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导写:劳动与品德培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导写:劳动与品德培养

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导写:“劳动与品德培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以劳树德”源自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进言之,劳动教育以“树德”为首要价值。劳动被赋予积极的道德价值,对于推动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理解“以劳树德”的深刻内涵成为时代之需,这既是提升“劳育”学理认识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立德树人”实际工作的现实需要。
请结合材料,以“劳动与品德培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阐析】
劳动这个话题被多次命题,所以其实并不是很有难度。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已经把劳动教育与“树德”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当下的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的一.种呼吁和警醒,也是考生本身的一个自我思考。
所以学生在写作时需要贴合自身的实际感受,结合材料,进行辩证分析,强调劳动与品德培养的关系,深入分析,不要偏重一方。
【参考立意】
(1)在劳动中接受锻炼能培养人坚毅的品格和品德
(2)劳动有利于健全人的思想品格和品德
(3)参加劳动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
[评分参考]
满分60分,以42分为基准分
【阅卷情况】
总体呈现偏题,论述不准确,不深入,生硬割裂,或表达低幼化。
只写劳动,或者品德一方面,是偏题,最高不超过40分。
必须切准劳动教育以“树德”为首要价值,劳动被赋予积极的道德价值,“以劳树德”,如果论述到以劳树德是时代之需,得分会再高。
反之,大段只写“劳动”,或者“实践活动”,包干区、卫生工作、家务劳动、学习做题等具劳动活动,没有结合劳动培养品德来写,38分以下。
44分以上作文首先是切题的。
具体情况如下:
1.直接就“劳动与品德培养”的主题来写,对上面的大段材料视而不见,自说自话,另起炉灶,来分析“劳动”是什么,“美德”是什么。
2.直接大段抄写材料,没有展开分析论述。
3.标题不错,但文章乱七八糟,只写劳动,或者品德一方面,只在最后200字左右生硬结合一下。
4.有的文章文采斐然,但是根本没有展开论述,平面摊饼。
5.有的文章卷面辨认艰难,或涂改,或太小。
【高分作文】
栽“劳育”树,终亭亭立己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须知求木之长者;亦需深其根,方得不尽活水,亭亭成己。观今之教育,是而“劳育”先行,方有“德育”其后,终成德智体美俱优之我。
揆诸古今,远古先民首先完成了由“获取”至“生产”的蜕变,由氏族社会迈入奴隶社会,正是“劳动”的进步使中华文明走向新的开端。祖先们折腰于犁田之间,方见原野草木鲜活,粟麦累生。劳动是生产生活的第一步,是物质和精200神文明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是而我们方闻牧童晚笛,蒹葭苍苍,方见余华笔下万物生灵“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而在当代社会,“劳动”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晨钟暮鼓间落叶的埋葬和新生;可以是生产岗位上锤凿万遍的呕心沥血;可以是精神大脑中旷日持久的探索和探究……然无论其成何种模样,它都呈现于人类活动“温故知新”的重复和突围,看似枯燥却新焕生机。
是而我们方见“劳动”对于“树德”的首要意义,400于反求索崇之中,我们方有认以知,新发现,继而完成由“体动”至“心动”的阶层递升。
是而人之独立有“以劳树德”至“以德树人”的完整历程,犹能到达自持完满的境界。劳动使我们走出“孤岛”,而后有交流,在掌握技术本领的同时也与社会衔接,不至脱轨于时代嬗变之中。“强体”“育美的同时,常给我们更深刻意义的当为“树德”,而后“增智”,便得臻于自我修持完满。
你我当学叶嘉莹之“亭亭无忧亦无惧”,人在驳杂声浪中销蚀民族根脉;以今人之躯勇奔诗歌亘古召唤,常听古人生命的咏叹,由此而成“劳育”中精神境界的升华。亦看大国工匠本拳拳之心,奉心而上,淬磨砺华锋,成苦寒梅香。持磨而不磷,望而不缁之本心,与沉潜扎根的定力,方于“劲风无荣木”的时代,保持“此荫独不衰”。
观泥沙洪流俱下之当代,多少青年疲于劳动,怠于运动,以“躺平”为人生号召,不屑于劳作之中的清洁完满。需知光有“劳”而后有“力”,有“力”方能从“心”,“劳育”是人生教育的首位。但如先生之言“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方迎来树人浪潮高涨的时节。
王开岭曾言:“如果你生在一个沸腾的时代,就要听到并跟从他的召唤。”需深栽“劳育”之树,方至“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之言,其由心底而生,必将激满久远,震聋发聩!

