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章节 授课时间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 活动探究法育人 目标 1.科学精神: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2.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重难点 重点: 实践活动的特征难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 带领学生回顾哲学的知识框架 第一课包括三框的内容,第一框主要是讲了哲学是什么?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三框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框从哲学的起源、从与世界观的关系、具体学科的关系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第二框回答了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由此划分为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第三框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基本特征是实践的观点,第一次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与时俱进。 第二课唯物论,主要讲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要尊重客观规律,但同时人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 辩证法,主要讲述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即将学习的新课第四课认识论,主要讲实践和认识以及真理观。 【学生活动】学生细节复习相应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上学期的内容,也为第二单元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教 学 一、认识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1.认识的含义;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3.实践的含义、形式和特点;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情境一】 2019年12月武汉市发现多起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或家族聚集现象,初始症状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并可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现象,部分严重病例可以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休克,严重时可导致死亡。2020年1月7日,研究人员在患者标本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同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武汉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思考:人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与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由浅入深)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是人,而不是动物;客体:即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能动反映是指认识是一个积极而非被动的。 认识和意识有什么区别: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意识属于唯物论,与物质对应,认识属于认识论,与实践对应。 2.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如新冠肺炎会人传人、传染性强;会出现发热、咳嗽、嗅觉丧失等症状;对于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群体危害性更大。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如:在显微镜下看类似与皇冠;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75%的酒精可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二者关系:(1)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思考相应问题,由人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由浅入深的认识使学生指导认识是人的积极主动地过程,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实践 【教师活动】 情境二: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口罩的生产和使用 思考: 1.是谁创造了这些活动?2.这些活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属于精神活动吗?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注意:①实践主体:人;②实践客体(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性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如农业生产、植树造林; 变革社会的实践:阶级斗争、改革………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判断:下列哪些活动是实践活动? 1.老马识途2.退耕还林3.教师讲课4.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5.学生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思想6.改革开放7.中国研发制造出新冠疫苗第四针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问题: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活动是实践吗?由哪些要素构成?其过程和结果有什么特点?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疫苗研发的主体是人,疫苗研发中所用的各种药物、试剂是实践的对象,研发疫苗中所使用的实验室、显微镜、各种设备是实践的手段,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客观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结果都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具有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具有客观性。人们在研发疫苗的过程中要遵循药物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且这个过程和结果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不是想几天完成就几天完成。 (2)主观能动性 对于像流感这样的大流行疾病,只有疫苗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也因此,国家已下定决心,以人民的健康优先,不计成本都要研发,必须研制出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3)社会历史性 为抗击疫情,陈薇院士带领团队研发重组新冠疫苗,在国内和国际率先进入临床试验,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思考研发疫苗是单个人能完成的吗?古代遇到天花的瘟疫时,为什么不研发疫苗进行防护?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三、实践和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新冠病毒在武汉爆发后,感染人数不断上升。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带领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经过临床救治、数据收集、病毒检测和流行流行性病学的调查,得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结论。 思考:1.钟南山院士是如何得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的认识的?2.我是如何得出新冠病毒“人传人”结论的认识的?我没有进行实践活动也能获得认识,与上面结论矛盾吗? 注意:(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①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②间接经验:通过读书等方式获取他人经验。如:神农尝百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广泛性、变异性、变异性、复杂性等特点,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认识。 思考:为什么今天仍然要继续加深对新冠病毒的认识? 如:吃一堑,长一智书到用时,方恨少区分:来源和动力(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认识,强调认识从无到有的发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强盗认识的”由浅入深“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关于新冠病毒、新冠疫苗的谣言一刻未停,你能分辨这些谣言的真假吗?用盐水、茶、醋漱口可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反应越强效果越好?新冠新冠疫苗有效期仅有半年? 思考: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吗?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呢? 国际紧急医学期刊研究者对参与疫苗关键临床试验的33名受试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接种后的第209天,所有年龄组受试者体内的抗体活性均保持在结果水平。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认识本身回答。(权威的观点、科学的理论、多数人的意见?)(2)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3)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如果认识与实践产生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新冠肺炎自爆发以来,病毒溯源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明确病毒到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传播轨迹。这是全球科技界的责任,也是疫情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病毒溯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科学的防控疫情,应对威胁。如:学以致用精通的目的全在应用知是行之始,行使知之成 概括—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2.树立正确的认识,坚持真理;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堂小 结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回到实践中去,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作业布 置 完成本框体对应的达标检测板书设 计教学反 思 所得:教学案例有趣、教学逻辑严密,知识讲解透彻 所失:教师讲解过多 所改:放手课堂,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