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老师利用下图原始人类头部复原像讲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老师讲到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他参观的地点应是
A.云南省的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
A.半坡人博物馆 B.河姆渡人博物馆 C.北京人博物馆 D.元谋人博物馆
4.对远古传说时代文明作出杰出贡献,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和舜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尧
5.我国历史上,权力受制于民,最早体现在( )中。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6.相传禹把全国分为九个州,并铸造了象征最高权力的九个巨鼎,后来以“九鼎”比喻分量之重,“一言九鼎”由此而来。我国发现的世界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神树
7.歌曲《生僻字》中唱到“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若寻找成熟汉字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秦朝 B.西汉 C.商朝 D.周朝
8.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的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女娲补天 B.大禹治水 C.涿鹿之战 D.牧野大战
9.《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周边少数民族的联合进攻
C.内部发生严重的平民暴动
D.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11.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不同的历史特点。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霸主尊王攘夷,听命王室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争霸战争激烈,各国掀起改革变法运动 D.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12.东周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A.民族交融 B.民族兼并 C.民族争论 D.国人暴动
13.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14.农业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种耕作技术是( )
A.磨制石器 B.耒耜 C.青铜农具 D.牛耕
1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不法古”采取的哪一措施改变了社会性质( )
A.奖励耕战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16.“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鼓励农耕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17.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禹 B.李冰 C.商鞅 D.汉武帝
18.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9.阅读以下表格,可以说明
诸子百家代表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
儒家:仁义礼智信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注重法律 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法治、爱国
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
20.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上述内容反映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
A.秦统一中国 B.秦的暴政 C.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D.秦朝建立郡县制
21.在历史长河中,一些重大史实历经时间考验,成为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能够体现这一含义的是( )
A.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开创科举,选官取士 D.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22.《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23.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赵人”“燕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统一(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24.七年级的小彬同学在搜索网站里输入“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关键词,出现的搜索结果最有可能是
A.三家分晋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八王之乱
25.关于楚汉之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刘邦与项羽之争 B.项羽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C.目的是争夺帝位 D.刘邦最终取得胜利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孝公重用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战国策秦策》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请你概括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体现了哪个学派的思想?并根据材料归纳出商鞅推行改革坚持了哪些原则?
(4)分析材料三中从图三到图四,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并分析商鞅变法与此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故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材料二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开始、发端),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然而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14年就轰然倒塌。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
(1)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一世纪哪一时期的事?(时期指初期或末期);并指出该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在政治上“创导”了哪些制度?
(3)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秦在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归纳该措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这个大帝国轰然倒塌的最主要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了哪些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A
4.A
5.A
6.A
7.C
8.D
9.C
10.D
11.B
12.A
13.C
14.D
15.B
16.B
17.B
18.C
19.B
20.B
21.A
22.D
23.D
24.C
25.B
26.(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法家学派;公平无私、不畏强权、雷厉风行的原则。
(4)从分裂到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成为秦国现实统一奠定了基础。
27.(1)公元前3世纪末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
(3)统一文字;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4)秦的暴政;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施仁政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