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粤教版(2019版) 信息技术(高中)5.3 数据的分析必修1 数据与计算第五章1、特征探索2、关联分析学习目标3、聚类分析重点:特征探索、关联分析难点:聚类分析重难点课堂导入数据分析就是在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数据中,运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探索数据内在的 结构和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并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验证将模型转化为知识,为诊断过 去、预测未来发挥作用。数据分析一般包括特征探索、关联分析、聚类与分类、建立模型 和模型评价等。5 . 3 . 1 特征探索数据特征探索的主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发现和处理缺失值、异常数据,绘制直方图,观察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求最大、最小值、极差等描述性统计量。5 . 3 . 2 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就是分析并发现存在于大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或相关性,从而描述一个事物中某些属性同时出现的规律和模式。算法如下:(1)扫描历史数据,并对每项数据进行频率次数统计。(2)构建候选项集C1,并计算其支持度,即数据出现频率次数与总数的比。(3)对候选项集的支持度进行筛选,筛选的数据项支持度应当不小于最小支持度, 从而形成频繁项集L1。(4)对频繁项集L2进行连接生成候选项集C2,重复上述步骤,最终形成频繁K项集或者最大频繁项集。5 . 3 . 3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析,在分类的过程中,人们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类的标准,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自动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的算法有很多,其中K-平均 (K-Means)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自下而上的聚类分析方法。K-平均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 空间N个点中,初始选择K个点作为中心聚类点,然后将N个点分别与K个点计算距离,选 择自己最近的点作为自己的中心点,再不断更新中心聚集点,以达到“物以类聚,人以群 分”的效果。图5-10 聚类分析K-平均算法聚类分析的基本算法如下:(1)从数据点集合中随机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的聚集中心,每个中心点代表着每个聚集中心的平均值。(2)对其余的每个数据点,依次判断其与K个中心点的距离,距离最近的表明它属于这项聚类。(3)重新计算新的聚簇集合的平均值即中心点。整个过程不断迭代计算,直到达到 预先设定的迭代次数或中心点不再频繁波动。打开并运行教科书配套学习资源包“第五章\课本素材\程序5-5聚类分析”文件,观察程序的运行结果。程序5-5直接调用了Python语言的sklearn机器学习模块,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关键程序段如下:实 践5 . 3 . 4 数据分类数据分类通常的做法是,基于样本数 据先训练构建分类函数或者分类模型(也称为分类器),该分类器具有将待分类数据 项映射到某一特点类别的功能。数据分类和回归分析都可用于预测,预测是指从基于样本数据记录,根据分类准则自动给出对未知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实现对未知数据 进行预测。贝叶斯分类技术在众多分类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属于统计学分类的范畴,是一种非规则的分类方法。贝叶斯分类技术通过对已分类的样本子集进行训练,学习归纳出分类 函数(对离散变量的预测称作分类,对连续变量的分类称为回归),利用训练得到的分类器实现对未分类数据的分类。贝叶斯与概率分类贝叶斯(Thomas Bayes, 1701—1761),英国数学家,发明了概率统计学原理,将归纳推理法用于概率论基础理论,创立了贝叶斯统计理论,对统计决策函数、统计推断、统计 的估算等做出了贡献。在概率统计理论中,条件概率是指事件A在另外一个事件B已经发生条件下的发生概 率,表示为P(A|B),读作“在B的条件下A的概率”。贝叶斯发现在事件B出现的前提下 事件A出现的概率,等于事件A出现的前提下事件B出现的概率乘以事件A出现的概率再除 以事件B出现的概率。这就是著名的贝叶斯定理。拓 展运用贝叶斯定理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方法,是贝叶斯决策理论方 法的基本思想。例如,假设有一个数据集,由两类组成,且已知每个样本的分类,数据分 布如图5-11所示。用p1(x,y)表示数据点(x,y)属于红色一类的概率,用p2(x,y)表示数据点(x,y) 属于蓝色一类的概率。图5-11 数据分布那么如何判断对于一个新的点C(x,y)属于红色还是蓝色类别呢?通常人们会按以下步骤解答:(1)求新的点C(x,y)属于红色一类的概率p1(x,y)。(2)求新的点C(x,y)属于蓝色一类的概率p2(x,y)。(3)选择概率高的一类作为新点C(x,y)的分类。各小组根据项目选题及拟订的项目方案,结合本节所学,完成相应的数据分析。采用适当的方法完成相应项目选题的数据分析工作。总结和归纳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项目实施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