孙 子孙武春秋末期《孙子兵法》孙膑战国《孙膑兵法》墨 子孟 子老 子韩非子道家孔子儒家春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提出了“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影响: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儒家)孔 子 像政治教育文化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 贡献“仁”政 治:(一)提出 “仁”的学说,强调“仁”;
认为“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
“仁”另一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德”“礼”(二)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孔子政治主张实践情况:
处处碰壁,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整理古籍和教育工作。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 贡献
?兴办私学,扩大受教育的范围?讲学40多年
?重视“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常复习)实
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教
育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 贡献但有人说“有教无类”不符合快出人才的要求,“因材施教”不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你说呢?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没有可借鉴的意义呢?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平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打破阶级地位的差距,大量地招收平民子弟为他的弟子,确实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观点。
各个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心智特点,只有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是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借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 贡献文 化:编订《诗经》、《尚书》、《春秋》等。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影响重大。孔子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学们对“仁”发表了三种不同意见,你赞同谁的观点?
甲:孔子的“仁”提倡人与人相爱,有利于消除奴隶主和奴隶的 阶级差别。
已:奴隶主只会残酷地剥削压迫奴隶,不可能对奴隶施行 仁政,因此孔子的“仁”是虚伪的。
丙:孔子的“仁”是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因此他是个比较开明的思想家。 选择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 贡献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角色: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
各一人,国君。
剧情:有一个少年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了人家的钱财,被官府抓获。
如果你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你对这个孩子的行为作出怎样的评价?

儒家:认为小孩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要对小孩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小孩的道德修养。道家:认为小孩子太小,不懂事,随他去。事物都有对立面,等到小孩长大了,自然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墨家:主张非攻,兼爱,视人如己。认为我们应该把小孩当作自己,以对自己做处罚的标准来处罚这个小孩。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法家:主张制定严酷的刑法。认为小孩罪大恶极,应该对其作出严厉的处罚,以树立社会风气,维护国家的统治。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他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拜师学艺以上环节我们了解了各派主张,可谓各有各精彩。但作为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们终究会采纳哪派主张呢?为什么?
(你最欣赏哪位思想家的哪个观点?你在当时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 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以“法治”来维护。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采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当时的诸侯国会选择哪个学派?为什么?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统治者又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阶级矛盾激化。
法家主张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形势。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百家争鸣为中国走向大一统起到重要作用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E韩非子
F孙子
G孙膑
①墨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儒家
⑤兵家a主张“无为”
b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c”仁政”、“民贵”、
“君轻”
d“兼爱”、“非攻”
e“法治”、中央集权
f事备而后动
g以德教化人民
h有教无类
1、以德治国
2、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3、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4、依法治国
5、教育公平
6、以人为本古为今用“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课堂拓展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百家争鸣文士阶层的出现 思想的解放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板书设计]“兼爱”、‘非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3)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1)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要代表。老 子“无为”而治
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反对统治者侵扰人民。朴素的辨证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代表作:《老子》也称《道德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就虚”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膑“事备而后动”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敌《孙膑兵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