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学习目标必备知识: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关键能力:明确市场资源配置的缺陷及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增强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政策的认同。2.科学精神:认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3.法治精神: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4.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尝试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建议,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基础梳理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②必然性: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劳分配①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②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③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④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⑤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性。a.提高效率: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b.体现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①按生产要素分配。a.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b.意义:这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考点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必要性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②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①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②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③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④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易错提示1.某种粮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答案:×解析:该种粮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是在公有制(这里是集体经济)范围内取得的劳动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而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答案:√解析:收入分配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对收益总额进行的分割,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3.第三次分配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答案:×解析: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4.生产要素的分配激励,缩小了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答案:×解析:坚持按劳分配、完善生产要素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产要素的分配激励,会扩大收入差距。5.按劳分配意味着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的劳动者的等量劳动可以得到等量的报酬。答案:×解析: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所以,等量劳动在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企业的报酬往往不同。深化探究1.财产性收入是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有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此有专家建议,要通过各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财产收益分配权的确权和保护;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在土地收益以后再增加一些财产性收入;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谈谈如何才能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2.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以下几方面差距: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呈现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为8%-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为4%-5%;某些垄断性行业人均年工资超过6万元,而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大都在2万元以下;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拥有的财富占全部城市财富的45%,而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拥有的财富仅占全部城市财富的1.4%。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随堂训练1.农民张某一家2021年总收入为34000元,其中种地获得收入152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8000元,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收入100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800元。下列关于张某一家的收入分配方式分析正确的是( )①种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②入股村办企业所得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③打零工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党的十九大以来,优化收入分配的有关政策不断出台,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也日趋丰富,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下列对居民收入途径判断正确的是( )①市民出租房屋所得的租金——经营性收入②农户获得的政策性生产补贴——转移性收入③单位给员工发放的奖金——劳动性收入④农民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影响下,高收入群体通过捐赠、慈善和志愿服务的方式,实现对低收入和低生活水平群体的帮扶,依赖的是人们自觉自愿的捐赠和慈善行为。党中央十分重视第三次分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对其重视程度提升至新高度。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 )①说明政府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②有利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改善民生③是实现分配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④旨在健全以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收入分配机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早安,打工人”这个属于劳动者的网络流行语,跨越行业、性别、地域、年龄,平凡中透露着追求,努力中表现出倔强。全社会要尊重“打工人”,因为( )①劳动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②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③每个劳动者都能从事各种形态的劳动④任何收入归根结底来自劳动创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某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以后,许多村民在股份合作企业找到了工作,有了工资收入;有的村民在村里办起农家乐,一年能挣10多万元;许多农民把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出去也能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2021年2月,该村迎来第四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关于该村村民的收入方式,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所得属于转移性收入②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③村民在村里办农家乐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④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深化探究1.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收入,为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制度保障。②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同步增长。③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积极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才能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收入与分配的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通过各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财产收益分配权的确权和保护”可从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在土地收益以后再增加一些财产性收入”可从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的角度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切实缩小城乡差距”可从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再分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角度分析作答。2.答案: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除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④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解析:本题题目类型措施类主观题,答题范围经济生活,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本题难度不大,熟记教材知识点,规范答题即可。教材从一个制度保证,两个重要举措的角度重点说明,注意回答时知识点一定要展开,特别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更要细化。解答此题,依据材料可知,城乡居民、行业收入差距都比较大,因此还要回答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如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打破垄断经营,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随堂训练1.答案:B解析: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进行的分配,因此种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①符合题意;入股村办企业所得分红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②说法错误;打零工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③符合题意;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再分配所得,④说法错误。故选B。2.答案:C解析:市民出租房屋所得的租金属于财产性收入,①判断错误。农户获得的政策性生产补贴属于转移性收入,②判断正确。单位给员工发放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属于劳动性收入,③判断正确。农民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④判断错误。故选C。3.答案:C解析:按要素分配属于初次分配,不属于第三次分配,而且第三次分配的主体不是政府,①错误。高收入群体通过捐赠、慈善和志愿服务的方式,实现对低收入和低生活水平群体的帮扶,这有利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改善民生,②正确。党中央十分重视第三次分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说明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分配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③正确。社会保障属于再分配,不属于第三次分配,④错误。故选C。4.答案:C解析:劳动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①错误。社会有分工,每个劳动者不可能从事各种形态的劳动,③错误。全社会要尊重“打工人”,因为任何收入归根结底来自劳动创造,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5.答案:D解析: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所得属于财产性收入,不是转移性收入,①错误。股份合作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因此,员工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②说法正确。村民在村里办农家乐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不属于财产性收入,③说法错误。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所得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④说法正确。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