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嘶哑(sī) 分外(fèn) 娉婷(pìng) 浮动(fú)
B. 摇曳(yè) 折腰(zhé) 鲜妍(yán) 可汗(kě)
C. 妖娆(náo) 海峡(xiá) 红晕(yùn) 凝望(níng)
D. 冠冕(guān) 枉然(wǎng) 飘逸(yì) 轻灵(l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妖娆   优戚   生机勃发   呢喃软语
B. 黎明   流盼   屏气凝神   江山多娇
C. 汹涌   丰润   暴风骤雨   尽态极颜
D. 坟墓   喉咙   涛涛不绝   稍逊风骚
3.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________。
①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④②③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业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B.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C.本月首飞的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5. 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山舞银蛇, 。 。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杜甫《月夜忆舍弟》)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 , ”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4)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 , 。”(用《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
6.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学校开展了“筑梦冰雪●喜迎冬奥”为主题的活动活动,(10分)
【活动一:冬奥吉祥物】(3分)右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它的创意是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桃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请结合他的名字和形象设计,说说这个吉祥物的寓意
答:
【活动二:冬奥徽章】(4分)
奥运徽章是奥林匹克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方寸之间生动传播了奥林匹克文化。距离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50天,北京冬奥官方推出了十几个系列的奥运徽章。徽章主题包括倒计时徽章、雪韵北京、上古神话、四大发明、传统体育等,兼具颜值和内涵。
“上古神话”系列包括四枚徽章,请依次写出它们分别表现的是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① ③

A、夸父直追日,B女祸补天,西嫦娥奔月,D,大禹治水。
① ② ③ ④
【活动三:冬奥推荐】你班要围绕本次活动举行主题班会,假设你是策划者,请你为本次班会的教室布置和活动各设计一个项目。(3分)
教室布置:
活动设计:
阅读
(一)散文阅读(15分)
桌面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囹的横截扳,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看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
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就断,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嚢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冬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主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也就兴趣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看,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心须靠看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
⑥我为它们做看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顺?哪一年是早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的,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看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我离开了面,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是刚刚雨后天睛,天上是一片云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看,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
⑧重折走近桌面,对着那木的年轮,开始顺着一条边圈往里追溯,这似乎是一种高级数学,常常陷入莫测,犹如一个儿童在做进迷宫的游戏,整整一个下午,才好容易回到了那桌中的,也是那圈中之圈的那个黑点。啊,那是树的童年。哪是我的童年?树是从那一点出发,走完了三百年的路程,我也是三十年了,三十年来,这路线也是这么一圈圈走过来的吗?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年。
⑨这些简直是惊人的发现!
⑩从那以后,每每当我为胜利得意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每当我挫败愁闷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激动了。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 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有删改)
7.作者围绕 (线索)有很多的思考,并有了惊人的发现。第⑨段中“惊人的发现”指什么?(4分)
8.第⑤段“他是这么的不可自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它”指的是 。(3分)
9.根据文章第①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3分)
带年轮的桌面是一幅画,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 是一幅画,画出了 的生命线路; 是一幅画,画出了地的生命线路。
10细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对老树有着怎样的感情。(2分)
答:
11.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4分)
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12.第①段写道:“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3分)
答: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16小题,共8分)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
材料二
图1 某地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比例统计图
图2 老师我跑不动
材料三
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
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3·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2分)
答:
14·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答:
15·“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2分)
答:
16·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 为什么 (2分)
答:
(三)议论文阅读(10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有删改)
17.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8.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3分)
答:
19.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论证了 的观点。(2分)
