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内涵和基本要求。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政治认同。2.公共参与: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任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公共参与意识。3.法治精神:动者、消费者、经营者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建设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3.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难点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课前预习1.结合课本知识,填空或填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1)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______体系。(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______体系。(3)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______体系。(4)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______体系。(5)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______体系。(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______体系。(7)充分发挥______作用、更好发挥______作用的经济体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各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______、______。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______,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_______。要求:措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_______。(2)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①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_______目标:实现_______、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要求:必须深化____________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②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_________体系。目标: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求:◆必须实施_______战略。◆必须实施____________战略。③建设更高水平________________。目标: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____________方向转变。要求:必须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_____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____的方向发展。(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________,充分发挥_____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____________,全面贯彻___________,坚持以___________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措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推进__________形成新格局;加快__________;推动____________;率先实现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战略的总目标: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5.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__________________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符合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_________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__________________,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__________________,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发挥__________________、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四知识梳理1.措施 具体内容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目标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要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地位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措施 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目标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地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措施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原因: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措施: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3.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目标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要求 必须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①总体要求: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地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措施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措施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3、发展开放型经济①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②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总体要求:总之,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五自我检测1.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表示: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对此,以下传导正确的是( )A.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减少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配置→控制资金投入高碳行业和领域B.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全部财政资金支持→完成低碳转型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C.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持续下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不断降低D.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强有力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资金向绿色经济方向聚集2.2022年0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发布,强调要健全消费标准体系。健全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节能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以及平台经济、跨境电商、旅游度假,餐饮、养老,冷链物流等领域服务标准。健全消费标准体系( )①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客观要求②是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需要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④旨在通过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克服市场缺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激活乡村各种要素,提高乡村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与效率。建设数字乡村有利于( )①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巩固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数字经济为乡村赋能③优化乡村要素组合,提高乡村的全要素生产率④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时间节点,三个阶段目标。浙江准备通过10项举措、三大保障,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有序推进。为此需要( )①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质量的低碳产业体系②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③加速淘汰传统产业,统筹推进碳减排碳中和工作④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数商兴农”工程。“数商兴农”着眼于改善农村电商的基础设施、物流配送和农产品电商化,促进产销衔接,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实施“数商兴农”旨在( )①借助技术优势,实现新兴产业代替传统农业②推动农村所有制结构变革,助力乡村振兴③营造乡村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激发乡村业态活力④推动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钢铁企业A(央企)和B(地方国企)重组,地方国资委将所持B企业51%股权无偿划转给A企业。两家企业在铁矿资源储备和采选技术方面都有优势,重组后可推进钢铁板块和铁矿石板块整合运作,粗钢产能将跃居世界第三。该重组有利于( )①提高国有资本在钢铁行业中占比,放大国有资本功能②实现A、B公司股权多元化,激发国有企业市场活力③增加铁矿石供给,维护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④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广大市场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2021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的积极意义是( )①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公平竞争②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③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④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根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它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使数据要素跨城流动,在缓解东部能源紧张问题的同时,有效发挥西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织就全国算力一张网。推进“东数西算”工程( )①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虚拟经济发展活力②助力数字经济,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③推动东西部优势互补,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④提升绿色能源使用率,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在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上下功夫,切实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科技现代化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是( )①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产出效益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价值增大→提高农业竞争力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业转型升级动力④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生产工艺→确保农业提质增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见下图)是中小企业中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央财政于2021年至2025年,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这些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国家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旨在( )①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发挥其在促就业稳增长中的作用②提升企业在细分领域的创新能力,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③解决“卡脖子”问题,提高关键技术及领域国产化水平④提升非公经济活力与竞争力。更好地控制国民经济命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三课前预习1. 产业体系 市场体系 收入分配体系 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绿色发展体系 全面开放体系 市场 政府 一体建设 一体推进2. 根本性问题 重中之重3.. 现代化经济体系 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城乡区域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 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 经济制度 市场 政府作用 新发展理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 西部大开发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部地区崛起 东部地区优先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5.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 国际竞争 社会经济活动 产业体系 市场体系 绿色发展体系 全面开放体系 市场作用五自我检测1.D2.A3.C4.A5.D6.D7.D8.C9.A10.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