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天天练(16-20)(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天天练(16-20)(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天天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第十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 ① 而幽静的后院,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江边有人划船,有人洗衣,有人戏水,一派天然写意。
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一群鸟,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爽身,心劲飞扬。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划出一道翩然痕迹。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台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 ② 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我相信, ③ 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乡的味道;
;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都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月像一盏青灯,照着我上层层石阶,毫无声息地照着屋顶,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两组恰当的语句。要求:与横线前的句子构成排比,语意完整连贯。(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 。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服饰搭配。一些地方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 ② ,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充分重视和保障个人的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 ③ ,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违规违法行为绝不手软,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B.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出了五六十条建议。
C.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D.你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参与抽奖活动。
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答:
第十七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① 。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③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向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第十八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出于对白雪纯洁的爱慕,我轻柔地伸出手去触碰那一片一片纷飞的雪花,可它们一落手掌便瞬间了无踪影,就像如今的同路陌人, ① ,另一方反而不安与恐慌,从而避而远之,于是我用衣袖的冷漠来轻载它,这样一来,它反倒表现得自然与妥帖了。令我惊奇的是当我仔细端详它的时候,发现它却是规整的六角形的美丽图案,犹如出自心灵手巧的大妈之手的剪纸窗花,那么精雅妙绝,不由得让我再一次地感佩自然之神伟,同时也让我对那些古今中外师法自然的艺术、科学巨擘们产生了亲切之感,他们虽不曾与我相识,可是对我而言, ② 。
北京冬天的太阳和月亮几乎无二,在灰蒙蒙的天空中犹如年迈母亲的目光,温柔、慈爱、平和、淡然,任你刚洗的衣服在她的目光里结冰,而它只是给万物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这淡淡红让雪似芙蓉,令我倾情;这淡淡红让梅如红娘,令我振奋;这淡淡红让人间喜气,令我心温暖。不知不觉我已在北京待了六个多月了,再过几日我就要南归了,此时此刻我脑海里的北京之冬不是故宫等古迹名胜的雪景,也不是鸟巢等摩登奇观的雪貌,而是一位慈母在神情专注地剪着一片片祈福的六边形雪花。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比喻、借代
B.拟人、比喻、排比
C.对比、夸张、排比
D.对比、夸张、借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于是我用冷漠的衣袖来承接它,这样一来,它反倒表现得自然与妥帖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在当代广泛流行的过程中,遭受到一些争议, ① ,其实能不能打并不是现代社会练习太极拳的目的。练习太极拳就是一心潜学,认认真真地做好每天的训练,练好每一个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当开始一天的训练时,首先, ② 。静,指的是心情的平静,进入到练拳的最佳状态。如果训练时心情烦躁,就要在练拳之前静下心来站上5~10分钟, ③ 。如《云水禅心》等乐曲,慢慢地去平静自己的心情。接下来,可以开始一天的练习,打第一遍拳。
一天练拳多少遍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练拳时间合理安排,没有固定的要求和限制。比如,每次练习太极拳一路为3~4遍,二路2遍,之后练习刀、剑、枪各两遍。练枪是最后一项,练枪花费的功夫要长一些,虽说只练两遍套路,但枪中的动作要单个地拆解练习,用的时间也会长一些。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答:
5.请以“练习太极拳”为开头,分别用三个“否定十肯定”句的形式概括上文三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5字。(3分)
答:
第十九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原始时期,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人们往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常常要和野兽争夺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与野兽的抗争可以通过武器,通过集体的力量慢慢解决,但是面对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人们
① ,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海”字“从水从晦”。晦,便是晦暗。又有人记载:“海之言,晦昏无所睹。”“无所睹”表明不可知,这样可以想象当时人对海洋的敬畏程度了。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海洋的 ② 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1)( )。
