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资源简介

3.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2.演读课文,分析人物语言,掌握对比的写作技巧,品析“士”的形象;
3.品读课文,感悟“士”的精神,并在人生中学会选择与坚守。
学习重点难点
1.演读课文,分析人物语言,掌握对比的写作技巧,品析“士”的形象;(重点)
2.品读课文,感悟“士”的精神,并在人生中学会选择与坚守。(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特定情境中,得体、睿智的言语具有强大的力量。战国时代,就有这样一个用言语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唐雎。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
(指生读)教师提问辱的意思和题目的意思
学习情境
我们班拟举办《唐雎不辱使命》的话剧表演,希望同学们踊跃报名,深入研读剧本,认真揣摩角色,积极投入排练,各司其职。
(三)【活动一:研读“士”之剧本】
1.为了让演出更加顺利,我们需要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剧本台词进行深入研读。
现在请四位同学分段朗读原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语气。展示:
一)、导
1、导语:历来,大国与大国之间,小国与小国之间,摩擦不断,你想吞并我我也想吞并你,所以,国与国之间难以有和平,那么,小国面对大国就更加危险。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唐雎不辱使命》,这是小国与大国之间的一场危险的外交斗争,辞令交锋,孰胜孰负?小国的命运如何?我们看课文学知识就能了解。
2、《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12国别策,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安陵国是魏国附属国。
3、题解:“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主人公,安陵国使臣,出使秦国;
不辱:不辱没、不辜负;
使命:外交出使的重任;
唐雎没有辱没出使秦国的重任,取得外交胜利!
二)、学
(一)、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1、掌握如下字词
①生字词:
怫然:fú,愤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xiǎn,摘下帽子,光着脚;跣:赤脚;
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详;
缟素:ɡǎo,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色挠:náo,面露胆怯之色;挠:屈服;
谕:yù,明白,懂得;
②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
错:通措,安置、安放;
仓:通苍,灰白色;
③多音字:
冠 免冠徒跣:ɡuān,帽
抢 以头抢地:qiānɡ,碰、撞;
傀 聂政之刺韩傀:guī
要 要离之刺庆忌也:yāo
重点字音
唐雎 弗敢易也 轻寡人与 怫然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韩傀要离 休祲 缟素 寡人谕矣
2.借助课下注释通译全文,梳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子,以提问的方式在组内进行交流。
(提示:由组长主持提问,组员补充。)
3.现在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展示:字词:
(1)古今异义: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长跪而谢之(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师:同学们,其实谢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了,比如“谢罪”。
(2)一词多义: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3)词类活用: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补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不起,轻视)
(4)文言断句:
①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师:划分节奏的依据是什么?(生答)
(5)译句: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师:翻译句子的方法是什么?
(生答)
4.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大家已经对剧本台词非常熟悉了,你认为此次话剧表演可以分为几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幕的内容。
【句式:面对秦王的____,____(谁)____(怎么样)】
例子:第一幕:面对秦王的利诱,安陵君以婉言拒谢利诱。
【活动二:品析“士”之形象】
1.展示: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师:本文最主要的人物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生答)
2.本文主要以人物对话为主,请小组合作,选取其中的一幕分角色演读排练,揣摩人物语气和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说出如此设计的理由。
【提示:可从语气词、写作手法、神态变化、关键词、动作、句式、人物称谓、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分析......】
排练锦囊:
组名 职务 姓名 负责项目 创作角度
导演 负责说戏(导演人数不限,可每人任选一点进行设计和说戏) 1.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稍加想象和修改(可文言、可白话表演) 2.可从语气词、标点符号、潜台词、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变化、动作、句型、写作手法、人物称谓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表演设计......】 3.总结出人物形象。
演员 饰演角色
演员 饰演角色
展示:
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3.聚焦第 3段,唐雎能够完成使命仅仅凭借着“挺剑而起”这一刺杀的勇气吗?
总结唐雎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活动三:感悟“士”之精神】
1.唐雎为什么能让秦王屈服?梳理板书,唐雎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有礼有节、舍生取义,然后写士的板书,通过唐雎我们认识了战国末期特殊的群体——士。战国末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士。关于“士”的种类有: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叫“策士”;为国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晓阴阳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谋划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的叫“辩士”......士可称为“平民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职,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本领进阶为官,甚至成为贵族。
2.纵观战国时期的历史,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必然,唐雎的这一不辱使命的行为,只能暂时保住安陵,而非永久,那么这场外交活动是否徒劳的呢?请写出自己的思考。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史记·游侠列传序》
3.阵营对读,前三组朗读三段,后三组朗读第四段。
4.学生齐读因为他们有理想,才有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章》)因为他们有胆识,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
因为他们铁肩担道义,才有了士可杀不可辱。因为这“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概,才有了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师:这就是他们人生的选择与坚守,同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也有自己的选择与坚守。因为青年有担当,民族才有希望。
重点句子: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十分地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当作自己的长辈,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今,我用十倍多的地,请安陵君扩大领土,然而,安陵君却违背寡人,这是轻视我吗?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手中接受封地愿意终生守护它,即使用千里地域来交换它也不敢,何况是区区五百里地呢?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子一旦发怒,就会横尸百万之人,血流成河,绵延千里。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倒下尸体两具,流血五步远,天下人(却)都要穿白色丧服。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然而安陵凭借五十里的(狭小)地域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角色分析:
①在外交争锋中,秦王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具体怎么变
明确:秦王发生三次态度变化:第一次,微怒,意图威吓住唐雎,骗取安陵国国土;第二次,大怒,企图通过威胁,胁迫住唐雎换取安陵国;;第三次,“色挠”,被唐雎“士之怒”以及拔剑行为吓唬住,不得不屈服于唐雎。可见秦王色厉内荏,恃强凌弱,其实只是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板书: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②唐雎的态度可有变化?他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
明确:唐雎的态度自始至终未曾改变,始终坚决地、坚定地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不受损害。他的表现十分侧目。最鲜明的特征是:不畏强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在与秦王的激烈交锋中(第三段),他始终不惧秦王的“天子之怒”,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把安陵国的尊严与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辞令交锋,并以实际行动,“挺剑而起”,效仿专诸、聂政、要离,预刺杀秦王,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
板书:唐雎——视死如归、不畏强暴、大义凛然
③思考:安陵国是否能够长治久安?
