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表格式)

资源简介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
章节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育人 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公共参与: 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难点: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 复习导入
新课教 学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教师】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 【学生】思考:马克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比如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原始人通过群体狩猎获得食物,奴隶社会中奴隶在奴隶主的鞭子和锁链之下强迫从事劳动,这就是不同的生产方式。这一过程中首先有不同的劳动者,还有他们所使用到的劳动工具,有在生产劳动者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所以社会生产方式其实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教师】 生产力 (1)含义: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其中劳动者也就是人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它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劳动资料主要指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比如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经历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反映的都是劳动工具的进步。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所加工的事物。在这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而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物的要素。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图片反映的体现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和劳动劳动资料是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图片可以看到第一幅图的劳动者是原始人,劳动资料是打制石器,劳动对象是天然食物;第二幅图的劳动者是现代农民,劳动资料是机器,劳动对象是农作物。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到图二比图一生产力发展了,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素质或技能提高,而使用到的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最后劳动对象范围越来越广了。 2.生产关系: (1)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2)基本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产品分配关系(如: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剥削与被剥削、平等互助)。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产品分配关系和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当你还是小朋友的时候,你邀请你的好朋友来家里一起玩玩具,首先玩具是归你所有的,所以你有权决定把你的奥特曼、钢铁侠、遥控汽车分给谁,它决定了产品分配关系,也决定了你与伙伴之间的一种主与客的关系。在假设一群小伙伴去公园玩滑滑梯,首先滑梯是公有的,是一个公共设施,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我们应该是排队去滑滑梯,我们之间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就是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我国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分配方式:因为在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就决定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决定了我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 【教师】素材:“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解释:“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和“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其中蕴含着一个规律那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如生产资料所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社保政策等等。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团体等国家机构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价值观等。 3.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发展 所以从中我们发现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此特征也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 通过人类社会经历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形态,所以我们说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的社会使用了不同的生产工具,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社会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这叫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而再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一整套社会和国家管理的制度这叫上层建筑,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那社会基本矛盾如何解决? 1)阶级社会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
解决方式: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方式:
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师】“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据统计,仅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农民工累计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学生】思考: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和行动上) 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为了谁,依靠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历史观: 【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堂小 结
作业布 置 完成本框对应的达标检测
板书设 计
教学反 思 所得 所失 所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