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把握文意,识记常用文言词语。(重点)赏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难点)结合背景,理解“闲人”含义,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难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背景链接:苏轼一生有远大政治抱负,却因坚持己见,多次被贬。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责授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差)。昔日的很多朋友怕受牵连纷纷离他而去。元丰六年,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作者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此地, 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朗读,感韵味1.听录音范读,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2.读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fēng)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 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读第三遍,思考下列字词的意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比一比: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翻译课文,每人一句进行接力,看哪一组翻译的又快又准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词语进行简要概括。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中庭)“我”和张怀民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精读课文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4.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欣然”“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欣喜之情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 闲适5.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月色入户——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不 “闲”反衬“吾两人”闲)资料助读: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贬谪的悲凉6.如何理解“闲人”?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闲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归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欣然 贬谪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反差←→小结: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