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一、教学概况
课题 法律保障生活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七年级中学生
课 程 目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知识目标:1.法律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的联系与区别。 2.了解法律的特征。 3.理解法律的作用。
教材 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设置本单元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本框只包括两方面知识点,分别是法律的特征以及法律的作用,通过法律特征及其作用的学习,明确“法不可违”,从小树立维权意识,指导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学会采取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学生 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如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学生往往只看到“规矩”“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矩”“法律”,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法律保障生活的教育势在必行。
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1)重点:法律的作用 (2)难点:理解法律与其它规范的区别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1.利用多媒体链接展示材料并配有相应的图片2.根据材料设置相应的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起来发言4.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直观教学法: 1.利用课本探究与分享部分,让学生根据内容分组进行小组表演。2.讨论角色分析并提出问题。3.小组讨论,代表发言。4.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理念 1.学生主体理念。通过多次设置课堂交流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2.价值导向理念。教学活动向教学目标看齐,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以充分有效地实现本讲价值目标为导向。 3.问题引导理念。教学过程中设计互动问题,用问题来启迪学生不断思考,推动教学过程不断深入和完成。 4.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理念。将社会现实和中学生身边的案例与理论紧密联系,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要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消解理论学习的枯燥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生动,听得明白,下课后持续思考,继续追问,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案设计
课 程 导 入 问题导入: 1.图片中展示的是哪种社会现象? 2.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呢? 多媒体呈现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针对图片中的两种不同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如果没有行为的规则,人们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律保障生活》,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课程讲解 一、法律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的关系 出示PPT:“法律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图片。 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你遇到这种情况有何感想? 总结:社会生活需要规范。 出示PPT:“法律、道德、校规校纪”的一组图片。 问题:他们的行为属哪种规范调整? 引导总结:法律与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出示PPT:“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图片。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现代法治与新型的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新思路,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出示PPT:表“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组图片。 问题: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看,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引出要学的内容,暂不填,待法律的特征学完后填写) 表决“慈善法”说明了什么? 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新《老年法》说明了什么? 引导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制定和认可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 道德是约定俗定的,纪律、规范通常是由本单位制定的。 出示PPT:“相关链接”法律创制的两种形式图片。 出示PPT;“我为立法建言献策”的一组图片。 了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 问题: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公民权利需要通过立法加以保护? 总结:法律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法律条款会因不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进行修订,有的则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进行补充完善,公民应该为国家法律的发展完善建议献策。 (2)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出示PPT:“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组图片。 问题:犯罪分子和犯罪嫌疑人,他们已经触犯刑法或可能触犯刑法,靠什么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将他们绳之以法呢? 引导总结: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其他规范的主要特征。
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实施。 校规校纪:依靠学校行政力量保证实施。 出示PPT:“相关链接”“国家的强制力”的图片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出示PPT:“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图片。 问题:以上两个案例说明法律具有什么特征?“平等”该怎么理解?“全体社会成员”该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都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平等: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执法机关对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全体社会成员:指本国公民;乔居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出示PPT:“老虎苍蝇一起打”“抓外逃贪官”图片。 问题:以上举措给我们哪些启示? 引导学生总结: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职位有多高,功劳有多大,只要触犯了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祖国强大,生在这样的国度自豪。 出示PPT:表格。 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上区分法律、道德、校规校纪的不同。
三、法律的作用 (1)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出示PPT:“法律规范行为”的一组图片。 问题:有人认为,对上述行为可以说服教育,没必要进行法律处罚。你同意吗?这一材料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么做。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2)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出示PPT“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图片。 问题: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的? 总结:法律的作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通过解决纠纷,制裁违法犯罪来实现的。 拓展空间: 出示PPT:“我的看法”的图片 问题: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对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总结提升: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的作用只局限在自己的范围内,法律不能代替其他行为规范。
课程 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法律的特征和法律的作用,还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学到的法律知识,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避免因为法律知识缺乏而触犯法律。
作业布置 让同学们自学课本“探究与分享”栏目以及想一想国家强制力包括哪些方面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简单分析如下: 本节课的优点:  1.利用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自行阅读材料,自己搜索关心的内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3.精心选材,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课不足: 1.时间安排有待细化。 2.没有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进行深入点评。
板书设计
(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 (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 (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
法律的特征
) (
法律保障
生活
) (
法律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 (
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 (
法律对全休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
法律的作用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