科学家们从河姆渡古人类遗址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型木桨,证实了船的历史至少有7 000年之久,在夏代也曾出现过“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渐渐地,人们的视线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发现新的大陆,感受不同的文化。再然后,(2)( )。相传在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亲自在玻璃罐中潜入海中。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潜水技术应当从17世纪末世界上第一个潜水钟开始算起,真正的深潜是从深潜器发明开始的。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深潜设备,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如今的“奋斗者号”,它们就像不断走向深海的战士,为我们 ③ 着大洋深处的奥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答:
2.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奋斗者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好香的菜,一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C.“时代楷模”张桂梅无私奉献,改变了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的现状。
D.外国地摊上的书,到国内摇身一变成为“传世经典”,真是贻笑大方。
3.根据语境,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汉代铜镜的背面,不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形象,有的还篆刻着文字:“作佳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池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保。”里面所描绘的“仙人”就是汉赋中的神仙形象。浙江上虞出土了一面东汉龙虎镜,铭文中也提到了仙人王子乔。
唐朝与前代相比,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唐朝铜镜的背面,刻的是“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精心雕刻的图案也是以饮酒、弹琴等为主题的。有朋友、有音乐、有美景,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到了宋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宋镜不像唐镜,刻那么多雅致的诗,普通百姓家用的镜子,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市井气息,宋朝铜镜上的铭文大多像是打出的各类小广告,通过宣传扩大铸镜作坊的知名度,好让镜子的销量更好一点。
今天,我们现在再看汉朝、唐朝和宋朝的镜子,确实能从中感受到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
5.请分别概括汉、唐、宋三朝铜镜铭文内容上的特点,每条不超过8个字。(6分)
答:
第二十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河流的喧响昭示着另一条河流的诞生。它在刹那间成为了一条瀑布,从近百米的高处一泻而下,成为壮观的一瞬间。巨大的水流倾泻而下,在与空气的相搏之间化为万千雪霰,纷纷扬扬地落下,这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瞬,水从静流态转而成为飞失,成为激射的霰粒。击碎了空气的屏障。
从这一条瀑布,我读到了什么?一种冲击的力量,来自于自然的力量,一种新生的欢悦,这种力量是① 的,所有的水流,都把这种力量具体化了,每一滴水都得到了这种力量,它们被加速了。瀑布是具象的东西,原先的河流消失了,就在冲下悬崖的瞬间,新的河流应运而生了。新生的河流继续往前冲去,② 。这是一个自然连续的过程,结束与新生的交替就是那么短暂的一瞬,根本无法分清哪个阶段是结束哪个阶段是新生。水的性格也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大的张扬,水性至柔,又至坚,至静,又至宣,水无形,又于无形中变化无定,化生亿万形态,水是至情至性之物。老子说:上善若水,盖以水从下而行,君子有德则从。我们没有水的性格,不会像水一样无孔不入,变化不定,更不具备水的力量,而
③ ,靠的是长久不懈的努力。这是坚持的结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有多处以“水”开头,为了行文更加简洁,能否删去重复的“水”字?请从表达
效果的角度简要说明。(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最早提出了气候对于人的性格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这种“人种的地理”概念为现代人类学所继承。 ① ,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 ② 。大量文献证据表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武王克商,商周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处在“仰韶暖期”,黄河流域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冬夏温差小,雨水丰沛,草木茂盛,和现在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相当。中国将无一定住所,将牛、马、羊等一边移动、一边饲养,进行粗放式畜牧的北方少数民族,称为“游牧民族”。 ③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放牧业出现障碍,游牧民族就会南迁,与中原地区争夺南方的草场。
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第二个寒冷期对应魏晋南北朝,第三个寒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经过这三个时期长时间的气候变冷,导致直接粮食减产,连年瘟疫与战乱接连发生。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4.“游牧”因和“放牧”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的还有“游民”等词语,请简述“游民”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4分)
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参考答案
第十六练
1.①安适②笼盖③只要
【解题思路】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辨析词义,辨明关系,辨析词义是答题的前提。然后联系语境,寻找“暗示”,即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安适:安静而舒适。从“幽静”可以看出此处强调黄姚的安静舒适,故应用“安适”。笼盖:笼罩,覆盖:超过、胜过。“笼盖”用于固体,尤其是指薄状的东西、被子、塑料布等盖在某物上面。材料把天空比喻为“穹庐”,“穹庐”是帐篷的意思,用“笼盖”更恰当。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下文常用“就”或“便”呼应)。根据语境可知,应用“只要”。文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分别是:安适、笼盖、只要。
2.①原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月”当成“我”的同伴,更能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平等的关系。②原文“提”“随”“跃”等动词,以动写静,更好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的灵动性。③原文表述主体一致,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题思路】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的使用、描写技法、主体客体变换等方面考虑。原句使用了拟人修辞,更加突出环境的友好、亲切感;原句使用的动词富有特色,使月亮富有灵动性;从下文使用的拟人手法看,原句的表述更加符合整段文字的风格,前后和谐一致。