20.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2分)
答:
(四)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回答问题。(7分)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1)这段文字,出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 ,他在写 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笔名“艾青”。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和 。诗人因此被称为 的歌手。(3分)
(2)诗人为什么以煤作意象?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4分)
答:
三.写作(50分)
题目: 播种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嘶哑(sī) 分外(fèn) 娉婷(pìng) 浮动(fú)
B. 摇曳(yè) 折腰(zhé) 鲜妍(yán) 可汗(kě)
C. 妖娆(náo) 海峡(xiá) 红晕(yùn) 凝望(níng)
D. 冠冕(guān) 枉然(wǎng) 飘逸(yì) 轻灵(líng)
【答案】D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D项注音全部正确。A娉婷(pīng)。B可汗(kè)。C妖娆(r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妖娆   优戚   生机勃发   呢喃软语
B. 黎明   流盼   屏气凝神   江山多娇
C. 汹涌   丰润   暴风骤雨   尽态极颜
D. 坟墓   喉咙   涛涛不绝   稍逊风骚
【答案】B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B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忧戚。C尽态极妍。D滔滔不绝。
3.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________。
①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C项排列顺序最恰当。推敲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④句承前解说张元济先生话语的意思,注意“的确”二字;①②两句从个人到国家层面依次展开,具体说明读书的作用;③句总结放最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业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B.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C.本月首飞的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答案】C
【解析】A项,关联词语搭配有误,应将“并且”改为“而且”;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通过”“使”去掉其一即可;D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
5. 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山舞银蛇, 。 。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杜甫《月夜忆舍弟》)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 , ”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4)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 , 。”(用《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
【答案】
(1)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露从今夜白 无家问死生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驰”“蜡”“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6.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学校开展了“筑梦冰雪●喜迎冬奥”为主题的活动活动,(10分)
【活动一:冬奥吉祥物】(3分)右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它的创意是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桃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请结合他的名字和形象设计,说说这个吉祥物的寓意
答:
【活动二:冬奥徽章】(4分)
奥运徽章是奥林匹克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方寸之间生动传播了奥林匹克文化。距离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50天,北京冬奥官方推出了十几个系列的奥运徽章。徽章主题包括倒计时徽章、雪韵北京、上古神话、四大发明、传统体育等,兼具颜值和内涵。
“上古神话”系列包括四枚徽章,请依次写出它们分别表现的是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① ③

A、夸父直追日,B女祸补天,西嫦娥奔月,D,大禹治水。
① ② ③ ④
【活动三:冬奥推荐】你班要围绕本次活动举行主题班会,假设你是策划者,请你为本次班会的教室布置和活动各设计一个项目。(3分)
教室布置:
活动设计:
【活动一:冬奥吉祥物】
【答案】
①冰墩墩熊猫的形象十分生动可爱,看上去和蔼友好,这象征着我们人类和动物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②冬奥会举办的季节在冬季,而冰字也是冬天的代名词,同时冰雪纯白,寓意纯净。
③“墩”字,顾名思义就是憨厚、敦实的意思,这也正符合冬奥会勇于拼搏,实事求是进取的精神。
④使用两个“墩”字叠词,不仅朗朗上口,更适合熊猫活泼可爱的形象完美契合。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无疑作为吉祥物是最合适的。
⑤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活动二:冬奥徽章】
【答案】① A ② B ③ D ④ C
【活动三:冬奥推荐】
【答案】黑板报上书写主题“冬奥精神”(2)教室墙上悬挂各类冬奥图片。(1)东奥宣传报(2)优秀冬奥视频展播
阅读
(一)散文阅读(15分)
桌面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囹的横截扳,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看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
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就断,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嚢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冬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主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也就兴趣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看,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心须靠看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
⑥我为它们做看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顺?哪一年是早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的,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看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我离开了面,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是刚刚雨后天睛,天上是一片云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看,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
⑧重折走近桌面,对着那木的年轮,开始顺着一条边圈往里追溯,这似乎是一种高级数学,常常陷入莫测,犹如一个儿童在做进迷宫的游戏,整整一个下午,才好容易回到了那桌中的,也是那圈中之圈的那个黑点。啊,那是树的童年。哪是我的童年?树是从那一点出发,走完了三百年的路程,我也是三十年了,三十年来,这路线也是这么一圈圈走过来的吗?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年。
⑨这些简直是惊人的发现!
