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东汉三国220-280(220-280)十六国(304-439)十六国东晋(317-420)东晋隋隋朝统一灭灭(前秦统一北方)南朝(420—589)北朝(439—581)(淝水 之战)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宋齐梁陈魏220吴222蜀221西 晋(266-316)分裂?乱世?黑暗?……三国两晋南北朝①②③④⑤⑥⑦排序地方势力强大民族矛盾尖锐豪强地主的田庄俨然就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王国。……政治上,它们是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军事上,它们拥有不断壮大的私人武装力量,是对国家统一局面的严重威胁。——赵长欣《政治腐败下东汉的灭亡》夔安(羯族)等进围石城……破之,斩首(汉人)五千余级。遂掠汉东七千余家(汉人)迁于幽、冀。——《晋书·成帝纪》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燻衣剃面,傅粉施朱……明经求第,则顾(同雇)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颜氏家训》士族专权 政治腐朽体制上的变态扭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士族政治最主要的特权在于其选官特权,凭借门第而世居高位,还引发了制度层面的变动。“士族政治”指士族的政治社会特权,是相对于官僚政治而言的,存在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士族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变态”之士族政治少数民族建立政权420-479年479-501年501-557年557-589年控制区域逐渐缩小都城:建康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部族风习有异华夏,建立政权后又开始直面农耕区旧有的政治文化遗产。这样一来,中国北方也就成了不同政治传统的交糅碰撞之所了。帝国制度史上的“胡汉”问题初次凸显出来,出现了胡汉杂糅、胡汉分治等等制度“变态”。“变态”之胡汉杂糅、胡汉分治寻找那些抑制“旁逸斜出”,并最终使历史步伐回归于“中轴”的力量和条件。政治“变态”的回归——制度重振回归“常态”的力量之一:政治推动力——制度认同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担任武职,庶人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升官的阶梯。南朝四个开国皇帝均为庶族出身,先掌握军队,而后夺取政权,提拔庶族官员作为自己的辅佐。——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士族衰落皇权重振异族皇权强化十六国、北朝南朝曹魏皇权低落,皇陵就没有封土。而前赵刘曜为自己建寿陵,周回四里,下深二十五丈;为其父、其妻建陵,“下铜三泉,上崇百尺”,费用以亿计,用了六百万个劳动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十六国的君主拥有强大的军事专制权威。二、 经济格局的调整——江南经济的开发人口:北农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社会: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地理: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政府: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回归“常态”的力量之一:经济内驱力——地域认同对南方认识的变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史记 货殖列传》“率多寿考”——《隋书 地理志》在南方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的基础上,华夏人群对南方环境及其社会产生认同感,也从根本上奠定了隋唐时期南方社会与中原社会整合的基础。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内迁衣冠南渡民族迁徙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多政权的存在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匈奴 羯 鲜卑前赵 北凉 夏 后 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氐 羌 賨 汉前秦 后凉 后秦 成 汉 前 凉 北 燕 西 凉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北魏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固原北魏漆棺画》“孝子距供养老母”观察:你能从画中得到哪些信息?孝子图鲜卑族墓汉族传统故事鲜卑服饰和汉饰并存夹领窄袖绘画中看民族交融宽袖长袍民族交融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木兰诗》——北朝民歌游牧民族尚武风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农业文明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扬场图》少数民族《耕耙图》边境汉人《放牧图》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民族“交”融双向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的华夏体系的形成华夏认同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通汉婚鲜卑姓 汉姓拓跋 元贺楼 楼邱穆陵 穆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鲜卑姓 汉姓步六孤 陆贺兰 贺独孤 刘穿汉服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回归“常态”的力量之一:民族向心力——华夏认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 咸阳王禧传》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历史的“另一面”孝文帝逝世后仅30年的时间,北魏就爆发六镇起义,北魏的统治分崩离析。在随后建立的王朝中,出现了“汉化的反动”和转向“胡化”的趋势,民族交融趋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转。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长远看有积极意义的事情,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终究是暂时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势。历史发展也具有曲折性。很多重要的历史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曲折。思考: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课堂小结秦汉隋唐胡汉杂糅胡汉分治士族政治民族向心力政治推动力经济内驱力变态回归回归大一统(隋唐)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制度认同地域认同华夏认同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