3,示例: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句式结构与横线前句子保持一致,不要求字数相同,2分;内容应适当体现对古人及其诗文意象的化用,保持语段意思的连贯性与完整性,2分)
【解题思路】横线前的句子的句式为“我想邀①来②,化用③”这里的①为古代诗词名人,如杜甫、陆游、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王安石等;②为来此地的活动,③为前面所举诗人的诗句的化用,注意②与③应该构成语意上的联系。如可以写李清照赏菊,“人比黄花瘦”;可以写李白饮酒,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等。
4.D
【解题思路】文中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你”有以下用法:①第二人称,称呼,一般是指称呼说话的对方。②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③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④每人;人人。A、C两项属于第二人称,B项是指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D项和文中的“你”意义相同,是泛指任何一个人。故选D项。
5.①生活中的“刷脸”应用越来越常见②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③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解题思路】第①空,下文举出现实生活中运用“刷脸”技术的各种实例,作为文段开头第一句,应是对这种情况的总结概括,故此处应填写“生活中的‘刷脸’应用越来越常见”之意的句子。第②空,上文是“用户的姓名……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下文的“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是信息被泄露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故此处应填写“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之意的句子。第③空,根据上文“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下文“对……违规违法行为绝不手软”可知,应对相关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故此处应填写“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之意的句子,
第十七练
1.【答案】①不解之缘 ②秘而不宣 ③屡见不鲜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逻辑关系、成语构成、搭配习惯等方面考虑。
2.【答案】①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②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③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④最后进行潜艇发射。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变换句式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服从表达效果的需要,二是不可改变句子的原意。答题的时候,先提取主干,得出“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再把原句的修饰成分“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提取出来,成为独立分句,这样便得出答案。
3.【答案】①画横线部分先通过“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进行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用三个句式相同的分句“意味着……”来回答这一问题,内容清晰,层次严密。②由三个“意味着……”构成的排比句,内容丰富,每个分句表述一个层次的内容;结构整齐,语气贯通,感染力强。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一是要注意通读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弄清题干中涉及的“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内涵;三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4.C
【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你"与C项中的“你"都是泛指,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呼唤,让读者置身于作品营造的环境中,与作品中的人产生情感交流。A项,"你”是对话中的说话对象。B项,“你”不确指具体对象,“你"跟“我"配合,表示彼此采取同样行动。D项,“你”是处在设定情境中的一方。
5.【示例】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②还会损害身体健康③体重不仅会反弹
【思路分析】①处,后文指出根据体质指数可以判断人们是否需要减肥。可见身材是否肥胖,可以通过体质指数的高低判断。②处,前文有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不但”,横线处应有“还/而且”与之搭配;后文指出有人因用不吃晚饭来减肥得了胃病,可见这种方式会损害身体健康。③处,根据后文“甚至比以前更胖”以及“体重反弹后”可知,以不吃晚饭的方式来减肥的人,在恢复吃晚饭后,体重会反弹。
第十八练
1.B
【解题思路】“可它们一落手掌……另一方反而不安与恐慌,从而避而远之”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犹如出自心灵手巧的大妈之手的剪纸窗花”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三个“这淡淡红让……”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项。
2.“衣袖的冷默”强调的是“冷漠”,与雪花形成对比,表达了雪花的主动热情,修改后“冷默的衣袖”侧重“轻载”的工具,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2分)“轻载表达了作者对雪花的怜惜、呵护之情,“承接”只表示接住,不能表达出作者对雪花的怜爱之情(2分)
【解题思路】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北京雪花的喜爱,怜惜之情,可以通过比较词语、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同来鉴赏修改前后句子的表达效果的不同。
3.①一旦一方主动热情②他们早已是与我神交已久的挚友了
【解题思路】第①处,从横线后的句子看,跟“另一方”相对的应该是“一方”,再由“避而远之”可知,补写的句子应有“主动热情”的意思:第②处,从前文看,“他们虽不曾与我相识”后应有转折之意,再由“对那些古今中外师法自然的艺术、科学巨擘们产生了亲切之感”可知,第②处应该补写与艺术、科学家们认识很久之意的句子。
