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必备知识点梳理
1、实践和认识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人们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③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易混易错辨析】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
2.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 )
3.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目的。 (   )
4.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   )
5.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   )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
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方法论
特点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特点 含义 理解 方法论
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易混易错辨析】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不存在主观真理、终极真理。 (   )
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4.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   )
5.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   )
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   )
7.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   )
二、必明考向探究
【训练一】(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训练二】(2014·全国卷Ⅱ)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的作用。(10分)
【训练三】(2015·全国卷I)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
【训练四】(2020·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辩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疗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本、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译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12分)
【训练五】(2016·全国卷Ⅲ)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三、热点透视
在我们党的一百年历史上,曾先后三次出台重大决议。
1945年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都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对推进和引领党的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讨论稿)》,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必将对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也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结合材料并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党为什么要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12分)
参考答案
【训练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训练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训练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
【训练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指导诊疗实践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
【训练五】
①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分)
②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
热点透视
①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分)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2分)历史条件是变化发展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历史条件。(2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分)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党也要在不同时期修正错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好带领人民继续前进。(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