树德以劳,劳以践德
于时代洪流中筑牢根基,必需的能力之一便是劳动。但劳动的弱化,极易便人忘本,虚浮于泥沙之上,挣扎自救不得心,他们往往德行尽失而踏上不归路。
用劳动涵养品德,育品德以践行劳动,现已刻不容缓。
劳动是人创造社会财富的行为。不是农田间挥撒汗水,烈日下清洁工作才算劳动,更广义的劳动是你实现个人价值的一切活动,而劳动精神则包含其中,这也是树德的条件之一。学校开展劳技课,烹饪课是以劳树德最明显的体现。让青少年通过劳动塑造价值观,培养吃苦耐劳,勤劳奋斗的品格,使我们在历史错落的山路中得以寻得光辈足迹,填补时代的鸿河。
那些不求而得的,往往求而不得。于劳动中潜移默化的品德,是缺立劳动之人求而不得的财富。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而为出真知。金精美玉的人品从劳动中锤炼而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需于薄冰上履过。生产线上工人的劳动,昏暗灯光下壁画懂慎的修复工程,乃至一代代航天人奋斗的庞大成果,无一不从劳动中彰显美好品质,以劳动填补时代之需。
诚然,以劳树德而后的德行,需切实反作用于劳动中,否则空有德行只会变成空中楼阁,是立不住脚的。劳育的目的是更好指导劳动是满足实际工作的现实需要。空有教育,其德无法深入人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学历低情商”的现象,其一便是只有育而无实际劳动,其二便是没有将劳动培育的品质指导新劳动。
许多人以小镇做题家自嘲,殊不知暗夜里寻得的天光才光彩夺目。出身农村,幼时躬耕的劳动经历应成为你骄傲的谈资。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应成为你践行响应号召的烙印。拒绝弱化劳动,也拒绝劳动歧视。
我们青年,在人生这场壮丽的“消遣”中,唯有劳动培育不消遣的人生态度,在形式变化复杂的新时代,以其德行和极高的综合能力指导新的劳动。
破除劳动无用说仍需努力:落实和贯彻劳育仍需时间。若想知人间岁月长,逢蓬莱青鸾鸟,亲手搭建的阶梯必定会使你不畏孤寒。得以在芦苇丛中抵挡水流,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也会用莲子来报答你劳动时滴落的汗水。
【链接】
《芣苢》赏析(周啸天)
这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山歌。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姚际恒《诗经通论》),在《诗经》中是很独特、很值得注目的一首。
诗中主题句-“采采芣苢”的“采采”二字,郑笺为“非一辞也”,孔疏为“见其采者多也”,故今流行的诗经选本或译本,多释作“采了又采”。这其实是很成问题的。首先,诗经的叠字多见于形容词(如“灼灼”“依依”)、名词(如“燕燕”)、拟声词(如“喈喈”“喓喓”)等,动词复叠,似不二见。(“采采卷耳”的“采采”,则与此实属一例。)这是一个疑点。其次,诗经中“采采”一词凡四见,即本篇“采采芣苢”、《卷耳》“采采卷耳”、《蒹葭》“蒹葭采采”、《蜉蝣》“采采衣服”。后二例比照同一诗中叠咏对应的诗句“蒹葭苍苍”“衣裳楚楚”,可知“采采”为形容词无疑。则此芣苢、卷耳的“采采”应一例类推,故陈子展译为“形形色色的车前草”;而闻一多释为“犹粲粲也”,尤为通达,用之四句而皆准。因此,“采采芣苢”是对劳动对象状貌的歌咏,也可以说是触物起情,属于兴象之列。其中饱含着劳动者获取植物的愉快,是素朴而很有感染力的诗句。
妇女采集车前子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系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韩诗及汉以来论诗者亦皆缘芣苢宜子立说,是不错的。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而场面尤其热烈的。闻一多通过想象描述了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急忙地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啭着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欢。不过,那边山坳里,你瞧,还有一个伛偻的背影。她许是一个中年的硗确的女性。她在寻求一粒真实的新生的种子,一个祯祥,她在给她的命运寻求救星,因为她急于要取得母亲的资格以稳固她的妻的地位。”这段由诗还原生活的描画,对于读者真切地体味这歌谣字面下深藏的意蕴,是大有帮助的。
鲁迅曾幽默地论及诗歌起源于劳动道:“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芣苢》一诗比“杭育杭育派”自然是高明多了-它虽然是两句成一节拍,不断反复,但毕竟有形象的描绘与动词的屡换-然而在情不自禁地通过反复的有节奏的歌声,去协调那反复的有节奏的动作,去模仿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上,它和“杭育杭育派”还是一脉相通的。“口唱山歌手不闲。”在《芣苢》中,劳动者灵巧的手的动作,也就成了即兴歌唱取材的对象。诗“实六章,章二句”,每“章”变换的就在一个动词,一共变换了六个字:采、有、掇、捋、袺、襭。这六字可以细分为三组,即:(1)采、有(有即采得),这是对采集最一般性的描述,虽然概括,还不具体;(2)掇、捋,这是对手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一颗一颗地拾,或一把一把地抹,写来很真切很生动,是没有劳动经验者难以捕到的动词;(3)袺、襭,这两个“衣”部的字,是对用裙襟盛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是手提衣襟而往里揣,或是掖起衣襟来兜着。从采写到盛,是完全暗合劳动实际操作程序的,它取自生活,是不必用意而自工的神来之笔。由此我们又发觉,这支口头创作的歌在笔录为诗时分为三章,也是深具匠心的。