⑩从那以后,每每当我为胜利得意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每当我挫败愁闷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激动了。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 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有删改)
7.作者围绕 (线索)有很多的思考,并有了惊人的发现。第⑨段中“惊人的发现”指什么?(4分)
【答案】桌面,树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我”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树、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和“我”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和对关键段落的理解。本文题目是“桌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桌面”作者展开了一系列思考。“惊人的发现”是第⑨自然段,即答案在前文。作者围绕“桌面”引发无数深思,从而悟出来树、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和“我”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
8.第⑤段“他是这么的不可自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它”指的是 。(3分)
【答案】原因是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只答“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给1分) 生命的线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围绕关键句,在前后文寻找答案,锁定范围。“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的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指生命的线,之所以不自由,主要受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9.根据文章第①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3分)
带年轮的桌面是一幅画,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 是一幅画,画出了 的生命线路; 是一幅画,画出了地的生命线路。
【答案】带痕纹的云彩 天 带涟漪的积水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以排比填空的形式考查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确定答题范围,筛选重要信息。“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一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可以看出,带痕纹的云彩画出了天的生命线,带涟漪的积水画出了地的生命线。
10细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对老树有着怎样的感情。(2分)
答:
【答案】对老树在生长过程中遇着恶劣岁月的同情(怜惜);对老树面对困境,依然蓄积力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敬佩)。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情感的理解。注意通过具体的词语分析作者的感情。第6自然段中,通过“可怜”这一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老树在生长过程中遇着恶劣岁月的同情;“不屈不挠可亲可敬”,表现了作者对老树的敬意和赞美,老树面对困境,依然蓄积力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11.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4分)
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轮(桌面)比作泉(1分),写出了桌面的沉静;把缠绕的黑线比作涟漪(1分),写出了黑线不规则、时断时连,缠绕且布满整个桌面的形态(1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一般从炼字、修辞手法和描写入手。本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不同的喻体,分别写出了年轮的不同特点,需要一一写出来。在第二段作者写出看到桌面,内心便感到沉静,把年轮(桌面)比作泉,写出了桌面的沉静。把缠绕的黑线比作涟漪,写出了黑线不规则、时断时连,缠绕且布满整个桌面的形态。
12.第①段写道:“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3分)
答:
【答案】桌面陪伴了“我”十年;启示“我”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路;使“我”变得豁达、成熟、坚强(使“我”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感。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一共3分,需要答3点。第二自然段写道书桌陪伴了自己十年,读和写了很多文章。第九自然段“惊人的发现”,包含了作者借助书桌认识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最后一自然段写出书桌给自己力量,变得豁达、成熟、坚强。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16小题,共8分)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
材料二
图1 某地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比例统计图
图2 老师我跑不动
材料三
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
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3·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2分)
【答案】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 提炼、概括能力。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图表1说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图表2说明“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材料一中的“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这句话概括了表1和表2的内容。据此作答。
14·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答:
【答案】举例子:(1)“如长跑、跳绳、打篮 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作用:具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2)“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作用:具体说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补充和保证哪些营养。
列数字:(1)“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作用:用数字说明每顿饭的适宜饭量。
(2)“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作用:用“60分钟”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动应达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
分类别:(1)“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1.要控制饮食。2.要增强运动。”作用:分别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控制肥胖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15·“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2分)
答:
【答案】不能删去。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去掉“尽”,意思就变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方法:①表态(一般不能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本题抓住“尽”字的表达作用分析即可。
16·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 为什么 (2分)
答:
【答案】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宜答“同意”,理由见原文:“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营养不良的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以“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营养不良的发生。”为依据。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三)议论文阅读(10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有删改)
17.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3分)
答:
【答案】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索;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出下文论述。本文围绕“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来展开,论证阅读的作用。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首先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18.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3分)
答:
