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章,理解课文主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多方式朗读,师生合作探究,体会故事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丰富阅读体验,懂得做人要方正、诚实。
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本书,书的编写者选社会名流的生活小事随手而记,以德行、方正、豪爽等分类编排,读书中故事,既可了解当时社会的风气,又能感悟做人的道理,这本书被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如果我们想成为品德高尚之人、在纷争的时世拥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必读此书。这本书就是《世说新语》,今天,我们将与大家一同学习书中的一个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便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王雨阳的作品。
预习成果展示
◆作者名片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全书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叙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咏雪》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 ,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是一种好品格。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大类。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体知识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整体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你争我抢:
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期日中
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
5.元方时年七岁
6.尊君在不 ”
约定
中午时分
不再等候就走了

当时
通“否”
文言文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字通( )”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前去
古义:拉
今义:引用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照看
文言文知识积累
3.特殊句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
家君
文言文翻译方法
具体可概括为:
留:
删:
补:
换:
调:
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等照用不翻译
不需要翻译的词可以删去
翻译时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句子的主语
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
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约定
中午时分
不再等候就走了

年龄
尊称,您的父亲
通“否”
等待
离开
嬉戏
当时
尊称,“您”
疏通文意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
门不顾。
语气词,“啊”
丢下,舍弃
离开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信用

回头看
理清思路,讲述故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做人要讲诚信,讲礼仪
问题探究
“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
明确: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明确: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元方的回答已经让友人感到惭愧,为何他不接受友人的歉意呢?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吗?
明确: A. 不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是对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行为的鄙视,他看不起友人,教养良好的他不愿在与这么没教养的人谈话。“不顾”二字带有坚决的意味,是他对诚信有礼的坚持
或者说元方对友人失约、骂自己父亲的行为十分生气,“不顾”表示他很愤怒。
B. 无礼:友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元方没必要再为难友 人,这种行为很不大度宽容,也是无礼的表现。
C. 元方毕竟只是个孩子,这也许只是孩子式的骄傲。
礼貌
聪明机智
懂礼识仪
无信无礼
知错就改
友人
元方
诚信
礼貌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拓展阅读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翻译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
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称呼
(亲属)
别人的
父母:
尊君,令尊
令堂,令母
儿女:
令郎,令爱
妻子:
尊夫人,贤内助
自己的
父母:
家父,家母
儿女:
犬子,小女
妻子:
内人
课堂练习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传统礼貌用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阁下访问寒舍,在下深感荣幸,快快请坐。
B.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C.先生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再见。
D.回到老家以后,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言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创新题:请你发挥想象,依《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节,假设一个对话情境,猜想友人见到陈太丘后,两人分别会说什么呢?(30字左右)
课堂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文字简省,但是故事起伏有致,人物个性鲜明。
通过教材这两篇短文,我们能够略微感知魏晋时代士族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世说新语》记录了很多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他们以真性情、真行为举止,成就了“魏晋风度”,诠释着魏晋名士的群体人格。
建议同学们课余品读《世说新语》其他篇章。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如《孔文举小时了了》等名篇),文学阅读课交流。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