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作文指导课堂实录——学写“文学短评”写作课例【写作任务】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写作引导】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要注意选择评论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述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人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课堂实录】一、导入师:请同学们阅读这两则文字,判断一下是否为文学短评。(屏显)1.人们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亦能塑造我们的容貌,时常品味诗歌的人,无时无刻不逸散着文化的气息,与之相比,时刻以“戏弄”的想法理解诗歌,面目定是可憎的。诗如胭脂,对于“腹有诗书”的人来说,当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切修辞于他便是锦上添花。“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青春的激情,源于奔跑时的那份呐喊;“山重水复疑无路”,不经意间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至秋寒渐瑟,不经意间,便与诗人心灵相通,忘我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醉美意象中。诗歌的力量无穷尽,多少言语融诗中。2.的诗文飘逸,简直无人可敌,飘然的思想与众人不同,卓异不凡。他的诗如庾信般清新,似鲍照般俊逸。我在渭北观春天绿树,你在江浙一带漫游,两人翘首相望。什么时候我们能再次相遇,持着酒杯,细论诗文?生:第一则优美凝练,情感充沛,给人以美的享受,像诗文随笔,没有对具体内容的评价,不是文学短评;第二则语言浅近直白,像诗文翻译,也不是文学短评。师:非常正确,文学短评,不是诗文随笔,也不是诗文翻译,它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文学短评重在“评”,不仅指向诗人写了什么,还应关注诗人怎么构思、为何这样写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诗意的感悟走向对诗文的深度理解,尝试写“文学评论”将会引领我们再一次走进诗文,在鉴别、判断、欣赏中,完成审美鉴赏与价值判断。二、创设情境,聚焦评论点(屏显)假如你是一位古典文学编辑,编辑部要出版一本关于曹操的“诗文评论文集”,请你和你的成员选题、择稿、定稿,将文稿收集成册,最后形成文集。师:现在编辑部收到很多有关、、、等诗文大家的评论稿件,但有关建安文学的开拓者——曹操的评论研究却是一片空白,希望在座的文学编辑能够集思广益,完善补充文集。根据课前征集同学们的意见,此次诗文评论文集的名称确定为《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接下来,在我们写作文学短评前,先要确定评价角度。(各小组分享评价角度)小组1:《短歌行》多处化用《诗经》的典故,四言句式慷慨悲歌,可以从《短歌行》的表现手法和句式角度评论。小组2:曹操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英雄末路、慨叹时间短暂、消极避世之感;还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那种对人才求贤若渴的忧思;更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志豪情。《短歌行》中流露的情感是多变复杂的,可以从诗文情感角度评论。小组3:在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学习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诗文的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都有详细注解。但《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课本没有注解,编者为什么没有写注解,是历史资料残缺吗?还是有争议?究竟是什么原因,这值得深思。小组4:初中我们阅读过《三国演义》,从小说中了解到曹操麾下有很多优秀的谋士和武将。比较东吴和蜀汉的人才储备,曹操似乎不缺少人才,为什么在《短歌行》中,他还是如此渴望人才?这个角度值得探究。师:同学们的回答恰好梳理了文学短评的评论角度,在尝试写“文学短评”之前,写什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从“艺术手法”“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的角度评论诗歌,但是“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似乎还是过于宽泛,我们在写作时容易泛泛而谈、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心雕龙 知音》篇中写道:“先标六观:一观位体(结构),二观置辞(文采),三观通变(因袭和变革),四观奇正(风貌),五观事义(引用),六观宫商(音律)。”因此在“标六观”后,我们还要再一次聚焦评论点,从空白点、质疑点出发,例如可以从《短歌行》中的“创作时间”和“人才问题”角度评论,也可以从《短歌行》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高昂的角度评论,以及“借用典故”的表现手法角度评论。角度宜小宜精准;角度越小越容易写深刻。三、分组合作,编辑定稿师:此次古典文学编辑社“诗文评论文集”的卷首语,已由同学们推荐的总编辑同学撰写完成,请大家集体朗读。(屏显)书沉岁远,草木枯荣。生命在更迭中生生不息,陈酿着沁人诗意。那是荒原呜咽,是孤峰岑寂,亦是春风野马,是黎明的呼唤。我们为那些动人的歌唱而来,让我们循着水流寻找大河的源头,沿着文辞,探寻诗文的深意。生:同学的卷首语真是凝练优美,非常符合文学短评的语言特点。生:文字带我走入了诗意的世界,非常具有美感,让我沉浸其中。师:我们在直观感受之后还需洞察,需要从作品中抽离出来,站在作者的对面,品评鉴赏诗文之妙。现在请各位编辑审阅吴小如教授关于《声声慢》的文学短评(节选),讨论并据此商定优秀文学短评的撰写标准。(屏显)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有变化,堪称“赋之余”。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师:大家阅读之后,认为吴小如教授的文学短评如何?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生:吴小如教授的评论语言非常专业,例如“蕴藉流利”“大气包举,别无枝蔓”,古白话兼有,将评论语言和诗词融为一体,颇有理论高度。生:《声声慢》的文学短评主要内容,引用了大量相似诗句,足见吴小如教授的积累非常深厚,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从读一篇扩展为读多篇,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从相似或相反的诗句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的词语之妙,如果只从的诗词中体会则不够深刻。生:吴小如教授评论的对象是《声声慢》的诗词语言,角度非常小,很精准,不是泛泛而谈,在他细腻深刻的分析中,我读懂了的愁绪。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我们在理性的分析中再一次走入诗歌,靠近读者。优秀的文学短评,评价语言雅致隽永,既有评论角度还有理论高度,评价术语典雅准确,引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有关相同意象的相似诗句,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鉴赏。