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是什么?怎么样?能否认识?人的价值?社会运行?怎样认识?辩证法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3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6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世界contents目录全面理解认识与实践1你认为什么是认识?认识的两种形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2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有哪几种形式?实践有什么特点?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01Part请从不同方面描述一下图片中的水果,并推断十天后这个水果会发生什么变化?认识( 1 )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一般指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1. 认识主体客体能动主体客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请从不同方面描述一下图片中的水果,并推断十天后这个水果会发生什么变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1)两个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1. 认识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同类事物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前人经验/自己实践)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1)两个阶段:1. 认识(1)认识的两个阶段(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 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发展、深化依赖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途径 通过感官获得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内容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抽象性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层次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随堂训练1.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位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理性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④感觉经验是获得认识的来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解析】“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位的东西”,说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从而得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③符合题意。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理性认识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①说法错误。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来源,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思考:小牧童怎么就知道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的呢?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哈哈!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绝不会竖起”我对牛的认识还不如一个小牧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02Part(1)实践的含义2. 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人(≠动物,人类特有)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思维,自然界/人类社会)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主观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思考、辩论、认识、言论)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2)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实践的基本形式2. 实践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3)实践的基本形式2. 实践② 变革社会的实践(3)实践的基本形式2. 实践③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蚂蚁搬豆2、制定学习计划3、战士打仗4、演员演戏5、医生治病6、讨论基因编辑7、农民种庄稼8、建设粤港澳大湾区9、科研人员研究新冠病毒疫苗这些活动分别属于什么形式的实践?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议学任务:(1)探索太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说明实践活动有何特点?(2)神十四承载的具体任务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何区别?说明实践有何特点?(3)航天试验研究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神舟十四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将首次进驻“问天”“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两个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探索太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等大量先进的设备装备谁来探?航天员以及航天技术专家、人员等用什么探?要遵循规律,选择合适的天气,火箭、飞船发射和返回的线路、地点要科学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什么样的天气都能探吗?探什么?实践的对象探索太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4)实践的特点① 客观物质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 实践揠苗助长实践的手段及其结果这些客观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主体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就是实践活动的过程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客观物质性关键词:“主体”“对象”“手段”“结果”议学任务:(1)探索太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说明实践活动有何特点?(2)神十四承载的具体任务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何区别?说明实践有何特点?(3)航天试验研究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议题1: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神舟十四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将首次进驻“问天”“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两个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4)实践的特点② 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2. 实践A.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B.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议学任务:(1)探索太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说明实践活动有何特点?(2)神十四承载的具体任务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何区别?说明实践有何特点?(3)航天试验研究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议题1: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神舟十四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将首次进驻“问天”“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两个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4)实践的特点③ 社会历史性2. 实践A. 社会性(横向):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B. 历史性(纵向):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单个人的活动不存在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模)对号入座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自2012年9月入列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历经十载砥砺奋斗,从辽宁舰到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再到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航母群,特别第三艘航母的建成下水,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对反对外部势力干扰,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积极重大的意义。建设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的过程困难重重,受到经费、技术瓶颈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建造一艘福建号航母,需要世界顶尖的冶金部门、又大又强的材料研发部门、水平领先的机械加工部门、技术自主的科研院校、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支撑算力的超级计算机,以及一家历史悠久、产能巨大、经验丰富的造船部门。而在这些部门之后,还有诸如交通运输、电子电气工程、工程力学、微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等学科部门,这些都需要各部门分工协调、统筹兼顾。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社会性2.(2018年北京卷)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B.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C.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D.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03Part从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到成功研制出优质杂交水稻;从提出震惊全球的杂交水稻“三系法”的提出,到经过日复一日的科学实验,最终成功跨出第一步;从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到现在亩产超过1500公斤;从袁隆平最初的雄心壮志“既然学了农,就应该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到成功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结合材料分析,杂交水稻的研制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思考1.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看,下列材料说明什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其为天然杂交水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赏析古语、俗语蕴含的哲理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⑤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⑥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⑦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⑧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古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是否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什么?认识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实践是认识的 唯一来源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来源唯一:途径两个: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拓展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的“南优1号”,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1974年,杂交组合“南优2号”培育成功,亩产高达628公斤。2000年,实现水稻单产700公斤攻关目标。2004年,实现水稻单产800公斤攻关目标。2011年,袁隆平团队在隆回县实现水稻百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2012年,浙江宁波市鄞州区百亩片平均亩产达963.65公斤。2013年,我国启动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的攻关。2014年,袁隆平团队在溆浦县,将水稻平均亩产提升到1026.70公斤。2020年,湖南衡南基地的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1530.76公斤思考2.对于水稻的亩产量,袁隆平从未说过满足。张国栋说,“他挂在嘴边的话总是高产、高产、再高产,袁老虽然走了,我们会将他的梦延续下去。”为什么袁隆平对于水稻的产量从未满足呢?是什么推动杂交水稻的发展?实践水稻种植新问题、新要求先进研发工具(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人对杂交水稻的认识能力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遇到提供提高(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赏析古语、俗语蕴含的哲理①吃一堑,长一智。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学然后知困。④失败是成功之母。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4.“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对点训练Ac5.2022年5月4日,五星红旗再次飘扬在地球之巅,“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队员们在珠峰成功架设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冰雪厚度、采集冰雪样,完成了人体极高海拔适应机制实验等。这表明①科考活动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②科考活动是检验认识成果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科考活动将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客观规律④日益完备的科考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对点训练思考3.如何验证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否成功?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①客观事物②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主观客观实践(桥梁)错误的认识(不相符)正确的认识(相符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赏析古语、俗语蕴含的哲理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4.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5.真金不怕火来练。思考4.从袁隆平最初的雄心壮志“既然学了农,就应该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到成功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说明了说明哲理?实践认识实践唯一来源最终目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赏析古语、俗语蕴含的哲理1.学以致用。2.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3.造烛为求明,求知为应用。4.学而不用如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5.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抗疫奇葩——印度民众迷信恒河沐浴宣传普及防疫知识,科学防疫拓展: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原理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课原理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6.“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点训练BB(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强调认识“从无到有”强调认识“从旧到新”(深化发展)强调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强调认识要回归实践、服务于实践知识归纳实践决定(基础)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反作用(1)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能促进实践的发展;(2)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活动;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理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8.2022年5月4日,我国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科学实验的水平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③科考获得的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④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的认识不断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综合训练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才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错误。直接经验并不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二本不能简单比较。D9.(2018年海南卷·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直击高考开展研学旅行,是因为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行统一,拓展学生素质,故②选项正确;之所以要开展研学旅行,是因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故④选项正确。错误。直接经验并不比间接经验更有用。二本不能简单比较。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10.(2022·全国乙卷)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国家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表明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力。②④符合题意。直击高考错误。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践。C11.(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这明是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③正确切题。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④正确切题。直击高考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错误。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识。D12.(2020·新课标全国卷3)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现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这表明( )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②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测——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直击高考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发现来源于实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错误。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