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 讲义+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 讲义+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
教学目标 了解一词多义,实词和虚词。 掌握翻译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翻译句子的方法。
一词多义
【方法归纳】
一、 实词。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加字法: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了词总量的绝大多数,而古代汉语则以单音节词为主。要把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就需要把这些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实现这种变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一个最贴近原词意思的字。
2. 换词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来调换古文中对应的某个词,使之表达出与原词相同的意思。
3. 字形分析法:从造字方法上看,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少部分是会意字等。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构成,会意字由意旁构成,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或有表意作用的声旁)和会意字的意旁,就可以得出汉字的本义。因此,在翻译实词时,也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字形来把握它的意义。
4. 成语推敲法:就是借助与实词相关的成语的意思来推敲实词的词义。由于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袭使用的固定短语,它的词义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当我们要解释某个实词时,可以先联想与此词有关的成语,再根据这个成语的意思,推敲出该实词的词义。
二、 虚词。
解答此类试题,我们应掌握下述技法,结合语境去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了解常用虚词的用法规律,这是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确定虚词意义的前提。了解常用虚词的用法规律,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靠平时学习的积累,二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来掌握。
2. 在阅读中可从下面四个角度来理解虚词。
(1)虚词在句中的位置。这是理解虚词的第一步。如“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表示下面是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的意义。
(2)虚词在句中的词性。学会辨别虚词在句中的词性,是正确理解虚词的关键。如“为”,可作介词,也可用作动词。
(3)虚词在句中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判断虚词所在句子的语气,从而把握虚词在句中的作用,以达到准确翻译句子的目的。
(4)虚词在句中的意义。随着语境的变化,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三、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 类似联想。如:引(拉弓—延长—牵引—引导)。
2. 接近联想。如:兵(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 对比联想。如:去(离开—除去—舍弃)。
翻译句子
方法归纳
解答翻译句子题,可采用下述“妙招”:
1. 逐词对应。即按照句子的顺序逐字逐词地翻译,然后连缀起来。
2. 替换词语。即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 保留词语。即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等。
4. 添枝加叶。即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这种方法适用于省略句式。
5. 调整语序。有些句子,如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词序需要调整。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朗读节奏(断句)
内容概括和理解
分析人物形象(含比较探究)
教学重难点
内容概括和理解
分析人物形象(含比较探究)
朗读节奏(断句)
方法指导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就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照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归纳: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动宾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节词的,要断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内容概括和理解
(一)内容概括
方法归纳
分析概括文言文内容,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第二步: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可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可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要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二)内容理解
方法归纳
1. 审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找出题干关键词。
2. 通读全文,勾画与题干关键词相关的信息。
3. 在把握选文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在已勾画的内容中概括答案。
4. 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条作答。
分析人物形象(含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意义及对人物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的方法)、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形象概括的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课堂练习一: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常使我长百善,今子食我,是逆天常命也。子以我为不信 ,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管理。②遂:就。
(1)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求:________。 无:________。
使:________。 信: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兽见之皆走”的原因是( )
A.兽畏虎也。
B.兽畏狐也。
(4)你认为狐假虎威喻示了生活中的哪一种人呢?

课堂练习二:
嫦娥奔月
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⑤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①羿(yì):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后羿射日的记载。②请:求。③西王母:仙人名。④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⑤斫:砍。
1.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羿请不死之药________ ②谪令伐树________
③蟾蜍________ ④常斫之________
2.“嫦娥奔月”的“奔”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奔”在这个词当中应念(bēn bèn)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①奔走,急跑;②直向目的地走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4.请你写出四个带“月”字的成语。
5.“嫦娥奔月”是神话,可人类登月却已经变成了现实,2003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_进入了太空,2005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_和________又进入了太空,对此,你有何感想?
课堂练习三:
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名将,力大无穷,擅长射箭,作战英勇,令敌人闻风丧胆,世人称之为“飞将军”。②镞:箭头。③更:再,又。④居:居住。⑤尝:曾经。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广亦竟射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短文写了李广三次射虎,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在右北平射虎时被老虎所伤,但最后仍射死了老虎。其中第______次写得最详细,这件事突出了李广__________的特点。
3.下列对李广再射时“终不能复入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中石没镞”只是一时侥幸
B.第一次射石时李广以为是老虎,特别紧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C.李广的箭术发挥不稳定
D.李广后来射的石头太坚硬
4.下列写李广的诗句中与本文所描述的情景无关的一项是( )。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C.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D.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5.结合短文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李广将军。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课堂练习四: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①焉。充少孤②,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③,师事④扶风⑤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⑥,阅所卖书,一见辄⑦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徙:迁徙。②孤:小时候父亲去世了。 ③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④师事:以师礼相待。 ⑤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⑥肆:店铺。⑦辄:就。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充的祖先是会稽上虞人,后迁到魏国的元城郡。
B.王充到了京师后做了班彪的老师。
C.王充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乡里因孝顺被称颂。
D.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旧不熟悉各家学派。
2.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学习目的 D.学习范围
3.王充家境____(a.贫困 b.富裕),他是通过_____的方法来读书的。
4.王充求学的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
________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狐假虎威》
1.寻找。不。派遣。相信。
2.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的。
3.A
4.倚仗他人势力欺上瞒下之人。
《嫦娥奔月》
(1)yì;zhé;chán、chú;zhuó
(2)B;bēn;bēn;①
(3)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
(4)日新月异;日积月累;花好月圆;海底捞月
(5)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略
《李广射虎》
1、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向它射去,弓箭的箭头插入了石头中。
于是再张弓射石头,却再也射不进石头里了。
李广也终于射杀了它。
2、打猎时错把石头当老虎,箭射人石头中 在以前住过的郡射杀了一只老虎
一 力大无穷、擅长射箭
3、B
4、A
5、示例:李广将军,您武艺高强,神勇无比,堪称英雄。
《王充求学》
1、C
2、B
3、 a 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
4、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