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运动的规律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了解规律的含义,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3)了解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4)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与要求。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2.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和内涵,能够认识和分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弊端。3.公共参与: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三、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及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教学难点:规律的特点、了解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生活中的运动什么是运动?这些运动是怎样的?新课讲授规律是客观的探究一: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成功组网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上充分肯定“北斗”系统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对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你知道多少?和同学们分享一下。(2)什么是运动?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的事物?(3)归纳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点拨:(1)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实际上我们的北斗定位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北斗系统,官方名称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也被称作北斗一号),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做实验的。从2000年开始,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定位服务,主要是在我们国内。直到2012年,北斗一号的最后一颗卫星寿命到期,该第一代系统才停止运作。第二代北斗系统,官方名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被称作北斗二号),该卫星系统包含16颗卫星。2012年11月,第二代北斗系统开始在亚太地区为用户提供区域定位服务。主要侧重亚太区域的覆盖。第三代北斗系统,官方名称还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被称作北斗三号),从2015年中开始建设,计划今年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北斗三号由30颗卫星组成,可以为全球提供定位服务。②目前我们说的北斗定位系统,主要是指北斗三号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空间段即太空中的卫星,其又根据所在轨道位置的不同,划分为3颗静止轨道卫星、2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地面段即处在地面上人可以触摸到的控制管理设备部分。其又分为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三部分。用户段即用户的终端,既可以是专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机,也可以是同时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接收机。接收机需要捕获并跟踪卫星的信号,根据数据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定位计算,最终得到用户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2)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探究二: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传承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环境塑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思考:什么是规律?“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点拨: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双减”政策尊重了教育发展规律,遵循了学生群体发展规律,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双减”政策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三:唐某在农村长大,乡亲们养鸡是他从小就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6年前他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养鸡创业。他在走访中发现,散养土鸡虽然很受消费者欢迎,但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辨认,而一般养殖户也无法向消费者证实。如何破解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到运动步数小程序的启发,琢磨着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养殖中。他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溯源脚环,实现对养殖全过程的严格把控,解决了供需之间关于农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数据实时同步、不可篡改,所以这种鸡也被叫作“跑步鸡”。借助新技术,养鸡这样的传统产业也变得高大上起来,“跑步鸡”成了“放心鸡”,“跑进”了全国大市场,“跑出”了好收益。6年来,“跑步鸡"项目累计带动1800多户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思考:唐某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村民养鸡致富的?点拨:(1)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唐某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实地调研获取市场信息,从生活中获取解决产销问题的灵感。(2)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唐某借助新技术推动传统养鸡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唐某遵循市场规律,面向市场进行养殖,解决了市场主体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探究四:故事1:凯巴伯森林的鹿和狼人们因为痛恨凶残的狼,喜欢美丽的鹿,而去特意盲目地保护鹿,残忍地捕杀鹿的天敌。让鹿得到大量繁殖的机会,鹿群的总数竟然超过了十万只。随着鹿群的繁殖,森林里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同时,疾病在鹿群中迅速地传播着。仅仅两个冬天,死去的鹿就已经不计其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里还剩下八千只老弱病残的鹿。美国政府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1995年,美国政府从加拿大空运了一群野狼,并将它们放入森林中。从此,快速繁衍的鹿群放慢了繁殖的脚步,它们又恢复了正常的食物链,凯巴伯森林渐渐地变得绿意盎然,回到了以前的生机勃勃。故事2:画蛇添足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帮忙办事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 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给蛇画起脚来。正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你得到什么启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究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功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功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画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对于变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目前,该校“开心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5亩地扩大到20多亩,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届时,劳动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关于劳动课程标准的施行,网友们各抒己见。观点一 要创新机制、优化模式,多措并举、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观点二 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同心同向,是劳动课程取得有人实效的重要一环。在全社会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让热爱劳动蔚为风尚,青少年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真正以劳动为荣。观点三 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读好书、当白领,就是为了“告别劳动”。所以长远的劳动精神培养很重要,要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热爱。观点四 课程资源的缺位将阻碍劳动课程的落实。因此,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热情。……思考:该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点拨:①该小学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开设劳动课程。②该小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开发新的劳动课程,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③该小学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起来,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探究六:据2022年6月17日人民网报道,近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内蒙古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沙漠景观旅游、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六大类型沙产业。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百姓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结合全区实际,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力度。经过多年实践,内蒙古在技术措施上,探索形成了种子改良、节水抗旱、封沙育林等一大批适宜不同沙化类型地区的技术模式。创新了微创气流法造林、甘草平移种植、削峰填谷治沙、无人机飞播造林固沙等技术,显著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从与沙抗争到人沙和谐,内蒙古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思考:内蒙古防沙治沙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点拨: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结合全区实际,从与沙抗争到人沙和谐,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具有区域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技术模式和技术方法,显著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③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内蒙古坚持防治并重、治用结合,树立市场化、产业化思维,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人民收入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百姓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课堂小结本课时主要讲了意识的作用,这一课时是前一课时的拓展和延伸,两课时主要讲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个原理的主要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六、板书设计运动的规律性一、规律是客观的1.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3.物质运动的规律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2.具体要求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学案及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