“采采芣苢”描绘了景物,六个动词则表现了劳动的情态,虽然简到不能再简,但诗还是速写似的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劳动画面。“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方玉润《诗经原始》)可见此诗虽然语言不多,但有点睛之妙,“自鸣天籁,一片好音”,故能启发读者展开生动的联想。当然,这些三五成群,愉快劳作的妇女,不是一般的“拾菜讴歌”,而是怀着强烈的母性的渴望,功利的目的,她们摘着芣苢,唱着芣苢,心里荡漾着虔诚与激情,默默地祈祷着神灵的赐福。较之后世跪倒在“送子娘娘”香火前的妇女,同样抱着无限希望,却有着不可比拟的奔放愉悦之感。
这样产生于自然与生命的乐章,具有不可仿效的魅力。袁枚《随园诗话》云:“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作诗亦有东施效颦,适增其丑的情况,章氏的戏作便是一种绝妙的嘲讽。
(选自《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因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遭遇贬谪。北宋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寓居颍昌府(今河南许昌)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宋人孙汝听编撰《苏颍滨年表》,认为“辙居颍昌十三年。颍昌当往来之冲,辙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却宾客,绝口不谈时事。意有所感,一寓于诗”。苏辙晚年由于遭遇政治上的禁锢,诗作中与同僚、朋友的往还之作很少,唱酬大都在家庭之内或亲属之间,其中有他的妻子史氏,三个儿子苏迟、苏适、苏逊,侄儿苏迈,女婿曹焕、曾纵等人,还有外孙文骥。因苏辙往往“意有所感,一寓于诗”,这些后来由苏辙自己编入《栾城三集》中的诗作几乎巨细无遗地显现了他的寓居生活,且如同编年,事件清晰可考。
元丰元年(1078),苏辙与表兄文同结为亲家,长女嫁于文同第四子文务光。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务光,字逸民,有子文骥。元丰二年(1079),文同去世,文务光夫妇护丧返蜀,居成都。元祐元年(1086),文务光病卒于成都,苏辙长女携子文骥回河南汝州娘家居住,后迁居颍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在《栾城三集》卷一,列在其前的诗有《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丙戌年为1106年,崇宁五年。其后有《立秋后》诗,推测此诗作于大观元年(1107)麦收时节。此诗之前还有《次韵文氏外孙骥以其祖父与可学士书卷还谢悰学士》诗,中有“西南自是贤俊府,衰老思归谩留许。舂禾磨麦非平生,子孙便推我作古。贤哉与可诗中杰,笔墨余功散缯楮。南阳诸谢世有人,此邦亦自非其土。一时与我俱作客,白发苍颜愧非伍”。可知外孙文骥其时当与外公苏辙俱居颍昌,苏辙此时年近七旬,文骥当值青年。
苏辙居颍昌,购城西卞氏故居加以改建,至大观元年(1107)方告竣工,家中人员共百余口聚居于此。先前,苏辙曾于颍川之西三十里的泉城购田二顷,后“稍益买田,几倍其故”(苏辙《卜居赋》),所以麦收时节,要前往乡间去收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首联写初夏小麦成熟,收获新麦当可接续去年的陈粮,有孙辈帮助老迈的诗人前往村中去收麦。此联扣题,概括叙写麦收的背景,点明有外孙等帮助前往村中收麦之事。“赖有”是“幸亏有”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有孙辈相助的欣慰。
颔联上句先写几天来连绵不断的雨淋坏了已夯筑好的打谷场地。“圃”是种菜蔬的园地,“场”是翻晒、碾压粮食的场地。《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郑笺》注为“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麦收最忌雨水,唐人雍裕之《农家望晴》诗有“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句。下句再写今晨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天气转晴,正好收麦。此联用对比,麦收时节,“阴霪”使农人愁苦,“晴日”使农人欣喜。诗人以一“败”字表现“阴霪”破坏的严重,以一“舞”字尽显乡邻喜悦之态。
颈联写帮助自己入村收麦的文氏外孙款待收麦人。农人抢收新麦,不辞辛劳,所以外孙急忙安排做好大饼,让他们吃了消除饥饿疲乏,又多求取乡人自酿的酒来慰劳他们。此联正面写外孙款待收麦的农人,“急炊”和“多博”显现了外孙对农人的关心与热情;而“大饼”“村酤”这些农家待客的酒食,又充满乡土生活气息;此外,“饥乏”“苦辛”也从侧面表现了抢收新麦劳动场景的紧张与热烈。夏日收麦辛苦,白居易《观刈麦》中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则是从正面表现。
尾联写诗人见外孙收麦入仓后从村中归来,不禁赋诗以表达对外孙精神健旺的喜爱。表兄文同与苏辙结为亲家后不久就去世了,未能见到孙子长大成人。诗人自遇赦北归后,也离群独处,息交绝游,如今见外孙生龙活虎地帮助自己收麦归来,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欢乐和丰收的喜悦,也从亲情中得到了精神的慰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