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国殇屈 原(约前339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体”创始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三闾(lǘ)大夫等职,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起初他颇受楚怀王信任,但怀王听信谗言,怒疏屈原,流放汉北。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屈原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同年五月五日投汨(mì)罗江自杀。你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名言和文化习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楚辞》封面《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九 歌《云中君 》(华三川)《东皇太一》 (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大司命》 (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礼魂》(送神曲)《国殇》神人殇(shāng)之义二:男女未冠(20岁)笄(jī)(15岁)而死,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清 · 戴震 《屈原赋注》解 题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出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戈:古代兵器。当时以吴国造的戈最为锋利。戈是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战国武士复原图犀甲:犀牛皮制成的甲。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车错毂:指双方战车的轮子互相交错。毂(gǔ)轴辐辋(wǎng)骖:在辕马两旁驾车的马。 右:指右骖。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辕、两轮、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骖马服马:在中间驾车辕的马。骖马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手持锐利无比的矛戈,身披坚固厚重的铠甲,楚国将士雄姿英发。刀光剑影,战车交错,好一场惨烈的战斗,旌旗蔽日,敌军进犯,其势汹汹,云涌天翻,飞镞流矢纷纷坠落,将士们奋勇争先,在飞蝗般的箭雨中,向前,向前。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跨,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将士们将车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 ,表示他们誓死坚守的决心。统军将领,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似乎向敌人威严地宣告:他们至死也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霎时间,人神共怒,天昏地暗。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祖国的英雄们,你们抱着决死的信念别离家园,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永远的安息,您们义无反顾,是我楚国的好男儿!腰挎长剑,手挽良弓,敌人魂飞魄散,头可断、肢可残,报国之心永不灭。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忠诚勇武一身是胆,刚强铁汉不可欺凌,义无反顾的你,是楚国好儿男!楚国的儿子,楚国的精英,你们飘向九天的魂魄啊,便是永存不灭的鬼中豪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