4.①认为太极拳不能打②需要先静下来③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第①空,根据前文“遭受到一些争议”和后文“其实能不能打并不是现代社会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可知,此处说的是当下太极拳遭受了能不能打的争议,故此处可填“认为太极拳不能打”。第②空,根据后文“静,指的是心情的平静,进入到练拳的最佳状态”可知,练习太极拳首先需要静心,故此处可填“需要先静下来”。第③空,后文“如《云水禅心》等乐曲,慢慢地去平静自己的心情”是为了说明前文的观点,故此处可填“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5.①练习太极拳目的不在于能打,而在于强身健体。②练习太极拳不能心浮气躁,而应该心平气和。③练习太极拳遍数和时间没有固定的要求和限制,要因人而异(答出一句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第一段讲述练习太极拳的目的,由“其实能不能打并不是现代社会练习太极拳的目的……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可概括出答案①。第二段讲述如何练习太极拳,强调要平心静气,由“静,指的是心情的平静,进入到练拳的最佳状态。如果训练时心情烦躁,就要在练拳之前静下心来站上5~10分钟”可概括出答案②。第三段讲述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度的把握,由“一天练拳多少遍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练拳时间合理安排,没有固定的要求和限制”可概括出答案③。注意字数限制。
第十九练
1.①束手无策②浩瀚无垠③探寻
【解题思路】束手无策: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根据后文“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可知,此处应填“束手无策”。浩瀚无垠:水势盛大没有边际,多比喻大海或天空面积广大。探寻:探求;寻找。语境强调探求、寻找大洋深处的奥秘,故应填“探寻”。文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分别是:束手无策、浩瀚无垠、探寻。
2.C
【解题思路】文中“奋斗者号”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反语讽刺。故选C项
3.①海洋的奇幻神秘又激发了人类征服它的欲望②人们将目光由海洋表面投向大海深处(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第①空,根据上文“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海洋的浩瀚无垠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可知,此处所填语句应与上一句呼应,再根据下文“渐渐地,人们的视线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发现新的大陆”可知,所填内容应能表现人类对海洋的征服欲,故填“海洋的奇幻神秘又激发了人类征服它的欲望”。第②空,由上文“渐渐地,人们的视线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再然后”和下文“相传在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亲自在玻璃罐中潜入海中”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强调人类对大海深处的探寻,故填“人们将目光由海洋表面投向大海深处”。
4.①删去“今天,”或“现在”;②将“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改为“时间的流逝和文学形式的变化”。(每点2分)
【解题思路】画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今天”与“现在”语义重复,应删去“今天”或“现在”二是“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搭配不当,应将“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改为“时间的流逝和文学形式的变化”。
5.①汉:描绘神仙形象。②唐:充满盎然诗意。③宋:富有市井气息(每点2分)
【解题思路】由“在汉代铜镜的背面,不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形象”“里面所描绘的‘仙人'就是汉赋中的神仙形象”可概括出答案①;由“唐朝铜镜的背面,刻的是‘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可概括出答案②;由“普通百姓家用的镜子,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市井气息,宋朝铜镜上的铭文大多像是打出的各类小广告”可概括出答案③。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第二十练
1.【参考答案】①无与伦比②义无反顾③水滴石穿(每处1分)
【解析】第①空,由空前“一种冲击的力量”及空后“每一滴水都得到了这种力量,它们被加速了”可知,此处表达对水流所具备的力量的高度赞美,而这种力量是具有冲击性的,故应填“无与伦比”,指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形容事物非常完美。
第②空,由空前“新生的河流继续往前冲去”及空后“这是一个自然连续的过程,结束与新生的交替就是那么短暂的一瞬”可知,此处指河流一往无前、奋不顾身,故可填写“义无反顾”,指在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第③空,由空前“我们没有水的性格…更不具备水的力量”以及空后“靠的是长久不懈的努力。这是坚持的结果”可知,此处强调坚持不懈的精神,故可填写“水滴石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2.【参考答案】不能删去。①这四处均以“水”开头,但并不都以“水”为主语,第一处主语是“水的性格”,第二处主语是“水性”,第三、四处主语是“水”,所以不能轻易删去。②多次出现“水”字,从语义上看能够起到重复和强调的作用,从音律上看,能够让句子更富有节奏和韵律,充满了节奏起伏、韵律和谐之美。(每点2分)
3.①大量人类学者认为②三次大规模的变冷③在气候温暖的时候(每处2分)
【解析】第①处,由空前“这种‘人种的地理'概念为现代人类学所继承”及空后“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可知,此处应补写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人种的地理”这一概念,并引出下文观点,故此处可填写“大量人类学者认为”。第②处,由空前“曾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及连词“和”可知,此处应补写关于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时期的内容,由空后“大量文献证据表明……黄河流域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可知,第一段讲述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再由第二段“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第二个寒冷期……第三个寒冷期……”可知,此处可填写“三次大规模的变冷”。第③处,空后表述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不同气候下和中原地区的两种不同相处模式,同时,下文对应的位置有“一旦气候变冷”这一状语,可知空白处可填与之情况相反的状语,故此处可填写“在气候温暖的时候”。
4.①含义:“游民”指没有固定住所和工作,四处移动的人。②得名缘由:“民”是词语核心,是“人”的意思;“游”写出其四处流离、居无定所的特征。(每点2分)
【解析】文中对“游牧民族”的解释为:无一定住所,将牛、马、羊等一边移动、一边饲养,进行粗放式畜牧的北方少数民族。“游”表述了北方少数民族居无定所、四处移动的生活方式,“牧”则表明了民族的生存和生产方式。据此可以分析出“游民”的含义及得名缘由。
5.这三个时期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气候变冷,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瘟疫与战乱接连发生。(每点1分)
【解析】①成分残缺。“经过这三个时期长时间的气候变冷”中滥用介词“经过"”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①“经过”。②语序不当,“导致”与“直接”语序不当,副词修饰谓语动词,应将“直接”置于“导致“前。③语义重复,“连年…接连”重复,应将“连年”删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