明确:不能,安陵国最终还是会被秦国吞灭。唐雎虽然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也只是延缓安陵国灭亡时间,并不能使安陵长治久安。其原因自然是安陵实在太弱小。秦王放弃了欺诈的行为却并没有放弃吞并之心,安陵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无异羊入虎口,难免覆灭。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依仗,强兵富国,使他国不敢欺凌;其次,还要有强大的国民,坚决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唐雎不辱使命》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文言文。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针对本次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分析学情确定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对于我校九年级学来说,已经能通过课下注释读懂文章内容,甚至很多同学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人物性格和秦王、唐雎针锋相对的状态。但很有可能对于本文的学习是浮于表面而没有进行深度学习。为此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教学点确定为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把握文章“所言志”“所载道”。文章多次描写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语言,仅仅通过朗读和阅读,学生是无法真实体会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更不用说作者通过唐雎的形象来反映唐雎勇赴国难、果敢机智的“士”的形象。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先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文言”内容,从易处入手,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搭建学习支架,演读课文;最后通过唐雎一人了解了“士”这一阶层,感悟“士”之精神,引发自己的思考。同时,文章虽选自《战国策》这一国别体史书,但文中唐雎其人、秦王性格、安陵之地、带剑之实均无历史佐证与记载。作者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礼乐崩坏、战乱频繁的时期,虚构这样一个故事,更多地也是对唐雎“士”的精神的颂扬与传承,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教学
本文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应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自主学习的实践性,强调必要的引导性,追求教学的活动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阐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时,除了强调“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还强调了“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这个限定条件。因此我设计的真实学习情境是排练《唐雎不辱使命》的话剧表演,并以此贯穿整个课堂。从熟悉剧本台词引导学生关注和复习“文言”知识,强调了“谢”的古今异义,并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中也保留了它的古义;指导学习总结划分节奏和翻译句子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再以划分剧幕,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以戏剧冲突为切入点,让学生小组合作,演读课文,寻找人物矛盾处,探究人物心理,概括人物形形象;又借助潜台词这一学习支架,让学生深入探究外交辞令中的言之有力、言之有节和言之有据;又以唐雎能让秦王屈服仅仅是因为“挺剑而起”这一刺杀行为的思辨性问题,让学生深入探讨和感知唐雎的形象。最后由唐雎引出对“士”这一阶层的认识和“士”之精神的解读,从而化古人的浩然士气为自己的士气。这样的真实情境既可以让学生确立“角色意识”,赋予学生人物身份,又可以探究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枯燥的文言文变为趣味表演。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也始终以和语文有关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性活动来为中心,活动任务既有梯度又有深度。
三、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崭新概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本次课堂实录,也是我初步学习新课标后的一次尝试。在我对文本进行深度研读时,关注到了阅读提示中的:“唐雎为什么能让秦王屈服”这一问题,因此设计了剧本演读这一学习任务,小组内分演员、导演等角色,演员表演,导演说戏,各司其职,共同通过对句子的品位和赏析,对人物的揣摩和解读,自主探究人物形象,感受“士”之精神。在第四段演读中,我发现有两个小组对秦王的形象有不一样的见解,一个小组从“长跪而谢”的动作出发,分析秦王面对威胁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而另一组的组员确认秦王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从长计议,目光长远的代表。这种思辨性的品质,让我非常惊喜。在课堂结束时,把故事放在真实历史背景下让学生思考,唐雎这一外交活动是否是徒劳?学生各抒己见,产生独到见解,获得成功的体验感。放手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在探究精神下成长,在思辨能力中前行,本节课,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和讨论,让学生真正的去和问对对话。
四、强化诵读促进学生的学文言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意的综合阅读活动。通过诵读,可以把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融会贯通,把握作品语言的艺术,捕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针对本课教学,我采用个人读,阵营对读,齐读,有创意的演读以及学生的评读等多种诵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矛盾和写作方法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通过诵读,有助于对字词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的把握;通过演读,可以真实体验人物内心世界,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通过对读和齐读,既可丰富课堂教学气氛,感受“士”之精神。如杜同学就很好的关注到了“怫然”一词,并借助这一神态变化来揣摩秦王的心理变化。又关注到了语气词“乎”可重读,声音延长,高且大,读出威胁之意。,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五、教学不足之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公布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和研讨,聆听专家讲座,观看相关课例,在学习之余也留有很多问题和疑惑。针对学习任务群这一全新的概念,我不知道该以怎么样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因此本节课堂实录就是对这一新概念的尝试,深知只能描样子,还无法探究其内在本质。但“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以教学实践促反思,以教学实践促成长,有错误才能去改正。本节课也没有呈现出“教学评”这一体化这一教学理念,理论学习还不能自如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感惭愧。由于录制时间的紧迫和备课的不充分,课堂教学浮于表面,没有达到深度学习,学生在演读时也没有发挥到自己的极致水平,对学生的鼓励不够,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