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单选题1.公元前660年,齐桓公派高到鲁国《春秋》载“齐高子来盟”,会盟后,齐桓公便开始了“存邢救卫”的军事行动。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又与“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齐国接连会盟旨在( )A.取代西周王室的地位 B.为其争夺霸权作准备C.推行友好的外交政 D.稳定动荡的政治局势2.表1内容 出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墨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白虎通》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孟子》赵岐注表1为史书有关“春秋五霸”的记载。这说明,春秋时期( )A.诸侯间纷争不断 B.卿大夫势力的膨胀C.周天子不复存在 D.各民族进一步交融3.战国时期的许多文献中“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有关夷夏的记述着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及其原因,如《管子 小匡》即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诸侯中国”并举的记述。这反映出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民族政权形成均势C.民族差异逐渐消失 D.民众渴望国家统一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周边以及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夷狄不少都接受了华夏文化。这一时期文献中与夷狄对立的“华夏”“诸华”等概念逐渐消失。这说明,当时( )A.华夏文化影响力减弱 B.戎狄蛮夷力量的增强C.诸侯国间矛盾的加剧 D.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5.《战国第》出易载,古时”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现在“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万家之“万家之邑”“万户之都”已到处存任。这一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城乡间商业活动频繁 B.说明兼并战争促进商业发展C.导致城市政治功能不断丧失 D.与工商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6.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圆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 “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8.商鞅“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在“二男”或“多男”的家庭中有两个或更多的成年男子及妻子与父母同居,即为“联合家庭”,根据“分异令”,这个联合家庭就要“倍其赋”。商鞅这一规定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 B.发展小农经济C.剥夺贵族特权 D.加强民众管理9.商鞅变法在各诸侯国变法中是比较晚的,它是在充分吸收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商鞅把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且加以公布实行,并增加连坐法。这说明商鞅变法( )A.是最彻底的变法 B.借鉴与创新并举C.顺应了君心民意 D.涉及面较为广泛10.《过秦论》中道:秦孝公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增强了秦国综合实力 D.促进了秦国经济繁荣11.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商周时代,文化由王室控制,全尤私门著述,仅有的典籍如《诗》《书》等由王室或公室文化官员整理、授受。“礼崩乐坏" 之后,先生掌握的“旧法世传”之学分解为“私之学,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此种变化反映出( )A.文化由统一走向分散 B.礼制下移推动学术下移C.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D.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显学12.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来拜见孔子的人,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他就没有不教诲 的,这一做法( )A.导致社会等级差别逐渐消失 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C.瓦解了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3.老子认为,人应效法道(自然)而生活,如果人人都能“谦下不争”,社会才能稳定。该主张( )A.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B.意在培养大的血德索养僧C.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D.体现了广大中的愿望14.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较为自由的社会流动性促成了平民的第一次自觉,在这一“自觉”下出现了(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深 D.墨家学派15.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出现较晚,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提出了系统治国理论C.重视维护君主的权威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16.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宣称:“如欲平治天,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 “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 传统上,东周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铜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 说辩于诸侯之间,尤其是进入战国这一段历史上号称“百家争鸣”的时代后,各种政治哲学兴起,既富有内容,又多品目,兹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再也无具有如此精到的时候。——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竹等方面说明“百家争鸣” 兴起的背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是当时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的学说往往反映“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认为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他反对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浪费,要求节约开支,葬礼从俭。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他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对这些人中“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参考答案1——16:BAADBDAB BCBBCDDD17.(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巳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氐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并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18.(1)同: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重建政治秩序。(答出一点即可)异: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社会变革,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背景:①经济:铁犁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竞相招贤纳士。④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学术下移。19.( 1)主要思想:重视劳动;提侣节俭(或“节用”“节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2)时代背景:封建经济的重大发展;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变法运动风起云涌;社会阶级关系出现变化;学术文化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