文章先提出评论观点,分析观点,尾段再次总结,评论结构清晰完整。生:优秀的文学短评非常精彩,感觉还有难度,如何写得有深度,我们缺少相关文学评论的理论积累。师:学写文学短评前我们讨论并商定了写什么、怎么写,在刚才的小组讨论中,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写出来的文学短评没有理论高度。因此,老师为大家搭建了“文学评论”脚手架,在学案中列举了一些文学评论理论,供同学们写作时借鉴、参考。(屏显)1.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人间词话》2.知人,知其人之志;论世,考究其“心志”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论世”的目的,并不在于澄清某种历史事实或考订某个历史人物,而是要讨论这些事、这些人背后的普遍意义和终极价值。——《中国经学思想史》(共四卷)3.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 知音》师: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对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本节课我们尝试写文学短评,结合之前的课堂讨论,梳理归纳为以下示例,括号内的文字需要大家来补充完整。(屏显)《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本诗抒写了(概括全诗)。本诗的(语言、思想、情感)颇为(精妙、深刻、浓烈),(引用本诗,分析本诗),与(联系自己积累)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诗的(语言、思想、情感)蕴藏了(总结观点)。师:请各位编辑尝试写一篇文学短评,300字左右。(学生王思远展示成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 平调曲》。曹操的这首诗采用《诗经》古雅的四言句式,慷慨悲歌。《短歌行》一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融情导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除此之外,整首诗都是用四言的句式写成的,属于《诗经》体的嫡传,其中套用了不少《诗经》的典故,乃至原文完整诗句。师:谢谢你的分享,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是否有补充或者评价?生:王思远同学的评价角度是《短歌行》的艺术特点,并且融入文学批评理论,但感觉引用多,自己的分析评论少,还应进一步修改。师:第一小组的同学点评非常到位,希望各位编辑课下继续打磨,期待你们的文学短评佳作。接下来我们欢迎第二小组展示。(学生何伊佳展示)提及“建安风骨”,曹操无疑是领衔人物。孟德其人,许子将评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实在的“孤勇者”。在《短歌行》中便展露出他由个人忧思转及家国宏图的壮阔胸襟。这首诗,是他对命运的怒号,是他孤勇者的壮歌。师:同学们对她的展示有何评价?生:何伊佳同学的短评情感真挚,非常打动人,读她的文字我们更理解曹操,从她的解说中,我们读懂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生:“孤勇者”的“孤”好像说得不够明白。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何伊佳同学用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语言,让我们所有人感动。老师再追加一个问题,何伊佳同学的文学评论是从哪个角度评论的,与王思远同学的短评角度一致吗?生:我认为她评价《短歌行》是从情感角度入手的,文中重点对诗歌复杂情感进行解读,虽然与王思远同学的评论有交叉,但侧重点又不完全一样。师:这说明即使是同一角度,也还可以有更细更有针对性的不同。四、结束语师:感谢各位编辑对“古典诗文评论集”的建言献策,之前老师已执笔完成了“古典诗文评论集”的卷尾语,与各位同学共勉:我们在品鉴中仿佛回到了历史现场,“沿波讨源”向前追溯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根源,即使情感深藏其中、幽微难明,在体悟中逆流而上,意蕴必能显现出来。让我们期待这部集子的出版。提醒一下,不要忘了,最后收录到文集中的稿子可是800字左右哟。【说课】一堂好课首先是任务清晰的课,是否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并不十分重要。因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节课就完成,即使一节课完成了也不一定能够巩固,形成记忆或能力。我认为这是一堂任务清晰的课,它要让学生完成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明确文学短评的特点,二是如何写文学短评。整个流程的设计也都指向这两个任务:导入环节没有常见的那些与相关知识无关的诗朗诵般的言辞,而是直接用两段文字引出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文学短评;然后把学生带入编辑的情境,引出对评论角度的认识,并提供名人评论的范例和写作模板,指导学生写作。这节课有这么两个亮点:1.情境设计把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最好体现“我是谁”“我说给谁”“在什么场合说”的情境特征。你是编辑,你要选稿就得知道这个稿件是否合格,那当然就要对相应文体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当你有了这层身份,就会对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从事的语言实践活动就可能是一次认真的活动。而稿件又源自你们自己,你当然不希望最后文集收录的你的作品是不合格的,那么你就要认真对待。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2.多样的资料让学生的写作有的放矢。写作前当然应该有范例,而教材中没有提供范例,所以教师提供了吴小如教授对《声声慢》的短评,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但这个标准太高了,有些学生被那高深的理论吓住了,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些理论论述,把写作门槛降下来,让学生有理论可运用。教师还提供了写作模板,让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有结构可参考。学会使用资料,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运用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分析、选择等心理活动都在综合运行中,自学能力会得到增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通过与名人和教师的合作来完成任务,合作意识也会增强。有些表达理论性太强,学生不一定听得明白。总之,我们通过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就可以知道作者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再幽深的意思也会有蛛丝马迹可寻。另外,写作任务要求完成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课堂上展示的只有300字左右,尽管最后做了提醒,但是否合适可以再考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