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巩固练习
1.读书交友。请从《朝花夕拾》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做朋友,仿照示例,写出理由。
示例:范爱农,我心中的诤友。尽管他有点不合时宜的倔强,但他爱国、正直,是值得一交的朋友。
阅读鲁迅的《狗 猫 鼠》(有删改)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狗和猫)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衰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现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起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②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处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
③动物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能直立了,自然就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还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厚有“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ー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加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党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哀悲,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2.结合语境,解释首段中“褒贬作品”的意思。
3.童话中狗认错了猫,受到了嗤笑。作者在这里引用童话故事有何作用?
4.作者在末段中写“虫蛆、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5.《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6.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甲】“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坐在堂中间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乙】A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喝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B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有删改)
(1)【甲】文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父亲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强迫我背诵《____________》,“我”感到十分扫兴、痛苦。
(2)下列人物不是出自于《朝花夕拾》的一位是( )
A.范爱农 B.长妈妈 C.寿镜吾 D.孔乙己
(3)【乙】文段出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4)批注是阅读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从下面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情感,写一则批注。
A.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
B.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读下面《朝花夕拾》中《狗·猫·鼠》选段,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7.作者在文中提到“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8.上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10.《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11.致敬经典,与经典对话。阅读《五猖会》节选片断,回答下面问题:
【片断一】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片断二】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片断三】……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五猖会》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片断一”中“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表现了“我”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
B.“片段二”中“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这句是景物描写,烘托了“我”将要背出《鉴略》时的兴奋心情。
C.“片断二”中把自己急急诵读时发抖的声音比喻成深秋蟋蟀的鸣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背书时紧张、担心、害怕以及无助无奈的心理。
D.“片段三”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含蓄地表现了父亲的严厉对“我”心灵上的伤害。
12.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完成后面的题目。
(1)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请你结合《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评析书名的特点。
(2)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小明抢先说:“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请你从《朝花夕拾》其余的篇目中选择熟悉的一篇,来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班级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3.《朝花夕拾》中多篇作品涉及作者儿时的读书和学习经历,请结合原著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处 事情 影响
《①________》 寿镜吾先生拒绝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提问。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阿长与<山海经>》 ②___________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五猖会》 ③__________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4.请结合上面表格中提及的事情,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理解。
15.名著阅读,完成问题。
资料链接:
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 ”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被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1)资料所述内容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这里“我”所见的学校曾一时被称为______。
(2)有人评价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意思是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请你试举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五猖会》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⑥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⑦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⑧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⑨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⑩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6.请以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17.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横线句子从人物描写角度作简要赏析。
18.《朝花夕拾》中,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与批判。请从选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作者“温情与童趣”和“洞察与批判”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9.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请简要说说《朝花夕拾》书名的含义。
20.别人都露出笑容,而“我”为何却不高兴?
21.有评论说,《朝花夕拾》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你认为《五猖会》一文,更多的是“温馨的回忆”还是“理性的批判”?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A】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它。
【B】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
22.文段【A】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
23.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了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4.文段【B】是出自《朝花夕拾》的哪一篇?联系原著,说说鲁迅对古时所谓的“孝”持有怎样的态度?《朝花夕拾》这一部散文集被人评价为“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除了选文外,请另举一篇说明如何印证这句评语。
参考答案
1.能写出一个作品中的人物,按照例句的大致格式,内容正确即可。
2.意思是评论作品的优劣好坏。 3.引用童话故事说明狗猫结仇的来源;嘲讽当时那些无中生有妄议他人的人。 4.目的在于跟“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一些人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5.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 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6.(1) 五猖会 鉴略
(2)D
(3) 西游记 吴承恩
(4)示例一:A动作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蹲、纵、跳、看)写出了石猴的动作连贯,身手高强。或神态描写,写石猴瞑目、睁睛等神态,刻画了石猴的勇敢机敏,本领高强。
示例三:B“大造化,大造化”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石猴找到了猴儿们安身之处后的那种自得和激动兴奋之情。
7.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意对即可。 8.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嘲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9.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⑸运用对比手法。
10.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11.(1) 朝花夕拾 鲁迅;
(2)B
12.(1)书名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如作者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深情,这是“夕拾”。
(2)示例:①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阿长虽然粗俗,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②阅读《藤野先生》,我赞赏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③看完《五猖会》,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一场难得一遇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真心希望家长们都能顺应儿童的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父亲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逼迫我背《鉴略》(大意对即可) 14.示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讲得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长妈妈懂得尊重童年鲁迅的读书兴趣,给他买来《山海经》,推动他读了更多绘图的书。而鲁迅的父亲强迫他在看五猖会前背书,不考虑他的兴趣,即使当时背会了也会忘掉。所以,兴趣的培养对于学习非常重要。
15.(1) 琐记 雷电学堂
(2)示例一:《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示例二: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我”想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要求我背熟《鉴略》才能去看,最终“我”当着他的面背完了,却因此感到扫兴,失去了看会的心情。 17.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 严厉(苛刻、威严)、刻板(保守)、专横(专制)的性格特点,含蓄的表现了封建礼教的强制性。 18.“温情与童趣”:想到“我”要去看五猖会,“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洞察与批判”:“我”正要出发“看会”时,父亲却命令我背书,读不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一盆冷水把我的兴致全浇灭,待“我”读熟后,对“看会”已索然无味了。文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或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9.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喻指鲁迅晚年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 20.“我”不高兴是因为父亲让“我”背书,令“我”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 21.《五猖会》讲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所以作品批判为主。
22.通过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庸医为了骗取金钱给人看病,就用故弄玄虚的药方,看似神丹妙药,其实对病没有一点疗效, 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折腾一番。 23.作者去日本求学后,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中, 让他觉得即使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可见作者是一个爱国的学者。 24.《二十四孝图》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的本质。
示例一:《藤野先生》就属于“温馨的回忆”它写出了藤野先生对于“我”的热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切怀念。
示例二:《狗 猫 鼠》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慨之情,后者属于“理性的批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