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学习目标必备知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能力:明确市场资源配置的缺陷及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并体悟国家建设市场体系的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感悟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的重大变化,逐步增强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2.科学精神: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辩证看待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缺陷。3.法治意识: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参与主体要遵守法律,树立法治观念。4.公共参与:公民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基础梳理考点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①重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②必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考点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我国经济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a.目标: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b.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原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措施: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原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措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b.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措施: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3)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a.目标: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b.措施: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3.总要求:总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易错提示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以乡带城、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答案:×解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2.浙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区,说明浙江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答案:×解析:浙江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并不意味着其率先实现乡村振兴。3.实体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答案:×解析: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能更好顺应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导权。答案:×解析: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而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导权。5.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答案:√解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深化探究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信办推出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阿里利用自身数字产业优势,重点建设农村物流体系,盒马的数字化冷链能实现6个小时从西部山区直达东部餐桌,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需求,甚至可以在信息畅通的作用下,从销售端反作用于生产端,倒逼农村产业的品质升级,实现订单农业模式。阿里云智慧农业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建立高科技的数字农场,帮助农户实现智能种植。结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知识,分析持续推动“农村新基建”的意义。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发展,中国速度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难题: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和方法;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相对滞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虚拟经济发展根基不实等等。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面对上述难题,应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随堂训练1.2021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频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时表示,将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准将为实体经济带来约1-2万亿元长期资金。之所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因为( )①实体经济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②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③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④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座”和“根基”。下列举措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 )①扩大小微企业的投资渠道,国家直接参与小微企业的投资经营管理②推行简政、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实体经济制度性交易成本③借助市场化手段激发社会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金融领域④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探索“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领域“卡脖子”问题的解决路径,极大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配套能力、制度环境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可见,我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意在( )①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②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③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④提高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已累计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海南自贸港),区内试行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制度,进一步放宽金融和制造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贸区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设立自贸区意在( )①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②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有效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规避因贸易摩擦带来的贸易风险④全面开放市场,强化竞争机制,培育中国经济新优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下列属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③大力推进降费减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崛起,包括汽车航空等在内的产业链条正逐步向中国转移。面对这一趋势,我国应该( )①通过科技创新加大制造业改造力度②坚持以“引进来”取代“走出去”③扩大投资,不断扩大制造业规模④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出发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深化探究1.答案:①农村新基建有利于大数据和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②农村新基建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乡村振兴。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知识,分析持续推动“农村新基建”的意义。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解题的步骤是原理与意义相结合。“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需求”说明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销售端反作用于生产端,倒逼农村产业的品质升级,实现订单农业模式”说明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高科技的数字农场,帮助农户实现智能种植”说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整合以上信息,组织答案即可2.答案:①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和方法。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落后,虚拟经济发展根基就不实。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相对滞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④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随堂训练1.答案:C解析:“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①错误。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②④正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③错误。故选C。2.答案:C解析:国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①错误。③不符合题意,社会资本更多投入金融领域,就会减少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②④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提供了人力资源,符合题意。故选C。3.答案:C解析:我国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探索“工业四基”领域“卡脖子”问题的解决路径,极大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等,说明了我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意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我国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完善产业发展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等,而未涉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4.答案:A解析: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海南自贸港)内试行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制度,进一步放宽金融和制造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贸区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这说明设立自贸区意在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也是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有效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①②正确。规避因贸易摩擦带来的贸易风险不是设立自贸区的目的,③错误。设立自贸区的目的是扩大开放,不是全面开放市场,④错误。故选A。5.答案:C解析:“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大力推进降费减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②③正确。“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是在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6.答案:B解析:①④符合题意,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崛起,包括汽车航空等在内的产业链条正逐步向中国转移。面对这一趋势,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科技创新加大对制造业的改造力度,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②说法错误,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引进来’取代‘走出去’”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制造业规模”表述不科学。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