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儒学 道教 佛教汉朝魏晋 南北朝隋朝 唐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特点多元共生思想活跃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柏杨 《中国人史纲》(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问题1: 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葛兆光《中国思想史》(3)儒学自我伦理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问题1: 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3)儒学自我伦理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4)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问题1: 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江南(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李唐统治者尊奉老子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僧人放弃家财,舍弃妻子,不听音乐看美色,可以说是谦让到了极点。怎么能说是违背了圣贤的言论不符合孝的要求呢?豫让吞炭漆身,聂政 (割)面自刑……君子以为勇而死义。不闻讥其自毁没也,沙门剃除须发,而比之于四人,不已远乎”《牟子理惑论》,引自僧祐撰:《弘明集》卷一并序佛教:以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解释佛教思想与戒律,渐趋本土化问题2: 儒、佛、道三者相互影响有哪些表现?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魏晋玄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竹林七贤图(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儒学复兴运动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韩愈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三教并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虎溪三笑图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1)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3)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2)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严重威胁政府利益;问题3: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范缜《神灭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应对:反佛灭佛运动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僧人)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佈?”(周武)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广弘明集》1、文学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田园诗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以陶渊明为代表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归田园居》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注重韵律与对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语言质朴,风格豪迈二.文学艺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755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将进酒》节选李白(736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无题》 李商隐(晚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问题: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唐朝二.文学艺术2、书法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北魏时期《杨大眼造像记》南方:飘逸个性北方:严整规范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2、书法二.文学艺术(3)隋唐时期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唐 怀素:《自叙帖》顾恺之·洛神赋图3、绘画二.文学艺术(1)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2)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画圣”。云冈石窟4、石窟二.文学艺术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中西荟萃 民族交融 情景交融领域 成就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舞蹈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进入黄金时代,“诗仙”“诗圣”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隋唐创新风格,颜体和柳体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圣”吴道子因佛教传播而修造的石窟是艺术宝库隋唐乐舞受西域和邻国影响,风格多样(胡旋舞等)思考:这一时期取得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哪些特点?成就突出融合创新风格多样领域众多二.文学艺术领域 朝代人物 成就数学 南朝祖冲之农学 北朝贾思勰地理学 西晋裴秀建筑 隋李春印刷术 隋唐火药 唐天文学 唐僧一行医学 唐孙思邈唐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特点: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三、科技1、佛教交流法显、玄奘至天竺,求得真经万世传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求法长安学问僧高僧空海归东瀛(1)传入:高僧来华和中国僧人西行取经(2)外传:鉴真东渡和日本、新罗僧人来华四、中外文化交流2、其他方面(1)唐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3)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四、中外文化交流音乐、历算、佛教等造纸术等技术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建筑等中华文化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问题: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2、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3、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4、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5、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四、中外文化交流1.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周积明《魏晋—盛唐文化总体性论》(1)魏晋南北朝文化打破两汉文化独尊的文化模式,多元发展,不断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2)隋唐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等。问题探究2、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4)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问题探究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5)交通:对外交通发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多元共生达到高峰兼收并蓄领先世界特点政策 文化政治 经济 交通原因立足时代理解文化发展国家强盛课堂小结透过文化品味时代变迁交融创新全面繁荣领先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