【答案】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 一物不知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第4段主要介绍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关于“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围绕第④段,分3个角度。别人的评价,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自我的认识,正确认识自己, 一物不知使深以为耻的人。曾国藩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深刻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的道理。
19.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论证了 的观点。(2分)
【答案】举例论证;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首先明确有几种论证方法以及各自的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第⑤自然段列举了名人武亦姝和雷海为的事例,即使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名人事例论证了本段的论点“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20.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2分)
答:
【答案】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 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文章题目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指阅读带给人很多好处。文章①、②段通过一个事例吸引读者兴趣,引出了阅读的魅力。本文从第3自然段开始,每一段都是从不同角度阐述阅读的益处,且每一段开头都是这一段落的概括句,答出两点即可。
(四)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回答问题。(7分)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1)这段文字,出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 ,他在写 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笔名“艾青”。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和 。诗人因此被称为 的歌手。(3分)
【答案】 蒋正涵 《大堰河——我的保姆》 土地的忧郁 土地 太阳 太阳与火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积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当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的诗作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名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2)诗人为什么以煤作意象?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4分)
答:
【答案】 煤具有深藏地下,热能巨大,一旦燃烧便烈火熊熊的特点,这和被压迫民族有着某些相似点,因此以煤作为这首诗歌的意象十分妥帖。作者歌颂煤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渴望民众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奋起抗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作者情感的把握。第一问: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这样,诗人就把“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联系起来了。第二问: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艾青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诗人,时刻思考该如何以自己的歌唱来唤醒民众,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而奋起抗争。所以这首诗歌作者采用通篇对话的方式歌颂了煤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渴望民众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奋起抗争。
三.写作(50分)
题目: 播种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思路点拨】
《播种》是一个“词语”式题目。查阅词典,“播种”是“播撒种子”的意思。我们以“播种”为题展开写作,要从“播种”的比喻义或引申义来写。我们也许有在田地间“播种”的经历和感受,当然也可以真实记录自己曾经在田地间“播种”的经过和启示。但作为学生,我们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会有更多的“播种”经历,正是这一次次播种,启迪了我们的心灵,纠正了我们的错误,改正了我们的缺点,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写作时,最好要把“我”在播种过程中的感受表现描述出来,这样文章的主题会更加鲜明。我们可以把目光转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来,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关于“播种”的人和事,确定好“播种”的对象,即“谁”播种?梳理好“播种”的内容,即“播种”了什么?这样展开写作,效果更好。
思路一: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教育“我”尊老爱幼。在生活中,父母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我”、感染着“我”——陪爷爷奶奶一起去旅行,给姥爷姥姥过生日……父母在“我”心中播种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种子。
思路二:从老师的角度写。班级里的某个同学得了重病,班主任老师组织班级同学为患病同学爱心捐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丽的人间。同学们慷慨解囊,无私相助,帮助同学渡过难关。老师在“我”的心中播种下友爱的种子。
思路三:从朋友的角度写。“我”在集体活动时畏首畏尾、“我”不愿参加志愿服务、“我性格孤傲不愿与同学交流”……朋友在“我”处于尴尬处境时给予“我”支持和帮助,朋友在“我”心中播种下积极、乐观、向上的种子,让我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思路四:从(个人)“我”的角度写。“我”作为班级的班长,经常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带领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同学们在“我”的号召下凝心聚力,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夺得了多项荣誉,同学们谈感受时说,是班长在他们心中播种下团结的种子。
范文赏析
播 种
金色的阳光穿过透明的玻璃窗,散落在黑板前,照亮了纷飞的粉笔末,也照亮了岁月在她额头上悄悄挖下的沟壑。她在这三尺天地孜孜不倦地耕耘着,在我心中播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
步入初中,学习压力倍增,小学时稍微学习便可获得高分的时光一去不返。生僻的词语、繁杂的典故、晦涩的语句……无一不为难着我,直线下滑的语文成绩令我十分自卑。
那是开学不久的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一边抑扬顿挫的讲解《河中石兽》中的知识点,一边向我们抛出相关问题。几个尖子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而我却把头埋得低低的。我心想:神仙保佑千万不要提问我,万一我答错了怎么办?我要是能变成一只石兽被流水冲走就好了。也许神仙他很忙,没有听到我的请求,语文老师喊了我的名字,问:“‘啮’是什么意思啊?”我犹豫着站了起来,眼睛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小声说:“‘咬’的意思,在本文中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我还没说完,语文老师兴奋的声音在前方响起:“答对了,非常棒!”我抬起了头,那张满是赞许的脸就这样映入了眼帘,一颗种子开始挣扎着钻进了我的心灵之土。
下课了,语文老师来到我的书桌前,温柔地说:“你进步很大,以后上课必须和我配合,你老不理我,我多伤心啊!”我满脸通红地说:“我怕答错了。”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答错了也不怕,知道错了才能改正。老师相信你会越来越棒,你更要相信自己。”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心里的种子开始萌芽。
以后的语文课上,我胆子大了起来,不仅敢正视老师的脸,而且敢和尖子生们“抢饭碗”,我开始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时,我回答得磕磕巴巴,语文老师就会投以我鼓励的眼神;有时,我回答得精准到位,语文老师就会夸奖我一下。我的语文成绩开始稳步上升,我心中的芽儿开始抽枝拔节,我坚信,不久后我的语文成绩就会开出绚丽的花。
金色的阳光停驻在语文老师的脸上,那额头上的皱纹是太阳颁发给她的勋章。她虽然没有璀璨夺目的光芒,无法像太阳一样照耀大地,但是她用鼓励的话语在我心中播种下自信的种子,她用师者的爱心温暖我心灵的土壤,让我心中的种子健康成长。
语文老师,谢谢您!我会带着自信健康成长。
【教师评语】
选材生活,感情真挚。这篇文章选材于真实的生活,考生笔下展现的是一个热爱学生的师者形象。语文老师看到自卑的“我”不敢回答问题,不断地鼓励“我”,在“我”的心中播种下自信的种子,使“我”语文成绩不断上升,让“我”面对未来充满自信。全文洋溢着对语文老师真挚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叙述细致,主题突出。考生叙述语文老师对“我”关爱,帮助“我”树立信心的过程细致而具体:课堂上提问“我”回答实词的意思,课下轻拍“我”的肩膀并给予鼓励,以后语文课上鼓励的眼神……播种自信的种子的过程清晰明了:种子挣扎着钻进“我”的心灵之土,开始萌芽,抽枝拔节……线索明晰,主题也因此鲜明突出。
语言朴实,注重细节。考生赞美老师,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而是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字里行间表达出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眼睛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满脸通红”“坚定地点了点头”等细节表现出“我”真实的情感变化。“满是赞许的脸”“投以我鼓励的眼神”则表现出老师在“我”心田中“播种”自信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