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中考语文作文专项突破(九年级通用)语文写作技巧指导:首尾呼应(讲义)人教版等版本均适用一同学们都知道,一篇文章首尾呼应,详略有致,才显得结构完整。可不少同学对“呼应”不重视,文章写完了,竟然忘记了要照应开头,读完给人一种虎头蛇尾之感。这样可就算不上一篇好文章了。什么叫呼应呢?老师来告诉你。呼应呼应,顾名思义,一呼一应,一个叫,一个答。在我国的广西壮族就有这样的风俗,阿妹在这边呼唤:“有船吗?”,阿哥在那边回答:“船来啦!”这就是呼应。 而在我们作文里的呼应,就是前面出现过的句子,在后面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使得前面的句子和后面的句子产生一种联系。首尾呼应的方法有很多,今天老师和大家分享第一招——首尾同问法。有时候,我们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但似乎都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比如朱自清的《匆匆》:开头这样问:“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结尾还是这样问:“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开头结尾同问,只是把“你”变换了位置。其实答案就藏在文章里,结尾再一问,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 再如小作者洋洋写的《雪花》:开头这样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吗?结尾还是这样问:小朋友们,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你知道了吗?开头结尾同问,答案也藏在文章中间,结尾再一问,激发读者积极探索自然科学奥秘。怎么样同学们?首尾同问法,你学会了吗?赶紧把它用到你的作文里吧!二前面我们说过,首尾呼应就是一呼一应,一个叫,一个答,而用到作文里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了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已经买下伏笔,留下暗示。师要给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首尾呼应的妙招——答疑呼应法。答疑呼应就是前面写下疑问,后面解答疑问,不过后面的解答疑问部分可以在结尾,也可以在文中逐渐出现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是在前面设置疑问,再在文中逐渐解答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 前面写下的疑问:我有点惊异了,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后面文中的四个小故事解答疑问: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后面四个小故事解答了前面提出的疑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还可用上拟小标题的方式,这样文章结构更清晰)。前后互相照应,换起了读者的探求欲,好认真阅读下文。 我们再来看看《爱恨交加》一文,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下疑问,文末解答疑问: 开头这样写下疑问:一家人都喜欢表妹,我却对她爱恨交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文末这样解答疑问:如此崇拜我这个表哥,却又不时揭我的短,能不让我爱恨交加吗? 文末用上反问句来解答疑惑,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文章主题也更加突出。 同学们,用上答疑呼应法,表达更清晰、结构更严谨,这么好的方法,赶紧试试把它用到你的作文里吧!三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作文,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这样,作文才能给读者咀嚼回味的余地。 这一节,老师要给同学们分享首尾呼应第三个妙招——答问呼应法。答问呼应法就是开头与结尾以问和答的关系相呼应,这样的呼应方法使得中间内容交代更清楚,结尾部分升华主题,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我们一起来看看《海底世界》一文: 开头提问:“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结尾回答:“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海底如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作者在文章中间部分做了详细陈述,文末的回答点明主题。 再看看《寻你,校园的美》这篇作文: 开头提问:“母校呀,你究竟美在哪里?那草坪的花儿微放,那蓝白相间的教学楼,难道你的美仅限于这些吗?” 结尾回答:“走过了纪念墙我才终于明白:母校的美,更在于记载着美好纯真的童年,念念不忘的友谊。” 这样的一问一答,使得文章像“扣环”一样完整。校园的美还美在纯真的童年、念念不忘的友谊里,中间部分展开了详细陈述,文末的回答点出主题,升华主旨。 同学们,答问呼应法你学会了吗?这么好的方法,赶紧试试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吧!四 同学们一定都喜欢看电影吧?在电影院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是如果听一场两个小时的讲座就会坐如针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电影总是在一开始时设下悬念,再像剥洋葱一般层层剥开,到最后呼应开头,揭晓开头的原因或结果。 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到作文里,我们在文章开头故意设置一点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随后再揭开神秘的“面纱”让故事浮出水面,结尾点出开头的原因或者结果,前后呼应以增强文章的严谨性,强化内在的逻辑。 以上就是老师要和大家分享首尾呼应第四招——因果呼应法。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草船借箭》: 开头:“周瑜看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写事情的起因) 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用事实的结果作呼应) 这是“普通版因果呼应法”,表明周瑜的暗算彻底失败,诸葛亮确实足智多谋。那么,什么是“高级版因果呼应法”呢? 请看作文《春节二三事》: 开头:坦白说,我有些不太喜欢过春节。(开头一反常态,不禁引起读者好奇: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不喜欢过喜气洋洋的春节呢?) 结尾:看着妈妈粗糙的手,眼泪不可抑制地掉下来。其实,我并不是“嫌弃”春节,而是“嫌弃”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上,我只是不想看到您总是如此劳累——妈妈,我爱您!(结尾说明原因,“我”不喜欢过春节是因为觉得帮不上忙,看到妈妈过于操劳而产生不安。) 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好奇,结尾道明原因呼应开头,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妈妈的爱与感激。用上“高级版因果呼应法”,文章就如一场精彩的电影一般,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同学们,因果呼应法你学会了吗?这么好的方法,赶紧试试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吧! 中考优秀作文献给自己的礼物一朵花,一张贺卡,一个笔记本,甚至一缕阳光,一片星空,都可以作为礼物。我曾思考,我渴望的礼物是什么?后来,我得出了结论,我最想献给自己的,有三份礼物。第一份礼物:坚持。正所谓“人习于苟且非一日”,有时我会安于现状,畏惧吃苦。那是个炎夏,风扇“吱呀”作响,吹不来一丝凉意,闷热的天气使人心烦,又恰逢考试失利,我陷入无限的迷茫。我忍不住思考,我所做的是否有意义,我是否应该坚持下去.....在我最迷惘的时候,看到了这么一句话“往前走,往前看,哪怕前途一片迷茫,哪怕只是凭着惯性继续往前走,总有一天,会在自己漫长的脚印中找到方向。”我咬牙从“泥潭”中站起来,重新投入题海,选择了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在后来的几次考试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献给自己名叫坚持的礼物,愿自己永远看着远方,奋力前行,所向披靡!第二份礼物:磨砺。坏事总会发生-墨菲定律。既然风浪总会来临,与其做听天由命的沙煲,不如亲自站在风口浪尖上。我是个胆小的人,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但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所以免不了受到挫折。之前在学习篆刻时,手经常受伤,在将要放弃的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是我必须经历的。“如果磨难是一场洪灾,那就努力把它当作一种灌溉。”献给自己名叫磨砺的礼物,愿自己经历苦寒而香,经磨砺而利。第三份礼物:希望。“晨光起于白塔尖顶,终将铺满阴霾之地。”我们都曾有过失望有过迷惘,之前我经常参加一些比赛,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在一次朗诵比赛后,失望感和无力感铺天盖地向我袭来。我的老师告诉我“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献给自己名叫希望的礼物,愿自己心向阳光,冲散阴霾。坚持不懈,越过磨砺,满怀希望,便是我给自己的礼物,拥有它们,我便有了追逐梦想的勇气。我将携带这三份礼物,在人生路上奋力前行!点评:考生在文章主体部分设计了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份礼物,坚持”“第二份礼物,磨砺”“第三份礼物,希望”。每一层次的中心句以及总结句单独成句段,起到很好的强调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对于考场作文,首尾的前呼后应几乎成了判断好作文最简捷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