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三课时,是第七课的落足点,为后续文化部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包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第二目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核心、作用、发展、弘扬与培养。本章节内容虽多但较为简单,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并贴近生活实际的时政素材,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元素,探寻文化实质,感受文化影响,坚定文化自信。《哲学与文化》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学情分析:1、文化理论部分难度较哲学部分低,议学材料也十分丰富。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选择新鲜有力度的时政素材,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2、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了解较多,且十分感兴趣,这为理论联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分析文化现象中的基础上,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实质,以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三、学科素养【政治认同】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公共参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如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作用、特点、弘扬和发展。教学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作用。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五、教学方法情境探究、合作探究、讲授式教学法六、教学过程情境1:《典籍里的中国》以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面的中国人看到了我们辉煌的过往,并且深深被吸引。晦涩难懂的许多典籍,通过时尚新颖的电视节目,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头脑碰撞,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让人感觉到愉悦可亲,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让“典籍活起来”。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传统经典、荧屏、电视节目、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愉悦可亲、喜闻乐见等词。通过材料分析,归纳总结激活传统文化的做法: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拉近传统文化与人们的距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这些具体方法归纳起来便是传统文化呈现形式的转化和创新。从而引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两个概念。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对我们激活传统文化魅力的启示。小组讨论发言,教师讲授知识点,归纳总结。教师总结:通过表格分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涵,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掌握。实现中华民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及对比情况:情境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学生活动: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 鲁迅先生所说的“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小组讨论发言,教师讲授知识点,归纳总结。教师总结:情境三:观看视频探究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总结: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精神火炬)(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个人发展)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 神、伟大梦想精神。(四个伟大)(4)、在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丰富民族精神。六、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